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城镇化与小康社会建设

人口城镇化与小康社会建设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仍有约六、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了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偏低;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

人口城镇化与小康社会建设

二、人口城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城镇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城镇化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这说明城市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口城镇化具有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人口城镇化可以对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对投资与消费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2)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仍有约六、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了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偏低;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9%左右,而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达到了47%(王天阔等,2006)。社会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要保持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就应当使中产阶层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80%左右,15%的人超富裕,5%左右的人比较贫困,占社会总人口80%左右的人生活稳定,这样政策推行起来就比较容易,社会才能稳定,而只有通过人口的城镇化,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人口城镇化,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将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将农村人口比例降低到30%左右,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发展。(www.xing528.com)

(3)人口城镇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人口城镇通过城市人口的集中,汇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人口城镇化是经济集聚的过程,随着人口集中于城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也不断地集聚于城市,各种资本的集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市通过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地区的经济网络变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能够发挥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还通过巨大潜能的不断释放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成长,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在区域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4)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人口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过度利用以及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中国土地资源少、人均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全国666个建制市建成区面积为国土总面积的0.2%,创造了7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国家税收。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城镇化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隋海燕,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