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通史-宋金元时期的建制沿革及隶属关系简介

安徽通史-宋金元时期的建制沿革及隶属关系简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丰二年建为顺昌军节度,政和六年升顺昌府,治汝阴,统县4。淮南东路,辖10州、2军,在今安徽境内设亳、宿、滁3州,并涉及扬州的天长县、泗州的招信县。城父,望,辖7乡和福宁镇。扬州天长县,望,旧为天长军,至道二年废军为县,辖28乡和铜城、石梁2镇。乌江,中,辖4乡和汤泉、永安、石碛、新市、高望5镇。宿松,上,辖3乡和龙溪镇。原领3县,乾德元年割招义隶泗州,管内仅余2县。

安徽通史-宋金元时期的建制沿革及隶属关系简介

京东西路,辖4府、5州、1军,在今安徽境内设萧、砀2县。萧县,望,属徐州,辖4乡和永安、白土(即今萧县之白土镇)、双沟(即今江苏睢宁县之双沟镇)3镇。[1]砀山,望,属单州,辖5乡。

京西北路,辖4府、5州、1军,在今安徽境内设颍州顺昌府。颍州,上,旧团练,开宝六年升防御。元丰二年(1079)建为顺昌军节度,政和六年(1116)升顺昌府,治汝阴,统县4。汝阴,望,开宝六年(973)移旧治东南10里处,辖5乡和栎头(在今阜阳市西)、王家市(即今利辛县西北之王市)、永宁、椒陂(即今阜南县之焦陂集)4镇。泰和,望,开宝六年析汝阴县北鄙置万寿县,治百尺镇。咸平五年(1002)移治城南10里处,宣和中改名泰和县,[2]辖3乡和斤沟(即今太和县东北之斤沟镇)、界沟、税子步(即今太和县西北之税铺镇)3镇。颍上,紧,辖2乡和漕口(即今颍上县之南照集)、正阳(在今颍河入淮河处)、江陂(即今颍上县之江口镇)3镇。沈丘,紧,辖3乡和永安镇(即今阜南县西之永安镇)。

淮南东路,辖10州、2军,在今安徽境内设亳、宿、滁3州,并涉及扬州的天长县、泗州的招信县。亳州,望,旧防御,大中祥符七年(1014)建为集庆军节度,治谯县,统县7,内3县在今安徽境内。谯,望,辖10乡和双沟镇(即今亳州市西南之双沟集)。城父,望,辖7乡和福宁镇。蒙城,望,辖7乡和蒙馆镇(在今蒙城县东北)。宿州,上,建隆元年(960)升防御,开宝五年(972)建为保静军节度,治符离,统县5。符离,望,辖6乡和曲沟(即今宿州东之高沟)、夹沟(即今宿州北之夹沟镇)2镇。临涣,紧,大中祥符七年一度割隶亳州,天禧元年(1017)复还隶宿州。原辖4乡,因大李乡距县治太远,遂留属亳州,故后仅辖3乡和柳子(即今柳子集)、蕲泽(在今宿州西北)2镇。虹,中,辖4乡和通海(即今泗县东之通海集)、新兴(在今泗县东)、子仙(在今泗县东北)、新马(在今泗县北)4镇。灵壁(宋称灵壁,金时改为灵璧),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同年七月复废为镇;七年二月,再升为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壁,辖西堌镇(一作西固、西故,即今固镇县城)。蕲,望,辖3乡和桐墟(在今宿州西南)、静安(在今宿州东)、荆山(在今怀远县涡河入淮处)3镇。滁州,上,军事,治清流县,统县3。清流,望,辖5乡。全椒,紧,辖4乡和六丈镇(即今全椒之六丈镇)。来安,望,辖5乡和白塔镇(即今来安之半塔镇)。扬州天长县,望,旧为天长军,至道二年(997)废军为县,辖28乡和铜城(即今天长市北之铜城镇)、石梁(即今天长市之石梁镇)2镇。泗州招信县,上,旧名招义,属濠州,乾德元年(963)改隶泗州。太平兴国元年,避太宗御名改曰招信,辖6乡和木场镇。

