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动研究:发展趋势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动研究:发展趋势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的民族关系将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民族政策不能够对民族关系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那么,民族关系有可能会更加错综复杂,对国家的稳定甚至于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动研究:发展趋势

三、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动的发展趋势

理论的又一重要功能在于对实际情况作出可期待的预测。在本书构建的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分析框架之下,对已经发生的不同历史时期之内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和调适进行了分析,如果要继续对尚未到来的新时期中两者互动和调适的发展动向作一个趋势探究,那么可以从民族关系的现状、民族政策的功能发挥的考量等方面得到一个比较模糊的未来影像。

首先,民族关系的发展必然更加复杂多变。进入新世纪,民族关系受到的影响和干扰因素更加多元,更加难以把握:来自于国内的经济停滞改革目前走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必然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和思考,很有可能原本持续的东亚模式将走到尽头,依靠高生产要素投入和出口获利的经济动力会逐渐向依靠内需拉动的模式转变,这会给民族关系带来新的压力和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和重组,将会改变民族关系传统的划分界限,可能缔造出突破原有民族界限的新阶层,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民族生活习俗、传统、宗教文化,而是新的标准,例如经济利益、城市或者新的文化;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因为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带来的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政见转变,也将是导致民族关系扑朔迷离的重要因素,更不用说国际恐怖主义的指向,中国也在其范围之内,而恐怖主义的注意力和突破口,也许正是在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上。上述种种,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将会影响今后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导引,民族关系将有深陷囹圄的可能。

其次,实现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有效调节并促进民族政策自身的及时调整。中国社会在2008年中历经灾难,也考验了中国政府的应急能力。这一年中,国际、国内问题焦灼,危机事件频发,天灾、人祸和蓄意暴乱都集中在一段时期内爆发,极大地考验了中国制度中的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很有可能还会面临着各种矛盾交互纠结,一起爆发的情况,这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敲响了警钟。如今,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危机频发的今天,观察民族关系的走向和需求,化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关系稳定的根本出路,不再仅仅是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尽快建立民族地区利益协调机制,加快民族地区政府改革,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毕竟,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认知也日益增强,其需要的层次已经大为提高,不可再以停滞而墨守成规的眼光视之,必须从人性需要的深层次进行疏导。而原本依靠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输入已经不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要求,民族政策再如法炮制经济协调机制,恐怕难以奏效。因此,尽快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民族政策的着眼点和关键点。

最后,各个少数民族将可能向国家争取更多对本民族有利的民族政策。研究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必须要看到社会生活层面的各种新生力量、各种社会元素和各种新兴的社会关系影响因素。随着社会转型和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在传统的官方舆论、政府喉舌和主流的表达渠道以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不同的声音出现在公共舆论平台上。国家对社会公共空间的管制不断放松,给予了各种新兴社会力量和社会元素更多的公共舆论空间。民族地区的社会群体的发展也日趋呈现出旺盛的趋势。在当代中国,民间力量参与国家和政府的决策、执行、反馈、修正、调整甚至重建的事例逐渐日常化,对政策的影响力日渐加深,逐渐形成了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相得益彰的局面。在关涉少数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的酝酿、出台、执行、反馈、修正的过程中,各个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政策的关注程度更高,采用制度内外不同方式参与政策的行动日益频繁,可以预测,随着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民间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的主体参与民族政策实施的行为将会频繁,程度将会加深,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利用各种渠道争取国家给予本民族更多有利的民族政策的行为会增多。

总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的民族关系将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民族政策不能够对民族关系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那么,民族关系有可能会更加错综复杂,对国家的稳定甚至于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族政策在与民族关系交互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实施手段都会进一步受到更高的要求而不得不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力量正在慢慢积累并日益增加。无论如何,纵观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调适机制,尽管形式和途径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和机制:沟通了解利益各方的要求,寻找最基本的共同点和共同价值观,在了解沟通各民族的意愿、主张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共同接受的法律政治纲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各方的合理要求,创造理解、沟通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开通各方参与国家和政府决策、管理的渠道,创造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这种参与的机制;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各民族有效参与民主政治、保证移民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决策过程中被倾听、被考虑的族际政治,通过族际关系的调整实现社会的真正民主;尽可能地帮助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创造共同的经济生活,增进相互之间的互信互利,通过民族地区之间的互补与联系,从而创造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关系的更加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www.xing528.com)

【注释】

[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44.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0-141.转引自周平.民族政治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8.

[3]〔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