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2015考研政治教程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2015考研政治教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很大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已处于领导地位。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2015考研政治教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选择题命题重点)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很大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处于领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之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终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选择题命题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由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选择题命题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一般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经历了酝酿和最后确定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来,并逐渐形成完整表述。同年12月,毛泽东又对总路线的表述做了推敲和审定,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至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最后确定下来了。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选择题命题重点)(www.xing528.com)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想,也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同时并举”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突出的特点。

“同时并举”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选择题命题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把国民经济从落后的技术基础上转移到现代化技术基础上来,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首先,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个体手工业和农业情况类似。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占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可能性

经过建国后三年的努力,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以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步骤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经济本身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实际上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而其迅速发展,又成为对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物质力量。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在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互助运动,既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实际上开始了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既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直接成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新中国处于“一边倒”的国际环境,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