首页 理论教育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实验者的回归悖论及科学规则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实验者的回归悖论及科学规则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柯林斯正是以此论题为出发点对现有科学观进行“解构”并重新“建构”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柯林斯认为“实验者的回归”悖论是由科学的内在机制导致的。因此,柯林斯认为科学所遵循的规则应当是社会约定的。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实验者的回归悖论及科学规则

2.3.5 简要评论

尽管,目前学界对“实验者回归”论题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实验者的回归”论题暴露了在当前科学观中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实验的复制问题。柯林斯正是以此论题为出发点对现有科学观进行“解构”并重新“建构”的。

首先,柯林斯从实验的前提条件入手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观。传统的科学观是把实验的可复制性作为判定实验的唯一标准。例如,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认为,(物理学)成功的根本基础是有重复试验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会对其实验结果最终达成一致,是因为我们知道,实验在严格一致的条件下,确实能够得出同样的实验结果。[64]

然而,在柯林斯看来,按照传统科学观的观点,上一次实验的结果就成为下一次实验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未进行实验之前,如何能知道实验结果呢?因此,柯林斯认为,在没有明确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是不能判定实验是否是成功的,或者说是否是对前一次实验的复制。基于这样的理解,柯林斯认为“实验者的回归”悖论是由科学的内在机制导致的。(www.xing528.com)

其次,基于对“实验者的回归”悖论本性的讨论,柯林斯通过三步骤进一步重构了科学规则:第一步,柯林斯指出由于“实验者的回归”悖论的存在使传统的科学方法失去作用。那么,我们就不能按传统的科学观那样,把实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步,追究“实验者的回归”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是意会知识的存在;外因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这也就是说,科学实验需要掌握两种技术:一种技术是意会知识;一种技术是社会磋商。意会知识的存在,给知识的产生注入了形式化的规则,使得知识看上去不是来自认识而更像是来自社会。至于社会磋商,就更不必说。第三步,柯林斯给出了解决“实验者的回归”的两种路径:要么是传统的算法模型(algorithmical model),即校准;要么是文化适应模型(enculturational model)。算法模型虽然有规则,但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这些规则是不起作用的。文化适应模型虽然没有规则,是社会约定的,但它却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因此,柯林斯认为科学所遵循的规则应当是社会约定的。

但是,本书认为,柯林斯对“实验者的回归”论题的论证也不是没有缺陷的。首先,他过分夸大了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照柯林斯看来,历史上记载的科学知识都不可信,唯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才是真知识。然而,承认知识并非不可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是错的,也不意味着科学行动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这一点上,柯林斯的论证进路过于偏激和理想化。其次,柯林斯的论证策略太过于辛辣。如果“科学哲学家”都是老鼠,那我们是什么呢?难道我们的智商只能和小老鼠们相提并论吗?

总之,当科学研究的对象超越了人类的直观感觉阈限时,当验证科学预言的实验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时,科学家对有争议的科学实验结果的接受,对失败的科学实验的评价,以及对暂时得不到实验结果支持的科学预言的认可,就与科学家的个人信念以及科学共同体的潜规则联系起来。“实验者的回归”论题对这种现象的揭示,无疑为我们更合理地理解科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促使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以及技术哲学家纷纷重新回过头来,对过去早已认为是定论的科学史案例进行重新剖析与反思,这些剖析与反思不仅揭示了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蕴含了对新科学观的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