淮南西路,辖1府、7州、2军,在今安徽境内设寿春府、庐舒濠和4州和无为军。寿春府,紧,旧寿州忠正军节度,政和六年(1116)升府,治下蔡。初领下蔡、寿春、安丰、霍邱霍山、盛唐6县,开宝元年废霍山入盛唐,四年改盛唐曰六安[3],政和八年(1118)升六安县为六安军,故北宋末只领4县1军。下蔡,紧,辖4乡和苏村、阚团(即今利辛县东南之阚汀集)2镇。安丰,望,辖16乡和建春、塘曲、夏塘(即今长丰县南之下塘镇)、合寨(在今长丰县南)、永乐(即今寿县之永乐镇)、隐贤(即今寿县之隐贤镇)、谢步(即今寿县南之谢埠)、来远(在今寿县西南)、木场(即今六安市北之木厂镇)9镇。霍邱,望,辖10乡和成家步(在今霍邱县西)、善香(在今六安市北)、开顺(即今金寨县东北之开顺集)3镇。寿春,紧,旧治今县东南,宋初移今治,辖6乡和史源(即今长丰县西史院)、花靥(在今寿县西北淮河南岸,已没于水)、南庐(在今长丰县东)、••涧(在今淮南市东北)4镇。六安军,旧名盛唐,开宝四年(971)改名六安,政和八年升县为军,与上县同级,辖7乡和桐木、丁汲(即今六安市西北丁集)、故步(一作故埠,即今霍山县城)、山南(即今肥西县之山南馆)、麻步(即今六安市西南之麻埠镇)、郭界步、船坊、故县8镇。庐州,保信军节度,大中祥符三年(1010),以庐州长史兼安抚使。嘉祐四年(1059),庐州安抚使兼本路兵马钤辖。大观二年(1108),升望,治合肥。旧领合肥、庐江、巢、慎、舒城5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割巢、庐江别置无为军,自此终北宋世管内仅3县。合肥,上,辖10乡和段寨(在今合肥市西北)、青阳(在今合肥市东南)、移风、永安(即今肥东县北之永安镇)4镇。慎,中,辖6乡和大涧、竹里、故郡、东曹、清水(在今合肥市北)、沛城、袁团7镇。舒城,下,辖2乡和九井(即今舒城县之九井)、新仓(即今肥西县南之新仓)、桃城(即今舒城县之桃溪镇)、航步(即今舒城县东北之航埠镇)4镇。和州,上,防御,治历阳,统县3。历阳,紧,辖8乡和万岁岭(在今和县西北)、功剩桥(在今和县西南)、姥下(即今和县西南姥桥)、白渡桥(即今和县之白渡桥镇)、平痾汤(在今和县西北)、白望堆6镇。含山,中,辖4乡和清溪(即今含山县西南之清溪镇)、仙踪(在今含山县北)、石门、再安(在今含山县西北)4镇。乌江,中,辖4乡和汤泉(即今江苏江浦县西之汤泉镇)、永安、石碛、新市、高望5镇。舒州,上,旧防御,政和五年(1115)升德庆军节度,治怀宁,淮西路提点刑狱司治此,统5县1监。怀宁,上,辖8乡和石牌(即今怀宁县之石牌镇)、石潭(在今潜山县东)、许公(在今怀宁县境内)、长风沙(即今安庆市东之长风镇)、皖口(又名山口镇,在今怀宁县东北)、石井(在今桐城县南)、获步、罗豆8镇。望江,上,辖2乡和马头镇。太湖,上,辖2乡。宿松,上,辖3乡和龙溪镇。桐城,上,辖4乡和永安、盘水、双港(在今怀宁县东北)、孔城(即今桐城县之孔城镇)、鸗山、石溪(在今枞阳县东)、北硖(即今桐城县之吕亭镇)、挂车(即今桐城县之挂车镇)、枞阳(即今枞阳县城)9镇。同安监,熙宁八年(1075)置,铸铜铁钱,址在今怀宁月山镇东北。濠州,上,旧团练,开宝四年(971)升防御,治钟离。原领3县,乾德元年割招义隶泗州,管内仅余2县。钟离,望,辖8乡和淮东镇(在今凤阳县境)。定远,望,辖6乡和永安(在今定远县西)、藕塘(即今定远县东南之藕塘镇)、长乐(在今定远县东)、芦塘4镇。无为军,与下州同级,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之无为镇置,割庐州之巢、庐江2县隶之。后废,淳化初复置,再废,淳化四年(993)再置。[4]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2县地置无为县,至此始领3县,治无为。无为,望,熙宁三年置,辖5乡和石涧(在今无为县城北)、糁潭(在今无为县西长江北岸,南与铜陵隔江相望)、襄安(即今无为县之襄安镇)3镇。庐江,望,先隶庐州,太平兴国三年来属,辖10乡和矾山(即今庐江县东南之矾山镇)、金牛(即今庐江县西北之金牛乡)、罗场(在今庐江县南)、昆山(即今无为县西南之昆山镇)、武亭、清野6镇。巢,望,旧隶庐州,太平兴国三年来属,辖11乡和石牌、柘皋2镇。

