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宁县建制沿革考:重审并总结

会宁县建制沿革考:重审并总结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宁县建制沿革考今会宁境内设县,始于汉武帝时。今日修会宁志,其建制沿革,有必要重新考定。今会宁县在夏、商、西周三代,为西戎居地。从此,今会宁县地始属秦国之北地郡所辖。现在经由会宁县向北流,至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的祖厉河,当时名祖厉川水。因为根据地形推断,今会宁县东北部汉代属鹯阴县,故一并及之。

会宁县建制沿革考:重审并总结

会宁县建制沿革考

今会宁境内设县,始于武帝时。然会宁名称,至西魏大统年间才出现。

嘉靖《陕西通志·风俗》中载有嘉靖《会宁县志》和万历《会宁志》(明万历五年知县河津高拱辰撰),但两部县志均佚不存。清初《会宁县志》1卷(为康熙时所修),北京图书馆有传抄本(甘肃省图书馆亦存有转抄本),不载撰人,很简略。道光《会宁县志》12卷,4册,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湖南毕光尧撰,有刻本,省图书馆存。其卷3为《建置志》,错误很多。张维《陇右方志录》中指出:“皆无故实,随意杜撰。”今日修会宁志,其建制沿革,有必要重新考定。

今会宁县在夏、商、西周三代,为西戎居地。西周末年西戎叛周,向东侵逼,于前771年杀周幽王骊山,西周亡。

秦襄公率师救周,作战有功,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以岐西之地。从此秦国建国,并向西开拓。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之谋以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在占有渭水上游广大地区之后,即回过头来向义渠进攻。

战国时期,秦国向义渠戎展开了长期的攻战。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年),“秦伐义渠,虏其王”。至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昭王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秦遂起兵灭义渠戎,始置北地、上郡。按:秦灭义渠戎的年代,《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均无记载。据《汉书·西羌传》为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前272年。从此,今会宁县地始属秦国之北地郡所辖。秦统一后仍旧。

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高祖元年,占领北地、上郡,因秦之旧。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祖历(音蹉赖,亦读置赖)县,即今会宁及靖远县西部,王莽篡汉改名乡礼县。

关于祖厉县城的位置及祖厉河、祖厉川水及与祖历县相邻的鹑阴县,东汉的鹯阴县的位置,旧省志、县志均有误,须加考订。

古人把黄河简称“河”或“河水”,河水流经不同地段,则往往又以当地的地名称河名。根据《水经注》,黄河在积石关以西流经今青海境内的一段,称赐支河;出积石关流经金城郡金城县的一段,叫金城河,“随地为名也”。以下,流经祖厉县的一段,名祖厉河;流经鹯阴县的一段,称之为鹯阴河。现在经由会宁县向北流,至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的祖厉河,当时名祖厉川水。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行幸雍(今陕西凤翔县)。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汉书·武帝本纪》)的祖厉河,是流经祖厉县的那一段黄河,并非现今的祖厉河。

《水经注·河水注》:“河水东北流,径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即于此也;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径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这段记载极其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解开这些历史地名位置的一把钥匙。按:所谓祖厉县故城,即西汉所建祖厉县城。河水在它的西北流过,城当然在黄河南岸。河水再至其东北,祖厉川水注之。现在的祖厉河是在靖远城西边注入黄河。由此可以断定,西汉的祖厉县城就在今靖远县城以西、黄河南岸的和靖地方。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之一,名虎豹口。汉武帝把祖厉县治设在这个交通点上,是符合当时向河西开拓的政治形势的。郦道元注《水经》时,祖厉县仍在,但已移置于祖厉川水之傍。祖厉川水“出祖厉南山(今华家岭),北流,径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所指方位,经作者调查发现就是今会宁县南十里铺窝铺村的古城址。何时移置于此,史籍无明文记载。据《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元年(107年),因征发陇西、安定等郡羌人从军西征,引起羌人叛乱。二年十一月,“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汉军屡屡战败,郡县纷纷内迁。四年三月,徙金城于襄武。五年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今陕西武功),北地徙池阳(今泾阳县),上郡徙衙(今白水县)”。5个郡的郡治相继内迁,虽无徙县的记载,但据此推断,祖厉县的迁移,或当永初五年。

