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金陵自然地理形势

唐宋金陵自然地理形势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陵的地理位置及其山川形势对其城市的崛起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论及金陵历史必须首先讨论其地理环境。 这条我国的第一大江奠定了金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一旦定都金陵的王朝失去淮南,其形势则岌岌可危,如南朝后期以及晚期的南唐政权。金陵得天独厚的防守形势,历来为兵家看重。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定都金陵的南方政权,凭藉江淮平原、长江及沿江山地这三道防线长期与北方政权抗衡。

唐宋金陵自然地理形势

在影响历史进程的诸种因素中,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是长久而重要的。金陵的地理位置及其山川形势对其城市的崛起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论及金陵历史必须首先讨论其地理环境。

金陵地处长江下游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部顶端,它的后方有富饶的江南平原。北临长江,与广阔的江淮平原隔江对望。江南地区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江南经济东汉以后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为金陵城市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条件。

金陵形势山环水绕,秦淮河自东南而西北贯穿全境,并且其境内多山及丘陵,西部是皖南丘陵,东部是宁镇山脉,东南部又有茅山山脉余支。宁镇山脉西段穿过金陵境内。其中钟山是宁镇山脉暨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是本地区历史上最著名的山。钟山余脉大多处于今南京市城区之内,与金陵城市发展关系甚为密切,具有代表性的有龙脖子山、富贵山、覆舟山和鸡笼山等。主要岗地则有鼓楼岗、五台山和清凉山,此外,沿今南京市南部和西部还有雨花台、凤台山、冶山、四望山等。宁镇山脉西段北支,主要是栖霞山、乌龙山、燕子矶、直渎山、幕府山、狮子山,这一系列山地,紧临长江,历来为江防要地。

在金陵发展历程中,河流的作用甚为显著。长江以及秦淮河是金陵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古代以水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河流是连接各地区的纽带,长江将金陵和中国的其他区域连接在以起,使这座城市拥有全国影响。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金陵,其南京段上起江宁县和尚港,下经江宁县大道河口流出南京境内,全长94公里。(7) 这条我国的第一大江奠定了金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金陵城市的崛起,首先是因为他在军事上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金陵形式利于防守。(8) 在其北面有三道防线:一、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直到唐代仍宽达40华里,在交通工具不甚发达的古代,这无异于横亘在南北之间的一道天堑。二、长江以北是广阔的江淮平原,这是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缓冲地带,历代定都金陵的政权,尽管立足于江南,但仍力争保据淮南,如东晋、南朝前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及南唐政权。而一旦定都金陵的王朝失去淮南,其形势则岌岌可危,如南朝后期以及晚期的南唐政权。其三、燕子矶等山岭峭立在大江南岸,使军队无法从此处上岸。北方军队难以从正面渡江进攻金陵,必须取道金陵西面、今安徽马鞍山境内的采石,或者取道金陵下游的镇江。

金陵得天独厚的防守形势,历来为兵家看重。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定都金陵的南方政权,凭藉江淮平原、长江及沿江山地这三道防线长期与北方政权抗衡。故北方政权进攻金陵之前必须经过长期的人力、物力准备。西晋灭吴、隋灭陈,以及北宋灭南唐、元军攻占南宋建康府,都是以长江上游为基地,训练水军,然后方能顺流而下,攻取金陵。也正是依靠长江天险,孙吴、陈、南唐的晚期政权,虽已腐败不堪,但仍能在来自中原的沉重军事压力之下,苟延残喘数年。

金陵形势在军事上的优势,不仅在于它利于防守,也在于它便于进攻。长江南京段北岸与其南岸地形正相反,是平坦的滩涂,故易于从江南渡江北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金陵的纬度最高,距中原最近。南方政权一旦渡江北上,即可越过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直指黄河流域。在我国历史上,长江以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些独立政权,其中不乏乘中原局势混乱之际,凭借相对复杂封闭的地形以求一时苟安者。而以金陵为都者,大多有挥师北定中原之志。如东晋时桓温数次北伐,及刘裕曾一度攻克洛阳长安两京。南宋时期,主战派即主张定都金陵,以便北上统一中原。历代有志经营中原者,都高度重视金陵。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寄托了作者恢复中原之志,这部书总结金陵地理形势道:“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孙吴建都于此,西引荆楚之固,东集吴会之粟,以曹氏之强而不能为兼并计也。诸葛武侯云:‘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王导亦云:‘经营四方,此为根本。’盖舟车便利,则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则有转输之籍。金陵在东南,言地利者自不能舍此而他及也。”(9)

