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育转型:提升中国防生任职培训效果

加强教育转型:提升中国防生任职培训效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教育转型中的国防生任职培训工作,不仅对国防生快速适应部队岗位至关重要,而且对提高不同类别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同样极具参考价值。能否适应教育转型、搞好国防生任职教育关乎我军人才培养制度能否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衡量军事院校是否到达教育转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清这三点,才能让国防生任职培训培之有的,训之有据。

加强教育转型:提升中国防生任职培训效果

加强教育转型中国防生任职培训的思考

杨鑫坤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七旅,河南郑州450004)

摘 要 国防生在踏上部队工作岗位之前,一般都要经历军校的任职培训。加强教育转型中的国防生任职培训工作,不仅对国防生快速适应部队岗位至关重要,而且对提高不同类别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同样极具参考价值。本文针对国防生学员自身特点,主要在完善国防生管理方针和构建国防生培养平台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国防生;任职培训;教育转型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有关单位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选拔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在踏上部队工作岗位之前,一般要经历地方高校学历教育、所属部队入伍集训和对口军校任职培训三个阶段。作为走上任职岗位的最后一道关卡,国防生任职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快速适应部队环境,走好军旅生涯。目前,世界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对我军军事教育转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教育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部队建设需要、满足军事变革要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推进教育转型和加强任职培训是有机统一的,探索国防生任职培训的特点规律,制定有效措施,不仅是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更能为教育转型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和有力支持。

一、更新观念,革新认识,完善国防生管理方针

(一)顺应形势,强调转变,充分认识国防生任职培训的重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多样化的任务要求、复杂的作战环境和多元的作战目的为我军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带来我军人才来源从过去部队提干、院校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开放的依托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军队院校军事教育优势的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转变。

现代军事变革要求现代军官具有的不再只是单纯的军事技能或者是单纯的指挥素养,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多样的作战任务要求现代军官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军事技能、开阔的作战眼光和出色的应变能力。这都要求现代军官相比过去具有更丰富的知识扩展,接受持续的终身教育

国防生制度是我军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变革,从1998年至今,国防生培养制度向全军输出了大量的军事信息化人才,预计2020年,国防生干部将占我军干部比例的70%。由此可见,国防生将成为未来我军人才构架的重要部分。作为帮助国防生完成从地方大学生到军校学员、从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这两个转变的桥梁,军事院校责任重大。能否适应教育转型、搞好国防生任职教育关乎我军人才培养制度能否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衡量军事院校是否到达教育转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认清现状,扬长避短,找准改进国防生任职培训切入点

国防生制度从1998年至今,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已具备一套较完整的培养机制的转变。国防生优点很多,如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等。但缺点也客观存在,如军人意识不够强、军事素质不过硬、纪律观念不够重等,让国防生很难快速适应部队。同时,军事院校在国防生任职培训上经验尚且不足,缺乏一套足够成熟的任职培训机制,培训管理制度尚不够健全,培养目标针对性还不够强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新时期我军国防生任职培训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防生任职培训工作必须切准要害,明确目的,针对国防生知识储备丰厚和创新思维活跃的特点,强调军事素质培养,重视军人意识磨炼,在专业培训上注意贴近第一任职需要,从岗位实际出发,从军事需要出发,从成长成才出发,在军事训练中完善学员素质,真打实练,贴近部队,让学员在院校培养过程中就完成素质培养、意识培养和环境适应的三重任务,为国防生第一任职打牢军事和专业的双重基础。

(三)紧跟时代,转变思想,不断革新国防生培养观念

任职教育是一种军事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和输送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的通才相比,任职教育更加强调军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强调培养和输送能够适应军队岗位需求的人才[1]。深厚的军事职业教育特征使任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同时也体现出继续教育的特点。

搞好教育转型中的国防生任职培训,必须要充分认清教育转型的时代特征和我军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要求院校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措施,更重要的是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将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的单一封闭转变为综合交互。

