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时期金陵的政治地位

两宋时期金陵的政治地位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宋代的国家形势与隋唐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宋朝廷对于金陵的政策相应地也与隋唐朝廷不同。真宗时期,金陵的地位开始明显上升。南宋主战派高度重视金陵的战略地位,力主定都金陵,表明他们不甘偏安江南,立志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以后,金陵政治地位继续上升,元代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在金陵、扬州、杭州之间迁移,最终定于金陵。元、明、清时期,金陵是朝廷设在东南的政治中心。

两宋时期金陵的政治地位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经过多年准备,与南唐东面的吴越联合,自金陵上游的采石以及下游的润州两处夹击金陵。开宝八年十一月乙亥日(976年1月1日),金陵城破,南唐亡国。

宋代金陵隶属江南东路。宋代地方有路、府、州、县等行政设置,北宋初年,改南唐江宁府为昇州,其后升为江宁府,直至北宋末。

历史上金陵很少成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的首都,宋代以前金陵的两次建都,都是处在全国分裂的形势之下。宋朝以后,南北统一,但是金陵作为一座有着全国影响的城市,其地位并未因此而下降。相反,它作为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这种历史发展开始于北宋。

北宋征服南唐后,金陵作为敌国首都,例当受到贬抑,由府降为州。但是,由于宋代的国家形势与隋唐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宋朝廷对于金陵的政策相应地也与隋唐朝廷不同。

首先,金陵作为统一的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的历史条件不复存在。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南方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六朝时期,湘、广等地尚存在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孙吴、东晋南朝以较为先进的东南沿海地区为重心,得以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隋唐以降,南方各地经济普遍发展,各地都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中心,比如今浙江北部及东部、两湖地区、岭南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正是在此基础上,唐代灭亡后,南方迅速出现了数个独立政权并存的局面。这些地区都有自己的政治中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吴越都城杭州(今杭州)、南汉都城广州(今广州)、楚国都城潭州(今长沙)等。南唐中期,也就是其国力的鼎盛时期,邻国闽、楚相继发生内乱。南唐倾兵赴闽、楚,曾经一度将这两国纳入自己统治范围之内。但是,其后南唐在两地相继战败,且国力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尽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随着南方经济全面的发展,占领金陵已难以形成号令整个南方之势。因此,宋代统治者对金陵的戒心已有放松。

经过隋唐两代三百余年统一王朝的统治之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南北之间心理隔阂消除,民族凝聚力大为增强。宋军来到江南,除有少数甘愿为南唐政权殉国的忠臣外,并未遇到强烈抵抗。昔日隋唐统治者所担心的南方分离倾向已基本不存在。北宋统一南方后,原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都城仍成为其在当地的统治中心。

与此同时,北宋面临着来自北方政权越来越严重的军事威胁。若中原不保,宋朝廷则有可能退往南方。北宋定都开封,一旦南渡,金陵将是较为理想的驻留之地。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建立的辽朝大举进攻中原,宋都城开封形势危急,以王钦若为首的朝廷官员主张朝廷退往金陵,而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他指出,这时的形势只能以守为攻,退往南方,只可能导致军心瓦解。在寇准等人的坚持下,真宗亲赴前线督战。同年,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迁往金陵之议遂罢。

真宗时期,金陵的地位开始明显上升。天禧二年(1018年),宋改昇州为江宁府,同时设建康军节度使。在宋代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府一般设于政治中心城市或是军事重镇,地位要高于州。宋朝以皇子赵祯出任江宁府尹,充建康军节度使,封昇王。这一年,赵祯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金陵是仁宗始封之地,地位得以再次提高。宋朝的府有京、次、望、紧、上、中、中下、下之分,北宋共设四个京府,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故京府大都设在中原。江宁府属于次府,地位仅次于京府。(www.xing528.com)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进攻中原,次年,长驱直入开封,虏获宋钦、徽二帝。建炎元年(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宋朝的南京——归德(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历史的开端。

在金兵追击之下,仓促建立的南宋朝廷南迁已成必然之势。而朝廷中关于定都之地发生争议。这时,在金兵重压之下,宋朝廷主战主和之争激烈。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为代表的主战派提出建都金陵,以金陵为根据地,卧薪尝胆,收复中原。李纲的建议得到主战群臣的支持。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下诏整修金陵宫殿。李纲主张大规模整修金陵城,以便定都。但是,高宗以朝廷草创不久,金兵威胁犹在,兵火之余,不宜大兴土木为由,下令金陵建设因陋就简,其实宋高宗并无意在金陵驻留。

建炎三年,宋高宗渡过长江,经由镇江赴杭州。同年五月,在主战派的坚持下,高宗才由杭州又来到金陵,改江宁府为建康府。然而,数月之后,高宗又返回杭州。

南宋朝廷在定都问题上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其在战、和问题上的取舍。金陵地理形势之重要,不仅在于它利于防守,也在于它利于渡江北上,进攻中原。历史上定都金陵的政权不论由中原南渡,或是兴起于南方,大多有经略中原之志。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先后存在过九个小政权,这些政权大都满足于乘中原乱世,偏据一方。惟有定都金陵的南唐自称为唐朝后裔,以正统自居,虽国力日削,仍念念不忘挥师北上。

南宋主战派高度重视金陵的战略地位,力主定都金陵,表明他们不甘偏安江南,立志收复失地的决心。

绍兴七年(1137年),在主战派的坚持下,宋高宗由岳飞等护驾,又来到建康。但是高宗并无心北上,不久又返回临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高宗又来到金陵,朝廷中的主战派再次提出定都建康。但是宋高宗仍无意在金陵常驻,不久又返回临安。

宋高宗定都临安,表明其政权满足于偏安江南,无意积极收复中原。但是,由于金陵特殊的战略地位,南宋朝廷仍在建康府建行宫,以之为行都。

绍兴年间(1131—1162年),宋金和议,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形势与六朝时期相仿。金陵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战略要地。主战派以金陵为中心,展开其战略部署,张浚在建康练兵,准备进兵北上并驻屯江北。在主战派经营之下金陵的经济、军事形势全面发展。南宋时期是金陵历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期。

南宋以后,金陵政治地位继续上升,元代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在金陵、扬州、杭州之间迁移,最终定于金陵。明代初年,定都金陵,永乐北迁后,金陵称南直隶,管辖南方诸省事务清代设两江总督于金陵。元、明、清时期,金陵是朝廷设在东南的政治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