在南北统一时期,金陵则成为长江沿线交通的重要中转站。金陵以下长江河段,江面更为宽阔,金陵与今镇江之间的黄天荡,风浪尤为险恶,航行不便。清代有地方志记载道:“自大胜关以下,中隔大洲,至黄天荡,洲尽江合,势极浩瀚,估客舟归,气阻心摄,谚曰:‘上有六百丈,下有黄天荡’,言其险也。”(10) 故上游商旅船行至金陵后,为避黄天荡之险,大多改道而行。赴江北者,多从金陵渡江,至江北瓜步,然后取道陆路。而赴江南者,则转由其他河道,赴三吴地区。(11)

江南地势崎岖,水运一直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交通途径。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曾经存在一条中江水道,即由一些天然河流所构成的沟通长江与太湖流域的水道。这条水道在《尚书·禹贡》已有提及,《史记》中也有记载。(12) 上古时期,今南京市所辖的高淳溧水两县境内都在古丹阳湖范围之内,古丹阳湖介于今皖南与江苏西南部之间,水域广阔。今安徽境内的古丹阳湖故地大多已成沼泽,江苏境内的石臼湖与固城湖都是丹阳湖的残余。来自皖南的青弋江、水阳江经石臼湖、固城湖,通过江苏境内胥溪河,到达太湖流域,是为中江水道。唐宋时期,江南地貌与上古相较已有很大改观,故后人对这条古水道又重新进行考订,宋人对古中江水道流经路线已有较清晰的了解,指出:“中江迳溧阳县界,古三江之一也。”“盖自芜湖迳溧阳至宜兴入震泽以下海也。”(13) 事实上,唐宋时期中江水道仍是江南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地政府曾在中江水道上修桥梁水利工事,方便商旅。(14) 在明代筑东坝以后,中江水道逐渐消失。

历代还多次在江南丘陵地带开凿人工水道,从孙吴时期的破岗渎,到明代的胭脂河,以及清代的便民河,都是为避长江之险,并补金陵以东水道的不足。古代将金陵以上的长江流域称为上江,金陵是太湖流域与上江之间水陆交通的结合点。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普遍发展,金陵的这一作用更为重要,这也保证了金陵城市的长盛不衰。故清代以安徽和江西为上江,以江苏为下江,而在金陵设两江总督,统辖三省。

大凡世界上之古城,一般均有一条河流与其城市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对于古城金陵来说,秦淮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据传说,秦始皇东巡至金陵时,“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斩断所谓金陵王气,秦始皇开凿的河流也就是现在的秦淮河。(15) 但后人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其淮本名龙藏浦,其上有二源:一发自华山,经句容,西南流。一发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其二源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始皇所开。古老相传,方山西渎江土山三十里,是秦始皇开。又凿石厄山西,而疏决此浦,后人因名秦淮。”(16) 现代科学勘测证明,秦淮河是天然河道,而不是人工运河。

史料记载及现代地质勘测结果都表明:秦淮河上游有两源,其一为东源,发源于今江苏句容境内的宝华山,汇集今赤山湖之水,流经今江宁湖熟镇,至今江宁县方山附近西北村;另一源为南源,来自今江苏溧水境内东庐山,经今溧水县城及江宁县内的秣陵关,流到今方山西北村。东、南两源汇合后水量大增,流入金陵。(17) 方山以上今江宁县境内的秦淮河流经地区,称为秦淮河谷地平原,这一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秦淮河及其支流使当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些条件有利于当地发展农耕。秦淮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两千余年来金陵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保障,此地至今仍是南京市重要的粮、油、蔬菜生产基地。由于秦淮河的两源分别来自宁镇山脉以及茅山山脉,它也是联结金陵与其东部地区的重要途径。

金陵不仅地形复杂,而且数千年来其地貌变化较大,金陵城市的变迁与其地貌的改变密不可分。这种变化直到本书论及的唐宋时期仍在持续,其中最主要变化是长江的西迁,以及秦淮河下游主流向西南方向的偏移。唐代以前,长江紧靠今南京市城西流过,其后逐渐西移,唐宋之际,长江干流日益西迁,在今外秦淮与长江之间地区生成由原先的沙洲堆积而成的新土地,即今河西地区。

现代地质考察资料证明,今南京城区之内原有一条古河道,即秦淮下游故道。(www.xing528.com)

