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家集村:村落历史与宗族传说

单家集村:村落历史与宗族传说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笔者注意的还有这个村子里的坟地。相传,最早住在单家集的是许姓和杨姓的汉族人,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尽人皆知的“许、杨为先”之说。在回汉民族混居的村落里,出于生活习惯方面的考虑,回族住户和汉族住户一般都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单家集不是这样。第二次是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引导下步行过去的。

单家集村:村落历史与宗族传说

二、在村子里行走

在我国东部地区,许多村庄远远看去如同城镇,但这种情景在欠发达的宁夏南部并不多见。到了单家集后才发现,这个村庄看起来像集镇。这种视觉印象使我有些高兴,因为一个村庄如果看起来像集镇,说明它发展起来了。

我作田野调查期间住在单北行政村村部,它坐落在村庄的北端。走在穿村而过的公路上如同漫步在城镇的街道上,两旁有许多店铺,如百货店、五金店、茶叶店、牛羊肉店、餐馆、点心铺、油坊、压面铺、铁匠铺、银匠铺、农机维修部、电焊部、加油站诊所庄稼医院、游戏厅、理发店等,共计40余家。这些店铺大多是住在马路两旁的人家修建的,他们在庭院中靠马路的一边盖上平房或小楼,要么自己从事某种经营,要么出租给外地人

村里有两所小学,一所叫单民小学,坐落在单南行政村,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另一所是兴隆镇回民小学,坐落在单北行政村村部附近。村里还有一个牛羊市场,坐落在马路西侧、北大寺前面。每逢农历一日、四日、七日,静宁、隆德等县及本县部分乡镇的人们都会赶着成群的牛羊到这里交易。单家集人有很重的“集市情结”,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了设立这个集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个村庄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设立集市?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会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引起笔者注意的还有这个村子里的坟地。由于该村以单姓回族为主,另有苏、马、赛、拜、咸等姓,而且有教派之分,所以村庄周围可见到多处坟地,其中单姓回族有自己的家族坟地,其他姓氏因教派异同而各自联合在一起另建坟地。坟地的布局和地形选择也很有特点。单姓回族的坟地原来处在村庄的北边,后来有些住户把庭院建在了坟地的北边,这样,坟地就被包围在了村庄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们把新的坟地选在了无法耕种的山坡上,这无疑是一个有利于节约耕地的好办法。另外,该村回族在坟地选择方面似乎受到了风水观念的影响,如民国时期的单老爷“归真”后,被安葬在一个形似官印的地方,大概是希望其子孙后辈中能够多出些光宗耀祖的达官贵人的缘故吧。值得一提的是,在单南村几个庭院之间有一块保存完好的汉族坟地。相传,最早住在单家集的是许姓和杨姓的汉族人,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尽人皆知的“许、杨为先”之说。杨家人住的地方叫杨家涝坝,位置就在今天的单民小学一带,这块坟地是杨家的。后来,许家和杨家先后迁出去了,其中杨家人迁到本县的杨家河湾,但他们祖先的坟地却在这个回民村庄里得到了保护。每逢清明节,杨家河湾的汉族同胞都要到这里来扫墓祭祖。

雕刻美的墓石述说着单姓家族辉煌的过去

在单家集主村的东南角有一个地方叫边家洼。起初听到边家洼时,还以为这是另外一个村落,后来才知道,边家洼实际上是村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边家洼是该村边姓汉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回汉民族混居的村落里,出于生活习惯方面的考虑,回族住户和汉族住户一般都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单家集不是这样。边家洼过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聚落,现在已是回汉民族交错居住了,汉族住户的院落与回族住户的院落只有一条巷道之隔或者院墙相连。我问他们这样居住是不是会因为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一些矛盾,村民们告诉我,单家集的民族关系历来十分融洽,不仅他们自己这样认为,外村的人说起单家集的民族关系也是拍手称道。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是单家集人的自豪感之一。(www.xing528.com)

