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化探讨

坚持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化探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保持经济、文化的独立性,努力发扬光大文化的民族性。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狭隘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

坚持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化探讨

三、坚持并增强文化的民族性

经济全球化必然出现文化的全球化、一体化观点的人认为,由于文化的全球化,因而传统的所谓“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将不复存在,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讨。根据本文上述思路和见解,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消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代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经济全球化,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流的具体表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昭示着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在这个大趋势下,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当面向世界,面向经济全球化这个客观事实,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总结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智慧,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国优秀文化,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为我所用,开阔民族文化的视野,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提升民族文化的品质。只有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反映当今世界精神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吸收、整合到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巩固、丰富民族文化的特色,达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成果,再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直到当代西方的诸多优秀文化成分,我们都应当认真学习,努力消化、融会,使其成为我们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合理资源。

应当看到,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利用其自身的经济优势和某些文化长处,去磨灭发展中国家文化的民族性,以自己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去化全球,从中获取巨大利益。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保持经济、文化的独立性,努力发扬光大文化的民族性。同样应当有清醒认识的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抗拒经济全球化,自外于当今世界文明的这个主流,而要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狭隘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我们承认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就已经逻辑地包含着反对闭眼不看世界大势,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倡导并大力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学习别的民族文化的长处,通过民族性来吸纳、扩展时代性、世界性。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就无所寄托;同样,离开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就无从扎根,无从显示。

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复兴自己的伟大文明的道路上奋进,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所谓“中国特色”,从文化建设的根本上讲,就是文化的民族性。这个民族性,在政治价值取向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换言之,既批判继承历史文化传统而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换言之,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民族素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几者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指向和标志,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建设,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途程中,能够历经艰难而不断奋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天这样涵括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强大力量,成为日益受到世界高度重视的一支力量,是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和发扬分不开的。然而,由于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无论在实践的层面还是理论的层面,都不令人满意,都还需要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振奋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明,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建设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候,我们应当发扬光大传统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和而不同、厚德载物,以道为尚、崇德重义,不狷不狂、守成创新,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价值理想和志士仁人的理论提炼的优秀思想,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契约观念、效益观念、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这些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型价值观念和精神旨趣,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创建中国特色新型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www.xing528.com)

思想文化重在建设,应当以立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因素和思想文化成分不断生长,崭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国民品性、审美情趣日渐形成,既有的民族精神得到更新,新的民族精神日渐形成。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而出现的弥漫于全社会的浮躁状态,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面对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的冲击,有的人价值失落,心灵无所归依。社会失序,文化贬值,民族精神萎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发扬健康的批判精神和积极的建设精神,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振奋民族精神,更新民族精神,创建新的民族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有更好的寄托,才能更加成熟,更加健全。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科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科学地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解决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这个继承、创新的对象和范围,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而言,而且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之类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路,属于方针、政策、策略的范畴,而不是继承、创新的具体内容,更不是新型文化价值体系本身。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创什么新,仍然是文化建设的难题,需要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相一致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建设还要注意解决好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我看来,文化的民族性并不就是优良性,也不等于劣根性。文化的民族性有两重性。我们要重视发掘、创新反映本民族特质的、世代相承的文化精神及其内容。要重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创立。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文化在特定时代的合理性及其特质。要注意总结文化的时代性中的民族性、世界性,扬弃其不合理的方面。文化的世界性反映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多元并存。应当承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有科学依据的、不言过其实的普遍伦理、普遍人性的论定,对于文化建设中破除狭隘民族主义以及“左”的思想倾向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建设中华民族文化,还要注意解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建设与不同层级人们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注意解决文化的先进性与大众性、普遍性(普及性)的关系。标义过高,超越人们的认识水准和接受能力,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就会落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创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系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破除唯政治思维、唯伦理思维、唯经济思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不同层级、地域的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一个严谨的文化价值系统。

综上而言,我认为,经济全球化会影响文化的民族性,但不会也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更不可能消解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照样存在,只是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文化,我们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同时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