国防生的学历教育依托地方,与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员相比,学习资源的占有具有一定先天优势,能力素质的培养却存在一些明显不足,这就需要军队院校任职培训摆脱过去的单一学历教育模式,而是将教育模式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化,针对其特点,因材施教。国防生任职培训相比学历教育,应更加注重部队第一任职岗位需要,更加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军事院校可以依托学历教育的有效资源,同时积极向地方高校培养模式取经,完善培养制度,改善培养措施,将国防生任职培训打造成一种品牌教育。

二、顺应改革,合理施训,构建国防生培养平台(www.xing528.com)

(一)狠抓思想,转变观念,方法上寻找国防生管理突破口

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思路,就没有新出路。因此,观念转型是最根本的转型。要在转型中搞好国防生任职培训就首先要在教育的目标上实现由传统的培养打赢机械化战争的军事人才观转变到培养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观上来。国防生的培养同样如此,教育转型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这要求国防生任职培训必须认清部队需要、认清培训特点、认清培养目标。只有认清这三点,才能让国防生任职培训培之有的,训之有据。

任职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是一种依托部队院校资源的专业教育[2]。因此,任职培训更加注重学员能否在培训中达到任职目标。国防生学员来自地方,身处院校,因此,往往缺乏军人意识,缺乏吃苦和奉献精神。所以,要搞好国防生培养首先就要从思想抓起,从认识抓起,只有在思想上完成向军人的转变,才能在专业技术和军事素质上真正完成向军人的转变。这要求军事院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其认知过程出发、从军队需要出发、从个人成才出发,将国防生的个人发展同国家、军队、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国防生任职培训从填鸭式教育模式向自我学习、主动锻炼的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

(二)科学管理,细致策划,策略上改进国防生管理方案

国防生任职培训是一种专业教育、后续教育,其强烈的针对性和培训时间的紧迫性要求任职培训工作做到精打细算、细致安排、科学施教。

1.管理上注重细节养成,强调人文关怀

国防生从地方走进部队,纪律意识不够强,军事素质不过硬,这造成了国防生学员队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国防生学员服从意识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因此,国防生任职培训的管理要从细节出发,从根本抓起,加强条令条例教育,强化其纪律观念,注意日常养成,让国防生学员做事有兵样,训练有兵味。在日常管理中注重随机教育和现实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灌输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

任职培训要强调一个“变”字,要使国防生快速地适应部队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然而,任职培训时间的紧迫性和环境的局限性往往使学员很难快速适应部队快节奏的训练生活。因此在强调军事素质养成和学习训练效果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从思想上给国防生学员家的温暖,在认识上增强他们对部队的认同感。在管理上民主公正,在训练上科学有序,在学习上正确引导,从细节做起,从小处抓起,时时处处从学员的角度考虑,坚决摒弃以教育者为本位的思想,以学员为主体,一切从学员成长出发,一切从部队需要出发,并注意让学员在任职培训的过程中培养立志报国、献身国防的精神。

2.训练上注重素质培养,强调军人作风

国防生任职培训旨在通过培训,完成地方院校教育和军队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经过地方院校学历教育,国防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知识体系,但是国防生的地方教育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专业的军事指导,从而造成国防生在整体上体现出军事素质薄弱、军人作风不足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任职培训要强化军事训练,着力锻炼国防生学员过硬的军人作风。

3.专业上注重任职需要,强调学以致用

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国防生任职培训作为部队信息化变革需要的产物,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要求军队院校的任职培训针对学员岗位需要按需施训。国防生大多从地方重点高校入伍,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因此任职培训更多的要从能力入手,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学员们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适应部队生活的能力。

(三)开放模式,整合资源,组织上丰富国防生培养方式

转型中的任职培训是开放的培训、互动的培训,作为担负任职培训任务的军事院校更应让培训“动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助力,形成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国防生任职培训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国防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民主的管理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有效带动军队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的转型。军事院校中级任职培训和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优良土壤,也可以和国防生任职培训相互借鉴,强化交流,促进沟通,把所有资源都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借鉴多方教育经验、加强军地交流的方式为军事院校教育注入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史伟光主编.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2]周道雷主编.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