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国际形势发展及特点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国际形势发展及特点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国际形势的总特点。当时有不少人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等等。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2015考研政治实用教程-国际形势发展及特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选择题命题重点)

时代主题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国际形势的总特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我们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前提。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1.“两点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当时有不少人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等等。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2.“两个中间地带”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的观点。他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把中间地带的概念具体化,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5年3月4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从政治角度和经济角度对当时国际形势作了分析,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当代世界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则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三)辩证分析当今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单选、多选)

1.世界多极化的过程

所谓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世界进入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时代,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破裂,随着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两极对峙的格局更直接地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40余年的东西方冷战随之走向了终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既竞争又合作成为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协调合作明显增多,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因此,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新兴大国崛起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西方,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2.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助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单选、多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2.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财富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这场金融危机再次使我们看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放任自由,势必受到经济秩序的混乱的惩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为,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题命题重点)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以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为原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3.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