距今大约几千年至二万多年前的地质历史的最近期内,秦淮河下游的流路有较大改变,特别是内秦淮的变化。当时内秦淮是由南东向西北纵贯而去,其路线是由今天的武定门节制闸经淮青桥、大行宫、浮桥、市委、玄武湖菱洲、模范马路、福建路、大桥南路东侧到狮子山东侧注入长江,与现今内秦淮的流向大相径庭。(18)

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这条古河道以今中央路、模范马路段最宽,今北极阁—九华山段最窄,从平面看呈藕节状,地貌上为冲积平原。资料还表明,这条古河道一度是古长江的分汊河道。(19)

学者因此认为:

史前时期的南京,古长江紧逼城西,城内有宽阔的古河道纵贯南北。两者之间又有水道相通,从而使得整个南京城区,除去雨花台、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清凉山、狮子山等丘陵岗地外,几乎皆为水体所浸漫,只是在古河道淤塞埋葬之后,才连成一片陆地。(20)

流经今南京市区的长江及秦淮河古河道的发现及其研究,为金陵城市早期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可靠依据。

上古直至秦汉时期,尽管河道已变迁,但今南京城区之内多为古河道留下的湖塘沼泽以及沙洲,不适合人类居住,也难以发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相继在东南地区展开争霸战争,他们已经认识到金陵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故占领其间的岗地,如今清凉山(古称石头山)及雨花台附近,建立城邑,然而当时此地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潮湿,仍然是人烟稀少处,这些城邑只是军事性质的堡垒秦朝在今南京地区设有三县,其中秣陵县设在秦淮河谷平原中心、今江宁县秣陵镇,丹阳县设在位于平原西南侧丘陵山地中的今江宁县小丹阳镇。汉代又在秦淮河谷平原东南部的今江宁县湖熟镇设胡孰县。汉代的今南京地区辖区内共设五县,其中棠邑位于江北,江乘在今栖霞山附近,其余三县都在今秦淮河以南的江宁县境内,现在的南京市区却未设县。显然,秦汉时期,今南京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今江宁县境内。这说明当时的金陵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秦淮河谷平原的人口要多于今南京城区所在范围。

流经今南京市区的秦淮河两岸直到孙吴在此建都以后才发展起来。首都的特殊地位,以及靠近长江的有利交通位置使此地很快成为人烟稠密、工商业繁荣的地区。金陵地区行政设置中心也迁到这一地区。从这一发展历程来看,今南京城区所在地域,从兴起之初就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金陵的自然地理形势表明,这座城市有其独特的经济优势,同时政治军事因素在其城市成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一种因素正是其有别于我国东南地区其他城市之处。

金陵的自然地理形势,对其经济结构也有影响。农业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的主体,一般地说,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就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金陵地区就其自然条件而言,并不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它北面临江,南面被丘陵与山脉限制,平原面积不是很广阔。秦淮河下游沿岸是适于发展农耕的河流冲积平原。但是,如前文所述,这块土地形成较晚,而在其形成不久即被用作城市用地。今江宁县范围之内的土地,是六朝以来金陵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然而,这片土地不甚肥沃,“地瘦土薄,易涝易旱”(21) ,产量有限。金陵历史上的一般时期,其农业生产尚可以自给自足。而当金陵成为政治中心时,人口猛增,粮食消耗加剧,必须从外地大量运粮。金陵历史上主要是从其东面的太湖流域调入粮食。故历代金陵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金陵与太湖流域之间的水运交通。孙吴定都金陵不久,就开凿破岗渎以运粮。隋初,破岗渎已废。唐代金陵地位下降,城市收缩,农业生产尚能维持自足。杨吴、南唐及两宋时期,金陵农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开垦荒地,增加农田数量,而没有开凿新的运粮河道。五代十国时期,作为金陵传统的经济后盾的三吴地区,被杨吴及南唐政权的敌国吴越控制,金陵地区必须依靠自己的土地以满足农业产品需求。同时,由于唐末以来的长年战乱,人口流动较大,大量土地抛荒,故南唐先主李昪多次下诏劝农,并招抚流民,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从事耕植。金陵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22) 。唐宋以后,金陵作为统一的中央政权在东南地区的统治中心,城市仍在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元代又开阴山粮道“上至官庄铺,下至毛公渡”,阴山在今江宁县西南,官庄铺也在今江宁县境。(23) 明初,金陵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规模扩建城池的同时,还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劈山开岭,开凿胭脂河,沟通秦淮河水系与石臼湖水系,作为向首都输送粮食的主要通道。

龙盘虎踞图

金陵山川封城总图

蒋山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