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的内涵(单选、多选)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3)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他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毛泽东的文化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他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江泽民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胡锦涛提出的关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分析题命制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正确认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www.xing528.com)

(二)培育“四有”公民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培育“四有”公民,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

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四有”公民的要求来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

(3)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以实际工作体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加强对青年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单选、多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同时,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体系。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文化的性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

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