至于《水经注》所称的麦田城,就是西汉安定郡所属的鹑阴县城,东汉改为鹯阴县。麦田城是乞伏氏迁居其地时所改的名称。其位置在今白银市平川区陡城堡东。水泉乡的那条泉水,即《水经注》所称的麦田泉水。定西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队在1976年作过调查,记录“该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m,南北宽274m”。“城内现为耕地。地面暴露大量绳纹板瓦,据分析可能为汉代遗物”(见《定西文物概况》)。现当地群众将此古城称为缠州城。缠与鹯音同,笔者与兰州大学地理魏晋贤教授于1992年5月同去调查一次。城内有汉瓦及汉子母砖片出土,肯定为汉代的鹯阴城无疑。由安定郡通往河西,鹯阴口是必经的黄河渡口。武帝元鼎三年在这里设县,是向河西进军的据点之一,其地位与祖厉县同等重要。

考证祖厉县为什么要涉及鹯阴县呢?因为根据地形推断,今会宁县东北部汉代属鹯阴县,故一并及之。

东汉时(25年—220年)祖厉、鹯阴2县均改属武威郡(《后汉书·郡国志》)。三国时期,今甘肃大部分地区为曹魏所有。《晋书·地理志》记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鹯阴、祖厉2县属凉州的武威郡。西晋统一,秦、凉二州因魏之旧制,祖厉县仍属凉州武威郡。永嘉之乱,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大分裂时期。早在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保据河西。其孙张骏于公元341年(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建立了前凉政权。据《元和郡县志图志》卷4记载:“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原县废弃。此时,发祥于东北的鲜卑族越过漠北大草原,傍阴山,顺黄河,迁入陇右、河西,逐渐形成陇西鲜卑与河西鲜卑两大支系,今靖远、会宁等地遂为陇西鲜卑的牧地,不见有县存在。至鲜卑族所建的西秦出现时,才见到有麦田城。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居于苑川(今甘肃榆中北)。述延死,子img132大寒立,会石勒灭刘曜,img133大寒惧而迁于麦田城。但此时乞伏氏只是割据称雄的部族首领,还未建国。至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img134大寒之子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曰建义,据有武城、汉阳、天水、苑川等12郡。(www.xing528.com)

420年,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据《魏书·地形志》原州条所载,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宁夏固原置高平镇,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今会宁县地属原州。《地形志》无祖厉县的记载,但据《水经注》祖厉县在北魏时又一度出现。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关陇地区为西魏所有。西魏于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州。《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会州》记载:“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享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同时置会宁县,县治不在今会宁县。据前引《元和志》“会宁县,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县治、州治也不在鹯阴古城,而是在今靖远县城。同时又置乌兰县。据《元和郡县志》:“乌兰县,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周武帝(当为周太祖)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谓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方位以“西南”为是。西南去州180里,位置在今会宁县境。经调查,乌兰县城址在今马家堡(关川河东岸),城已残损,南墙保存较好,有200米,有马面。在城内捡到唐三彩瓷片,是有力的佐证。

宇文泰为西魏相时,于何年何月西巡而置会州?《元和郡县图志》无年月记载。另查《周书·文帝纪》,宇文泰为西魏相时,于魏废帝二年夏四月“勒锐骑三万,西逾陇,度金城河,至姑臧”。再查《周书·武帝纪》,亦没有西巡度陇的记载。《元和志》“周武帝西巡于此”的记载,当是周太祖宇文泰之误。西魏废帝二年为公元553年,宇文泰西巡时,同时置会州,会宁县及乌兰县。会宁县之名自此始。今会宁县的祖厉河以西及靖远西部属会州乌兰县;祖厉河以东及靖远县东部属当会州会宁县。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改会州为会宁防,另在鸣沙县(今宁夏中宁)置会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鸣沙县及会州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会宁县为凉川县(见前引《元和志》);乌兰县仍旧。今会宁县仍分属此二县。

