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研究

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各个民族因为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交往日益寻常,而民族之间大量的交往行为改变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

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研究

二、民族经济关系的特点与问题

民族经济关系的区域性和多元化是20世纪末期中国民族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民族经济关系较计划经济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国的经济格局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民族经济调适与平衡政策的压力仍然很大,这也是新世纪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原因。此外,民族经济交往的多元性逐渐明显,民族地区的人口与汉族地区人口的相互流动,实际上是基于利益内驱力而发生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经济交往更加多元化。

(一)民族经济关系的区域性差距拉大

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许多与现代商品经济配套的制度尚未建立,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还比较有限,对社会资源的分配还比较依赖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和行政手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受到国家经济制度的照顾和扶持,与内地省份之间的差距还不甚明显。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程度逐渐减少,市场发挥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日益明显,内地省份和沿海省份的经济活力迅速被激发,蕴涵在优势地区中的经济实力很快显露出来,地域、资源和开放程度的优势得以体现,与此相反,民族地区却丧失了国家照顾和扶持政策的优势,而地域偏僻、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劣势很快尖锐地凸显出来,因此民族地区被发达省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区域性差距愈演愈烈。这种经济差距和地域差距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非常明显,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活力不足,致使民族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低下,无法支撑地方政府提升行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少数民族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收入较低、生活贫困,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www.xing528.com)

上述这种直接的感受激起了少数民族的不平衡感和被剥夺感,继而展开对各种社会资源的争夺,这种争夺,有时是与当地的汉族群众之间发生的,有时却在少数民族之间展开,但更多表现为民族地区与发达省份之间的矛盾。在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差距的大趋势之下,民族地区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交通相对便利的民族地区更加容易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和投资项目的建设,相对于地域比较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的程度显然要高出许多,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这些经济差距带来了民族经济关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问题,也引发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矛盾,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差距带来了民族关系的多元化。

(二)民族经济交往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世纪之交,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各个民族杂居的乡村和城镇,民族之间的交往已经日常化。而从整个中国的版图上看,此时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掘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汉族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建立企业,寻找致富之道;这种民族之间的互动已发展成为汇流之势。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资源的流动和市场的开发性流通方式,促使少数民族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国家各项民族政策落实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流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之间的双向流动性增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各个民族因为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交往日益寻常,而民族之间大量的交往行为改变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民族之间的日常经济交往,使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知,彼此沟通,并达成对双方文化的体认和内化,在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上,客观上促进了多元化的交往,不但有经济往来而结成经济关系,还因为相互交往而结成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可以说,由于经济资源的追求和利益的需要,各族居民在经济交往中共同体认、相互融合,甚至有组织、有机制地结成共同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人们共同体。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民族经济交往的多元化的大趋势下,还表现出一些细微的特征,民族交往的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官方层面,还表现在民间层面——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相互交往、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个人、小集团的交往,扩充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内涵,使民族经济关系在多层面、多范畴和多领域中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