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新闻策划的特点及建设性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新闻策划的特点及建设性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策划或多或少都有其功利目的。新闻策划具有创造性、建设性、扩散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新闻业务策划的建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策划主体有益。传播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这些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需要媒体持续地进行新闻策划。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新闻策划的特点及建设性

一、新闻策划的特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制或推进作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科学技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劳动工具的延伸,它们都是为人发明发现并为人所掌握利用的。雀巢公司的CEO彼得·布拉贝克说:“雀巢不会把技术变成战略的中心,雀巢的核心就是人、产品和品牌。”对于新闻报道这样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尤其是管理者来说,布拉贝克标准应该是个底线。

新闻策划或多或少都有其功利目的。它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其总体目标还是树立媒体的品牌。新闻策划具有创造性、建设性、扩散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1.创造性

策划本无定法,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就意味着对原有方法的否定。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理性活动都是在对前人经验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媒体终于摆脱了以模仿为主的学步阶段,而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在这时候,独创性的新闻报道就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在深度报道方面,《新闻调查》栏目主创人员总是把他们的目标盯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至今他们终于可以说,不少节目可以与《60分钟》一比高下。

2.建设性

任何策划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使策划对象达成最优效果。新闻业务策划的建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策划主体有益。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众多名牌新闻栏目的出现,对电视台而言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二是对社会有益。媒介的专业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新闻报道对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王利芬在回顾她采访《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时说:“我一直在心里想这个时代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善的一定战胜恶的,美的一定是要战胜丑的。《新闻调查》的记者如果没有这一种精神,没有这样一种信念,他们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劲。记者的采访给当地带来很大压力。运城继任地委书记原本不想接受采访,他深夜到办公室来求我。他说,哎呀,您看我能不能给你跪下,你饶了我,你就救救我全家人或者什么的。我说我今天到这儿来跟你采访,我不是跟你过不去,你只是一个个体。我们做《新闻调查》选题的时候不是因为某一个个案具有离奇性来选择你,而是因为你这个事情,如果我调查采访之后会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性的建设,尤其像这样巨大的工程性的建设和审批过程有一种引导性的一种示范性的结果,如果你今天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还能接受我的采访,你总算有一次机会能弥补我们这个国家制度性的建设(的缺陷),你懂不懂?然后他终于说,你要说到这样的话,我还是帮你一把吧。我说你这是帮助更多的人,帮助我们建设一个机制。”(36)

3.开放性

最令人头痛的是新闻策划的可模仿性。一家媒体可能花费不菲的成本研发的新的报道形式,第二天就会被其他媒体全面克隆。2007年江西卫视的“红歌会”与湖南卫视的“红歌会”的笔墨官司就是这样。这是由媒体产品本身的开放性特点所致。在西方简单的克隆被认为是可耻的,所以后进媒体一般是借鉴与改良。早年中国报纸的新闻报道通行的是所谓“新华体”。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晚报兴起社会新闻热,再后来都市报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了我国厚报时代的出现。广播媒介后来的专业化、窄播化以及最近几年的类型化,电视媒介的栏目化、专业化等都是如此。为防止自己的节目被他人克隆,一些电视台开始对相关自创栏目进行专利注册。

4.持续性

新闻每天发生,无论从公共利益或是自身利益出发,媒体并不甘于只做简单的传声筒或记录员。它们或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希望影响更多受众,或为市场逐利而扩张传播范围。传播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这些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需要媒体持续地进行新闻策划。正如前面所述,这种持续的新闻策划可以促使媒体自觉与受众保持有效的接触,可以使公众随时监督政府的工作,可以及时传递政府的重要信息,使社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