另外,隋大业六年(610年)将金城郡之允吾县改为会宁县,其城址在今永登县苦水乡,本为汉枝阳县地,距会宁县远在五六百里之外。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谓:“汉武帝置凉州,治陇,即今陇西。分襄武置枝阳县,东汉废枝阳,置祖厉县,后魏置乌水县,又析乌水南置会宁,县名自此始”,则是错误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于州之上置关内、陇右等十道,会州属关内道。贞观八年(634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复为会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会州。辖县二:隋凉川县于武德二年复为会宁县;乌兰县因“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即前面所述会宁县马家堡乡的古城。也有人说:隋、唐的会州和会宁县治是鹯阴古城附近的陡城堡遗址。经调查确为唐城,但该址在相当高的阶地上,距黄河有5里之遥,河水不可浸逼。而《元和郡县志·会州》记载:“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水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拨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现在的靖远城在黄河南岸,距河不远,河中有滩,河水中分为二,主流在滩北。这与当年安敬忠筑堰,拨河水向西北流,主流不在城根流过的情况相符。据此,我以为即今靖远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政府调陇右河西之兵以平叛,西北边防空虚,代宗广德元年,会州及属县为吐蕃占领。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国瓦解,部族分散,终五代之世及宋初,会州地区为分散的吐蕃部族所居,不属中原王朝。

据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真宗咸平四年七月己亥纪事:“以会州刺史img135遇为保顺郎将,苏家族屈尾、白马族埋香、韦移特族都香并为安化郎将。”可知宋初居住在会州境内(包括会宁县地)的这些吐蕃部族是归附宋朝的。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会州。神宗熙宁四年至六年,宋将王韶开拓熙河路。元丰四年(1081年),宋将李宪攻取兰州,进兵屈吴山,夺取会州南部,会宁县属熙河兰会路。当时未取得会州城。至“元符二年始进筑。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州。崇宁三年置倚郭县曰敷文。又以会州隶泾原路”(《宋史·地理志》)。可知会州城是元符二年归宋,崇宁三年(1104年),始置敷文县,州治、县治均为今靖远城。此时的会州只辖敷文一县,今会宁县属之。查《宋史·地理志》会州属下的城寨有“会宁关,元符元年建筑,旧名颠耳关,赐名通会,未几改今名”。其位置“南至熙河路平西寨四十里”。平西寨古城址在今定西县鲁家沟,由此向北40里,其位置当在今会宁县头寨乡。元符二年筑会川城,“南至会宁关六十里”,经调查即今会宁县郭城驿古城。另有甘泉堡,在今会宁县以东。《宋史·地理志三》记秦州甘泉堡“南至泾原路治平砦一百五十里,北至泾原路通安砦一百五十里。”。治平砦即今静宁县的治平镇,通安砦即今陇西县的通安驿古城,按距此两地均为150的距离及方位来测算及调查,今会宁县以东25里之古城堡俗名西连城者,即宋的甘泉堡,金在此设西宁县。

1127年,金兵南侵,攻占陕西五路。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和议成功,宋、金南北对峙。金在陕西设立凤翔路。《金史·地理志下》,凤翔路领秦州,辖有成纪、冶坊、甘谷、清水、陇城、西宁、秦安8县。西宁县在今会宁县境,金宣宗贞祐四年又升为西宁州。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在全国设11行省。今兰州以西为甘肃行省,以东属陕西行省。省以下为府、州、县。《元史·地理志》记,元初,西宁县属巩昌总帅府,又将会州迁治西宁县。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何时改为会宁州,《元史·地理志》无记载。《元史·顺帝纪五》至正十二年三月载:“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会州公宇中墙崩,获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改定西为安定州。会州为会宁州。”按:弓弩为宋代遗物。地震后会宁州即迁至今会宁县城。

明朝初年,《明史·地理志》载:“元会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为会宁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东有响水,北流入大河。”据此可知,会宁州降为会宁县是在洪武十年(1377年);响水,即祖厉河。原来的会宁州在响水东25里的甘泉堡,明初仍在响水东岸。可断定其搬迁是在元至正十二年大地震之后,而不是在明初。

清朝因明制,会宁县属巩昌府。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会宁县属甘肃省兰山道。1928年,废道,会宁县直属甘肃省政府。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曾建立过苏维埃政府。1944年,甘肃省政府下设专员公署,会宁县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8月12日会宁解放,随即成立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成立会宁专员公署,不久,专署迁定西。会宁属甘肃省定西专员公署。1987年,会宁与靖远、景泰3县划归白银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