江南东路,辖1府、7州、2军,在今安徽境内置宣、徽、池、太平4州和广德军。宣州,望,初为宁国军节度,元祐后降防御,治宣城。南唐时领宣城、南陵、泾、太平、宁国、旌德6县,开宝八年南唐亡,宋割昇州之芜湖、广德、繁昌来属。太平兴国二年(997),析芜湖、繁昌隶太平州;四年(979),广德升军,自此终北宋世宣州只领原来的6县。宣城,望,辖13乡和水阳(即今水阳镇)、符离窑(在今宣城市北)、城子务3镇。南陵,望,辖8乡。宁国,紧,辖15乡和杜迁(在今宁国市西北)镇。旌德,紧,辖7乡。太平,中,辖9乡。泾,紧,辖11乡。太平州,上,军事,南唐雄远军,宋开宝八年平南唐,改曰平南军。[5]太平兴国二年废平南军置太平州,[6]当涂,割宣州之芜湖、繁昌隶之。当涂,上,辖14乡和采石(即今当涂县北之采石镇)、慈湖(即今马鞍山市东北之慈湖镇)、黄池(即今当涂县之黄池镇)、青山[7]、丹阳(即今当涂县东北之小丹阳镇)、薛店6镇。芜湖,中,旧隶宣州,太平兴国二年来属,[8]辖5乡。繁昌,中,旧隶宣州,太平兴国二年来属,辖5乡和荻港(即今繁昌县西北之荻港镇)、黄火(即今繁昌县西南之黄浒镇)、上峨桥(在今繁昌县南)、下峨桥(即今繁昌县东北之峨桥镇)、杨家会5镇。徽州,上,旧名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今名,治歙县,统县6。歙,望,辖16乡和岩寺镇。休宁,望,辖11乡。祁门,望,辖7乡和大共镇(在今祁门县城北)。绩溪,望,辖9乡。黟,紧,辖4乡和西武、厢口2镇。婺源,望,辖6乡和清化镇。池州,上,军事,治贵池,统6县1监。贵池,望,辖7乡和池口(即今池州市西北之池口村)、秀山(在今池州市西南)、青溪(即池州市南之青溪镇)、灵芝(在今池州市东南)4镇。青阳,上,辖9乡。铜陵,上,辖5乡和大通(即今铜陵市西南之大通镇)、顺安(即今铜陵市东之顺安镇)2镇。建德,上,辖4乡。石埭,上,辖5乡和留口镇(在今石台县东)。东流,中下,原隶江州,太平兴国三年(978)来属,辖4乡和赵屯镇。永丰监,南唐旧铸钱监,北宋至道二年(996)赐今额,址在今贵池县东北龙梅镇。广德军,与下州同级,太平兴国四年(979)析宣州之广德县置,初领1县,自端拱元年(988)始领2县。广德,望,辖9乡。建平,端拱元年析广德县置,治郎步镇,辖5乡和梅渚镇(即今郎溪县北之梅渚镇)。

[1]镇之升降置废靡常,本文所述,主要依据《元丰九域志》等书。

[2]万寿改名泰和年月,有宣和元、三年两说,迄无的证表明孰是孰非,姑约以宣和中。(www.xing528.com)

[3]按《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寿州六安县》云:“开宝四年改为六安县,仍并霍山县入焉。”《宋史》卷八八《地理志》作“开宝中废霍山、盛唐二县”,均含混不确定,今据《元丰九域志》卷五,废霍山入盛唐在开宝元年,改盛唐名曰六安在开宝四年。

[4]按《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六、《元丰九域志》卷五、《宋史》卷八八《地理志》、《文献通考》卷三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王之道《无为军淮西道院记》,俱云无为军建在太平兴国三年。《燕翼诒谋录》卷三谓“无为军之建,在淳化四年十二月戊戍”。《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又云建在淳化初。《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二二说:“无为建军在太平兴国三年,淳化中复置。”今折衷诸说云云。

[5]按《太平寰宇记》、《宋朝事实》、《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俱云开宝八年改南唐雄远军曰平南军,唯《宋史•地理志》云:“开宝八年,改南平军。”疑《宋史》之“南平军”为“平南军”倒文。

[6]当涂置太平州年月,《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舆地考》、《宋史•地理志》、曾巩《繁昌县兴造记》俱在太平兴国二年。《宋史》卷五《真宗记》作咸平元年三月己巳,与诸书异,疑误,故不从。

[7]考《入蜀记》等书俱作青山,即今当涂县东南之青山镇。《元丰九域志》作“青游”,恐误,因不从。

[8]按诸书皆云太平兴国二年割宣州之芜湖、繁昌隶太平州,唯《宋史•地理志》作三年,疑误,故不从其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