主村西北角是正在建设中的单家集民族工业园。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因为占用耕地问题而引起农民的不满。据笔者了解,单家集人对民族工业园建设普遍表示支持,在征地过程中村民给予了积极配合,这主要与该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关。单家集民族工业园占地面积500亩,2003~2005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3万元,其中2003年计划完成1130万元。现已动工建设的项目有:园区道路、供排水工程、私营企业厂房固原福利医院西吉分院等。按照规划,单家集民族工业园建设将达到省级工业园区标准,成为一个年加工牛羊10万头(只)、“三粉”加工2000吨、年产值13亿元的以清真品牌为主的新兴工业园区。

如果只在单家集主村里逗留,还不能了解单家集的全貌,这是因为单家集还有两个卫星村。后湾是一个山地村落,和主村之间的距离约有5公里,道路逶迤崎岖。笔者第一次去后湾是和布置退耕还草工作的村干部同行的,坐在颠簸的蹦蹦车上行进,让人感到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行安全。第二次是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引导下步行过去的。原以为翻越东山后就可以看到后湾,但高低起伏的山丘阻挡了我们的视线。时值一场中雨过后,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行进,最大的享受就是感受宁静、品尝新鲜空气和泥土的芳香。向导告诉笔者,从主村到后湾之间的山地都是单家集的耕地,过去他们主要在这里种植胡麻、糜子土豆等作物,现在大部分种上了牧草。大约走了一半的路程后,小村落终于依稀可见了。

后湾村只有20多户人家,由于地势的影响,整个聚落呈现出分散而又高低错落的形态。后湾村的村民以单、谢两姓为主,谢家是汉族。虽然民族不同,但在居住上并没有明显的边界标识,倘若没有宅门上残留的春联的提醒,很难一下子分清哪些是回族住户,哪些是汉族住户。后湾有一个教学点,有三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其中一间是教师休息室,另两间是教室,任课老师由单民小学派送。教室侧前方有一座很小的清真寺,相当于一间房子的大小,这是我曾经见过的规模最小的清真寺。寺里并没有聘请阿訇,原因是住户太少而且又在深山里,所以没有阿訇愿意到这里开学,就像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小山村里为孩子们踏踏实实教书一样。据当地村民说,这座小寺平常是关闭着的,只是到了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时候,大家才到这里参加聚礼。

笔者在后湾只进行了三天的调查,住了两个晚上,但访问了所有的住户。和单家集主村相比,这20多户村民的生活还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这从他们的居住条件、室内陈设、饮食、衣着等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后湾人的生活也有让人值得羡慕的一面。比如,他们饮用的是没有污染的泉水,当地人把泉称为“泛眼”。

由于泉水在山脚下,过去人们要到山下挑水,后来县上实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用水泵把泉水抽到了山上,这样就改变了村里的饮水条件。他们虽然住在山里,但有电灯。1998年,单北村党支部通过从县上争取资金,给后湾村通上了电,从此结束了村民们用油灯照明的历史。他们吃的蔬菜水果大多是自己栽种的,使用的是自然肥料。有很多村民喜欢在自家的庭院里栽培多种果树,笔者去调查的时候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热情的村民总会摘一盘熟得正好的桃子待客,桃子不大,味道却非常好。

西河村的地势相对平坦,与主村之间的距离不到2公里,因河流的阻隔,对外交通不是很方便。站在葫芦河畔,能看到村里人家袅袅的炊烟。去西河村得挽起裤管过浅浅的葫芦河,这倒也给我的调查增添了不少情趣。西河村的人似乎更喜欢植树,不论是远看还是在村子里行走,都有一种被树林环抱的感觉。西河村一共居住着40多户人,以单姓为主。聚落依西山而建,耕地多为河滩平地,村落中庭院的分布比较紧凑,从住房和人们的衣着、饮食状况看,西河村人的生活水平比后湾村要高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