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专长层次解析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专长层次解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点上,柯林斯本人明确承认,他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这是一种思考这类专长的传统方式,也是专长的最高层次。[39]互动型专长比可贡献型专长低一个层次,属于第四层次的专长,上面所讲的可贡献型专长位于专长的第五层次。

柯林斯的科学哲学思想:专长层次解析

3.3.3 专长的层次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把柯林斯讨论的专长划分为三个层面:普通人的专长;只包含有普遍存在的意会知识的专长;包含了专业人员的意会知识的专长。

普通人的专长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普遍存在的专长。指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必须拥有的无法完全描述的技能。柯林斯认为,当一个人具有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专长时,也就拥有了大量的意会知识,即,你只知道如何做,无法说明这样做的规则是什么。这是一种社会性的直觉式的专长,是由一种“生活形式”或一种“文化”所提供的。比如,能流利地说一种自然语言。也包括道德敏感性和政治眼光。这些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

其二是素质(Disposition),指个人素质,即,一个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交互能力与反思能力。比如,当别人跟你进行语言交流时,你也能明白别人在谈什么。这两个层面的专长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

前两种专长常常是被人们忽视的,因为这两种专长是普通人都有的,不足为奇。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把普通人看作是“专家”。但是在柯林斯看来,专家的知识——专长中必然包含着那些普通人都有的知识。

柯林斯在分析了普通人的专长之后,继续分析了只包含有普遍存在的意会知识(ubiquitous tacit knowledge)的专长。他把这种类型的专长,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标签式知识(beer-mat knowledge),指只提供基本信息的知识。以“全息图”为例,当我跟你提到全息图时,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全息技术是实现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与其他三维图像不同的是,全息图提供了“视差”,视差的存在使得观察者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就好像有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一样,这时,你会明白全息图是什么意思。以后,当我再向你提到全息图时,你马上就能想到它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这就是标签式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科学的公众理解,指从大众媒体和科普著作中所获得关于某一科学领域的信息。这种理解比标签式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了信息的含义。例如,我们知道抗生素不能治病毒性疾病,我们也知道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于是我们知道我们不能用抗生素治疗流行感冒。科学的公众理解所传播的通常是一组观念,而不是一组规则。但是,这种只限于媒体层面的公众理解的最大危险是,很容易把有争议的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看成是从一致的专家共同体中产生出来的确定性的知识。因此,这种理解虽然比标签式知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对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还相差甚远。科学的公众理解与深入理解之间的差别,对于已经达成共识的学科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对于有争论的学科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层次是在对科学的原始文献或准原始文献资料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柯林斯称之为原始来源的知识(primary source knowledge)。但是,在很有争议的科学领域内,如果读者与核心层的科学家没有密切的接触,那么,他在文献中读到的东西也可能对科学的内容提供一种错误印象。在专业文献中,许多文章并没有读者,因此,人们要想从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获得基本一致的科学知识,就需要与专家共同体进行社会接触。阅读专业文献与理解一种科学争论相差甚远。所以,柯林斯断言,在科学争论的情形中,原始来源的知识对科学的理解,并不比下棋新手对大象走法的理解更好。

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在人们对专长的理解中,最重要的转变是不再把知识与能力看成是准逻辑的或数学的和以更智力的或更能胜任的模型为基础的,而是越来越看成是建立在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能计算什么或学到什么)的基础之上的某种实践。在这一点上,柯林斯本人明确承认,他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柯林斯指出,只有掌握了意会知识的专长,才是高层次的专长。[37]不管是学习一项技术,还是学习物理学,都像学习一种自然语言一样,应该是沉浸在生活形式的文化互动中获得的东西,而不是通过对字典和语法的广泛学习所得到的东西。标签式知识、科学的公众理解和原始来源的知识,还远远没有到达到专家知识的高度。因为这三种知识只涉及阅读,根本没有沉浸在专业人员的文化当中,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并没有掌握关于所涉及主题的意会知识的方式。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或只有沉浸在文化中,才有可能理解无法描述的意会规则。所以,最高层次的专长是包含了专业人员的意会知识(specialist tacit knowledge)的专长。

柯林斯认为,这种沉浸在文化中所学到专长包含着两种形式:一种形式的专长是可贡献型专长(contributory expertise),属于有能力完成一项技能性实践的传统范畴,顾名思义,可贡献型专长就是能使获得这种专长的那些人贡献出他们所掌握的专长,也就是说获得此类专长的人不但能“做出来”,也能说出来他是“怎样做”的。这是一种思考这类专长的传统方式,也是专长的最高层次。(www.xing528.com)

但是,柯林斯认为,迄今为止,在专长的意会知识层次中,人们忽视了另一个层次的专长——互动型专长(interactional expertise)。[38]如果我们把知识分成明确知识与意会知识的话,那么互动型专长就属于一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知识。并且,在柯林斯看来,甚至互动型专家知识偏非正式知识多一点。[39]

互动型专长比可贡献型专长低一个层次,属于第四层次的专长,上面所讲的可贡献型专长位于专长的第五层次。互动型专长是只掌握了相关学科的专业语言但不能从事科学实验的专长,是通过运用语言与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的感悟或体会,也是成功的参与性社会学家、人种史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所需要具备的专长,是专业记者、售货员和管理者应该掌握的专长,还是基金会和杂志编辑进行同行评审会用到的专长,还是在大规模的科学范围内,科学家交换意见的手段,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交流的方法。互动型专长是作为社会学家的实地考察的一种经验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社会学家掌握了互动型专长,才能对科学知识作出社会分析。

这种专长是在与专家进行会话的过程中慢慢地获得的,经过从“采访”到“讨论”再到“会话”的发展过程,达到对科学的越来越多的理解,而不是突然获得的。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与专家的语言交流获得知识的一种技能。柯林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认为,获得互动型专长的分析者有时能比科学家本人能更清楚地解释另一个小组的科学立场。

不过,柯林斯强调说,可贡献型专长与互动型专长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可贡献型专长是自立的,是可以通过师徒关系或社会化的过程代代传承的,而互动型专长具有寄生性,位于形式知识与非形式知识之间,不可能进行代代传承,只是一种能说专业语言的技能,是相关的专业学科、环境与社会的函数。这两个高层次专家的意会知识可图示如下:

img10

图3.4

基于上述分析,可用下表将专长的层次表示为[40]

表3.2

img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