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金陵考:金陵沿革回溯至唐代以前

唐宋金陵考:金陵沿革回溯至唐代以前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末期,吴越间的最后一次战争以越国的胜利而告终,越王句践遣范蠡在今南京城内秦淮河畔筑城,称越城,民间又称范蠡城,这是金陵历史上的第一座城邑,清末地方文献认为其城旧址在今内秦淮河、中华门外长干里。金陵之名始于此。其二是春秋吴人认为此地有王气,埋金以镇王气,故称金陵。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金陵属扬州刺史部下辖的丹阳郡管辖。

唐宋金陵考:金陵沿革回溯至唐代以前

秦汉以前的文献中鲜见关于今南京所辖地区的记载。故现在对南京早期历史的记忆多依据传说、传闻。按照南京地方文献的传统说法,春秋时期,今南京地区属于吴国(1) 今南京城西部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古称冶城山,传说就是吴王夫差炼剑之处。春秋末期,吴越间的最后一次战争以越国的胜利而告终,越王句践遣范蠡在今南京城内秦淮河畔筑城,称越城,民间又称范蠡城,这是金陵历史上的第一座城邑,清末地方文献认为其城旧址在今内秦淮河、中华门外长干里。战国中期,越楚大战,越国战败,金陵归属楚国,楚国在此地设金陵邑,这是金陵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行政建制。金陵之名始于此。关于金陵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为“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2) 。其二是春秋吴人认为此地有王气,埋金以镇王气,故称金陵。(3) 另有一说是,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4)

对于先秦时期金陵历史的记载大多是后代的追述,故有许多史实模糊不清。地方志中一般将越灭吴的第二年,即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定为越城建立的年代,将楚越战争后,楚尽取吴故地的一年,即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定为楚国建金陵邑的年代。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县,以从禾从末的“秣”字贬低这一地区的地位。同时,秦朝又在金陵地内析置丹阳与江乘两县。《史记》载秦始皇东巡时曾途经金陵。(5)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有关金陵先秦历史大多源自于传说,但是这些传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金陵在先秦及秦代已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军事要地,春秋战国时代,它是东南地区的吴、越、楚三国争夺的要地之一,并且这三个政权都在此地修筑军事堡垒;其二,金陵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南北交通要道,秦始皇巡视东南,往返都从这里渡江。

西汉初期,金陵先后属楚、荆、吴三王国,汉景帝时属江都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金陵属扬州刺史部下辖的丹阳郡管辖。西汉的扬州刺史部设在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丹阳郡治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西汉的今南京地区内设有五县,即秣陵、江乘、丹阳、胡孰、棠邑,胡孰县治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堂邑县即今六合县,当时属临淮郡管辖,郡治在徐县,位于今苏北泗洪境内洪泽湖畔。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秣陵、丹阳、胡孰三县一度改为侯国。东汉金陵的行政设置大体沿袭西汉,但侯国中仅余一胡孰侯国,改写成湖熟。

东汉晚期,汉朝统治名存实亡,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孙坚孙策父子崛起于长江下游地区。其后,孙权继承父兄遗业,其统治地域继续扩大,他以吴(今苏州)为中心统治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这时,曹操正准备举兵渡江,统一全国,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孙权将统治中心迁至京口(今镇江)。

东汉晚期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三国鼎立的局势逐渐形成。在这过程中,孙权的统治中心也有变动。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其统治中心由京口迁至金陵。次年,孙权在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建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孙权将丹阳郡治由宛陵迁来建业,次年(公元222),孙权又在建业设扬州刺史部,使建业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称王,国号吴,历史上曾有三个国号为吴的政权与金陵有关,其余两个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故一般称三国时代的吴为“孙吴”,同理,称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为“杨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至建业,这是封建王朝第一次在金陵建都。

孙吴定都建业,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大势所趋。孙吴政权的力量弱于曹魏,面临着曹魏政权南进的威胁,而建业地处长江下游,孙吴必须仰仗大江之险,方能抵挡曹魏的进攻。汉朝以后,随着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开始建设以及江北人民的大量南迁,长江下游地区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经济有所发展,并形成当地豪族势力。孙吴政权正是依靠江东豪族的支持,才得以建立。孙权最初欲在武昌建都,遭到江东豪族的抵制。后主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迁都武昌,亦遭到了朝野的反对。次年,不得不还都建业。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将建业复名为秣陵。太康三年(282年)原建业县被分为建邺、秣陵两县,建邺管辖秦淮河以北地区,县治在孙吴建业城的宣阳门内,即今南京市淮海路以北;秣陵管辖秦淮以南地区,县治在东汉时的旧秣陵县治,即今江宁县秣陵镇。西晋还在孙吴建业辖区内设临江县,后改名为江宁县,县治在今江宁县江宁镇。这就是“江宁”这一地名的源起。西晋时期还恢复了江乘、湖熟两县的建制。

西晋时金陵仍属丹阳郡,但丹阳郡范围有所缩小,当时设有宣城郡,管辖原属丹阳郡的南部诸县。三国时代及西晋初期,南北扬州刺史部并存,南扬州原属孙吴,北扬州先后属曹魏及西晋,治所在寿春。西晋统一南北之后,将南北扬州合并,治所设在原建业城内。故在西晋时期,金陵仍是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建兴元年(313年),为了避愍帝司马邺名讳,建邺更名为建康

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此前,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已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进驻建邺,北方士族王导等同行。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登基,即晋元帝。(www.xing528.com)

东晋时为安置大批南渡人口,始实行侨置州郡县制,江乘县境内设有琅琊、东海、东平、兰陵等侨郡,属南徐州管辖,南徐州治京口,后曾一度移理建康。(6) 东晋初以江宁县为琅琊王国,在建康宫城外设怀德县,安置来自原琅琊国的移民,怀德县后更名为费县。后又从江乘县分置临沂县,与东晋初所置费县、阳都、即丘、同属南琅琊郡管辖。东晋时,建康地区还设魏郡、广川、高阳、等侨置州,以及肥乡、元城、广川、北新城、博陆、等侨县,属扬州管辖。东晋时期侨置郡县废立频繁,惟有南琅琊郡一直保存到萧梁时期。

东晋元熙二年(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大将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建立宋朝。此后又有齐、梁、陈三朝更替,与刘宋并称南朝。南朝刘宋时期,建康境内的建康、秣陵、丹阳、江宁、湖熟五县属于丹阳郡管辖。费县、阳都、即丘、临沂四侨县以及原有的江乘县属南琅琊郡管辖,后费县、阳都、即丘被废,南琅琊郡仅辖有临沂、江乘二县。南朝齐因袭刘宋时期在建康的建置。南朝梁时,在秣陵县境内梁武帝的出生地同夏里置同夏县,又废湖熟县,更南琅琊郡名为琅琊郡,同时将原丹阳郡分为丹阳和南丹阳两郡。南丹阳郡在南朝陈时被并入丹阳郡,陈又废琅琊郡,改设建兴郡,属扬州,辖同夏、江乘、临沂、胡孰等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同年,隋于石头城置蒋州。隋大业年间(605—617年),隋朝将六朝时期的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江宁县治迁至冶城附近。隋代又将扬州州治迁往江都,从此扬州为江都专称,而金陵则由一国之都降为普通州县。

吴越楚地图

秦秣陵县图

汉丹阳郡图

孙吴都建邺图

东晋都建康图

南朝都建康图

隋蒋州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