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柯林斯与德雷弗斯的专长观比较

柯林斯与德雷弗斯的专长观比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德雷弗斯是把专长看成是获得技能的高级阶段。对柯林斯来讲,他对专长的研究,除了与德雷弗斯一样,认为专长的获得需要通过个体的实践经验之外,重点是强调专长的社会属性,认为只有在与社会共同体的互动中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长。因此,柯林斯的专长观比德雷弗斯的专长观前进了一步。

柯林斯与德雷弗斯的专长观比较

3.3.4 柯林斯的专长观与德雷弗斯的专长观的比较

柯林斯的专长观主要是建立在他对专长的层次的划分基础上的。就目前国际上对专长研究的形式来看,有两种观点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是科学哲学进路,以美国哲学家德雷弗斯为代表;另一种是社会学进路,即以柯林斯为代表。这两种观点都对当前的专长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柯林斯的专长观,有必要将两者的观点做试探性的比较:

德雷弗斯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把人们获得技能的过程划分为七步:[41]第一步是新手阶段(novice)。在这个阶段,新手不会考虑语境因素,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只是根据程序机械地进行操作。第二步是初学者阶段(the advanced beginner)。在这个阶段,新手开始认识到超越规则的某些内容。第三步是胜任阶段(competence)。在这个阶段,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初学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并且这些认知也开始发挥作用,帮助初学者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前两个步骤上,规则在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需要掺杂过多的个人因素,只需依照指令操作即可。从第三步开始客观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开始下降,学习者的认知或者说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发挥作用。这三步是获得技能的必经阶段。

第四步是熟练阶段(proficiency)。这时,实践者能摆脱规则的束缚,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定该怎样操作了。在此阶段,学习的过程已经从有意识阶段过渡到无意识阶段了。当遇到问题时,实践者的判断完全是直觉反应而不是思考后的结果。这时的技能已经内化为实践者的身体的一个部分。第五步是专长阶段(expertise)。这时,学习者或实践变成了专家,能根据语境灵活地作出直觉式的判断。第六步是精通阶段(mastery)。在这个阶段,专家将技巧的学习过程从个人的层面推向社会的层面,通过向别人学习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技巧的最高级阶段,因此,第七步达到了实践智慧阶段(practical wisdom)。在此阶段上,专家不是从某个人、某个领域,而是从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样,就完成整个技能的学习和获得过程。显然,德雷弗斯是把专长看成是获得技能的高级阶段。

基于德雷弗斯对技能模型的论述,结合柯林斯的对专长的层次划分,不难发现,两种观点既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分歧:

首先,从研究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试图通过对专长获得过程或存在类型的研究,揭开获得专长的神秘面纱,特别是,通过对科学家获得专长的过程的研究,达到更真实地理解科学的目的。此外,二者都强调“经验”或者实践。所不同的是,德雷弗斯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技能;而柯林斯认为除了自身实践外,通过语言实践也能获得技能,即互动性技能。不管持哪种态度,共同之处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了专长的实践性。(www.xing528.com)

其次,在二者对专长理解上,都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对专长获得的实际影响。例如,在谈到如何区分初学者与专家的问题时,德雷弗斯曾谈到“语境的敏感性”(contextual sensitivity)问题。[42]德雷弗斯认为,专家之所以有别于初学者,是因为专家超越了恪守规则的无语境阶段,只有通过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到获得技能的某些重要特征。在柯林斯的专长观中,同样的,他也非常强调社会语境对获得专长的影响。例如,他指出要想获得互动型专长,必须进入某个特定的与互动型专长有关的科学家共同体,与科学家们进行语言交流,只有在那种语境下才能获得互动型专长。从这一点上看,二者的观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专长的获得具有“语境依赖性”。

然而,尽管二者都强调获得专长的“语境”因素,但是,二者的研究视角是截然不同的。柯林斯认为,德雷弗斯的模型是在获得技能之后对过去所发生的情境(situation)的一种描述,他的前提是,每次所遇到的情境都是一样的。而柯林斯认为,真正的专长,有时可以像对待旧情境那样对待新情境,有时在对待新情境时要使用新方法,有时则需要建立社会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反应。[43]也就是说,德雷弗斯的研究,是在已经获得了专长之后,对获得专长的过程的反思;而柯林斯从还没有获得专长的起始点上,一边实践,一边总结自己的经验,一边对专长进行反思。从这个层面上看,二者的研究进路是截然相反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德雷弗斯所讨论的实际上是专长获得的“情境”问题,而柯林斯讨论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境”。因此,柯林斯认为德雷弗斯的模型不过是经验(experience)模型而已,其中所描述的行动都是些“无行为差别”(nonbehaviour-specific)的行动,称不上是真正的专长。[44]

另外,德雷弗斯与柯林斯在研究专长的立场上,也是有差别的。在德雷弗斯的专长观中,他强调的是认知个体在获得技能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强调的是专长的个体性。对柯林斯来讲,他对专长的研究,除了与德雷弗斯一样,认为专长的获得需要通过个体的实践经验之外,重点是强调专长的社会属性,认为只有在与社会共同体的互动中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长。不同的研究立场决定了,德雷弗斯的专长观侧重于对“经验”的研究,而柯林斯专长观不但研究了“经验”,也强调了“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德雷弗斯是首先承认了专长存在的客观性,然后,描述获得专长的内部机制;柯林斯则是从立足于实验室与社会网络层面研究专长的存在类型。因此,柯林斯的专长观比德雷弗斯的专长观前进了一步。

认识论意义上讲,获得专长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认知过程。是要“knowing how”,而不单单是“knowing that”。[45]“knowing how”与“knowing that”的概念,最早是由赖尔(Gilbert Ryle)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太过专注于“knowing that”而忽视了对“knowing how”的研究。从表面上看,“knowing that”指的是知道某事;“knowing how”指的是知道如何做某事。实质上,“knowing that”指的是知识层的知识,是我们可以通过知觉或意识直接获得的知识,比如书本上的知识;“knowing how”则指的是实践层的知识,比如走路、说话、骑自行车的能力等。

另外,专长的获得总是在语境中进行的,是在“不断地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与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完善的。”[46]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中,新手经历了从自身的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形成认知,然后逐步摆脱经验、用认知指导自己的实践,直到最后可以用自己的认知对其他技能进行判定的一系列转化过程。这说明,“专长”是一个程度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专长,也没有永远的专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的专长不尽相同,它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只有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专长的认识才会逐渐变得清晰;只有在真正获得了某种专长之后,才能说清楚它是什么、是怎样获得的。获得专长的过程,既是关系的转化过程,也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互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