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分析

我国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模式及其分类1.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屡现弊端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的行政模式已经屡现弊端。

我国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分析

二、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分析

水权模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经济现象,因为清晰界定水权的成本较高,而模糊水权方法能够节约排他性成本。即行政手段是特定条件下成本节约的现实制度选择,产权模糊是行政配水制度的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水权模糊的代价越来越大,水权行政配置遭遇的困难越来越多。

img2

图1-1 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模式及其分类

1.水权管理行政模式屡现弊端

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的行政模式已经屡现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计划供水、行政调度的管理方式下,调水量由用户提出申请并加以确定,其申报的调水计划常常与实际用水量相差很大,极易造成水库预留调水量过多的状况。由于汛前仓促、集中弃水,既影响到水库安全度汛,又损失了发电效益。同时,我国跨流域调水长期施行完全计划调水也使调水量出现失控。对于调水区来说,水价远远低于其真实的成本,由于缺少补偿与激励的有效机制,调水水质和水量难以保障。对于受水区来说,无偿或低价用水导致对外调水需求大增,最终出现调水不足的现象。

(2)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低下。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受水区无需出资便可申报用水指标,结果造成用水指标居高不下。而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后,又指责水价太高,宁愿打深井、使用地下水,也不愿使用外调水,调水工程无法发挥预期效益、实现设计规模。工业方面,由于缺少水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万元产值用水量一直很高。农业用水方面,落后的大水漫灌方式,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枯水期缺水形势极为严峻。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当某些地区缺水时,国家根据水资源分布状况统筹规划,从富水地区调水,支持缺水地区经济发展。但水流经过不同省区,路线漫长、地形复杂,调水成本高,加上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周期很长,很有可能出现调水工程规模无法适应沿线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当用水数量急剧增加时,导致可调水量减少,甚至在枯水季节无水可调。例如,我国引滦入津工程运行以来,潘家口水库和于桥水库从1997年进入枯水期,随着入库水量大幅度地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天津市的用水需求。为了帮助天津市顺利度过缺水危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9年组织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www.xing528.com)

(4)环境及其生态安全存在威胁。预计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后,至2030年,长江流域调水量将达到680亿m3,人口将达到5.14亿,如果每年用水量增加1%,长江流域用水量会达到2 300亿m3,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7.8%。这样,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29%。[14]由于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承载力减弱,调水沿线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水权管理准行政模式的低效率

为改变完全计划调水的不足,我国曾尝试通过政府水价政策进行管理,出现了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的准行政模式。但是,由于水价偏低、水资源价格扭曲,水权管理总体上仍是低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为了鼓励受水区用好外调水,促进其经济发展、限制对地下水过度开采,势必会维持较低的调水价格,使外调水无法反映出其应有的价值。

(2)政府无法掌握水价方面充分、完全的信息。受水区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往往夸大水价;调水区则认为偏低的水价无法反映调水资源的真实成本。

(3)水价中对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缺少体现,导致水价总是低于其理想的均衡值。当水价比理想均衡值低的时候,受水区剩余便会增加,调水区剩余则会减少。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无偿或低价调水较好满足了受水区利益,成就了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却因此使调水区利益受到损害。[15]

这种模式最终表现为政府失灵,政府本身的利益、过长的中间链条、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都降低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