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高校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校自主创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事实充分表明:我国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创新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初探

邓义江(1) 王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 541004)

一、关于高校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广泛吸收先进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新的学科理论或新的产业群。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2006年1月9日~1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早在2005年年底的教育部科技委全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2006年1月1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以《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为题,对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谈了三点体会:首先,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其次,要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第三,要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增强高校自主能力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目前高校自主创新现状

1.人才队伍

高校现有从事研究开发人员20.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4万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712人,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一半左右。

2.科研条件

据统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高校。国家启动的5个国家实验室试点中,有3.5个建在高校。高校科技经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1998年高校科技总经费为82亿元,2003年增加到253亿元,年均增长34.8%,2005年高校获得的科技经费超过400亿元。

3.科研成果

“十五”期间,高校共获7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占获奖总数的55.07%;共获6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占获奖总数的64.4%;共获43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获奖总数的53.57%。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校科研经费这些年来占国家财政科研经费总盘子的比例从来不超过10%。高校科研经费的一半来自于为企业服务。也就是说,高校在科研经费上是很少吃皇粮的,但贡献出的科研成果远远超过10%,一般可衡量指标都超过50%。

多年来,国内高校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由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就有40多家。比较知名的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产生了一些大成果,如北大方正汉字激光排版技术、中南大学的飞机刹车片等。

三、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广西高校的自主创新也有一定的基础。

1.人才队伍

在“十五”期间,广西高校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在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上合理的学科队伍。在这支队伍里,被选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资助和培养的人选43人,被选入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的人选79人,还有三个学术团体入选首批自治区“人才小高地”。

2.科研条件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层面的重点研究机构数量增至8个。还有教育厅确定的重点学科54个,重点实验室4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在“十五”期间投入科研的经费累计约11亿元,比“九五”期间的1.59亿元增长6倍多。

3.科研成果(www.xing528.com)

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广西高校出版学术专著87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万多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700篇,国家一级刊物登载1.2万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13项,其中有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0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201项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仅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获成果奖142项,其中,高校获成果奖51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35.9%。还有申请专利64项,获得授权专利29项,专利申请与获授权专利分别比2000年增长814%和262%。

4.科研实力

日前,由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大学评价项目《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揭晓,广西高校在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中的排名情况如下:有2所高校排在第101~200位,有3所高校排在第201~300位,其他广西高校的排名均在300名以外。

三、高校自主创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事实充分表明:我国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从高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人们常说的论文多、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少。我国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创新人才和科研条件缺乏,包括科技经费,这个原因是最直接的;第二,体制和机制问题。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科技组织管理、创新激励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第三,缺乏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成长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应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即加强基础性原始创新与加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一方面,高校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应力争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做出成绩,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逐步实现超越,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增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使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和市场紧密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提保障。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要发挥集体力量,需要集中多学科的优势,树立团队意识,开展联合攻关。

加强对高校科技队伍的整合,主要是要努力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团队精神强的年轻科技群体,帮助他们具备承担国家大型科技项目的能力,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加强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主要是继续建设好一批重要的技术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建设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中国学术会议在线”,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高校还应继续努力实现校内科研资源的广泛共享。

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大学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居位置不同,肩负的任务也不同。进入“985工程”的学校处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要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和研发实力强的学校则应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

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随后,清华大学出台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南大学提出:找准着力点提升高校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通过自主创新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台了《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决议》……上述重点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对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一流的科研型大学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面对全国高校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形势,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关系到广西高校的发展,关系到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广西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大力提升,势必在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对于广西多数的一般院校、地方院校而言,主要应关注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吸收、消化科技成果,为企业、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基础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说以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为主,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

综上所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负有重要的使命。大学应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朱国仁.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宝泉.自主创新高校大有作为——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中国教育报,2006-02-20

[3]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教人[2004]4号

[4]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6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

[5]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谈高校科技为社会服务.http://www.edu.cn,2005-08-30

[6]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但仍有差距.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注释】

(1)邓义江,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管理及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