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南锣鼓草原音乐探析

陕南锣鼓草原音乐探析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锣鼓草原生态音乐探析吴珊音乐起源于劳动。流传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锣鼓草音乐,正是直接和劳动密切相连,直述劳动心声的山歌号子。陕南锣鼓草音乐除了即兴作词曲外,在锣鼓的打击法上尚有固定的套路与节奏。陕南锣鼓草音乐多采用五声徵调式、五声羽调式。

陕南锣鼓草原音乐探析

陕南锣鼓草原生态音乐探析

吴 珊(1)

音乐起源于劳动。人类在最原始的农耕、狩猎等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山歌、号子,这是音乐的源流。流传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锣鼓草音乐,正是直接和劳动密切相连,直述劳动心声的山歌号子。这些在几千年农耕劳作过程中产生的原生态劳动号子音乐,有着原始音乐最初的雏形,它像一切原生态艺术形式一样,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涉猎的、天然而未经雕琢的、来自于生活最源头的情感自然流露。这种锣鼓草演唱形式,是在歌师边打锣鼓边吼号子的带领下,由众人帮腔应合,以鼓舞人们在田间薅草劳动。其特定的演唱地点、演唱形式、歌词内容、鼓点、唱腔、演唱方法与当地许多民间艺术形式相比,更显拙扑,更渗透着原生态的自然美。

一、陕南锣鼓草是最直接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未经雕琢的演唱形式

陕南地区峰峦对峙,江河蜿蜒。汉江由西向东,流贯全境,两岸山岭丘陵绵延,峡谷盆地相间。这里终年气候温润,从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汉水流域的巴人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而锣鼓草就在这种种植水稻、夏季薅草的劳动中必然产生。

陕南锣鼓草是一种在农忙季节,特别是薅草季节(除薅秧外也薅包谷草),由歌师领唱,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薅草人群劳动时的一种即兴式的演唱。有些地方也叫“打锣鼓草”,商洛地区叫“锣鼓草段子”。关于锣鼓草的源流,尚无确凿的记载,但是它所演唱的“号子”却是人类文化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品种。根据汉中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种植水稻的历史,就不得不让人们考虑到锣鼓草是一种伴着农耕文明同步,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

秦巴山区山大林深,群众居住分散,历史上这里的农人每逢农忙季节,就组织“唐家班子”,相互换工、集体下田、击鼓为号。在集体劳动中,常有一至二名歌手身背锣鼓,口唱山歌,边打边唱,两臂挥舞,不停地在田坎里往返穿插。除唱一些特定的词、曲外,大都随机应变即兴创编。在热烈的气氛、诙谐的情趣中,起到鼓舞劳动干劲,消除疲劳,协调劳动节奏,传授生产技能,展开劳动竞赛的作用。同时,唐家班子的劳动者在田里秧行之间,手拄竹棍,以脚趾代锄,把杂草踩入泥中,也用手拔除前后左右的杂草。他们在歌师的鼓动下,你追我赶并肩前行,稍有怠慢就被众人关入“巷道”(即掉了队)。“薅秧红似火,锣鼓响满坡”,正是这种场面的生动写照。

锣鼓草的演唱有其特定的程式。开始唱《开场歌》,前后有韵白,中间加唱。韵白是很有趣的插科打诨,围绕开场歌表白一番。早晨唱《露水歌》、午饭前唱《立五门》、下午唱《封神榜》等,都是有讲究的。歌师多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歌于,善于即兴创作。

陕南锣鼓草演唱程序传承着当地很多的民俗风情,由于它直接和生产劳动结合,舞台是田间地头,那里在进行着很艰辛地劳动,它不需要雕琢修饰。加之这一区域在当代文明中受到交通环境的制约,相对闭塞,恰恰成了锣鼓草这种原始音乐在这一地区未经雕琢,这个从农耕文化中走出来的原生态合唱形式符合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语言和习俗并被当地人们传唱。

二、陕南锣鼓草音乐的唱词反映着人类生存最源头的心声

陕南锣鼓草的唱词生活气息浓郁,题材广泛,最直接地表达劳动者的心声。有的传授劳动生产技能,有的表达爱情和人类繁衍生息,有的讲述原始宗教、民间故事,有的插科打诨,鼓舞劳动竞赛,而且往往是由歌师(领唱)边打锣鼓边即兴编词唱号子。歌师是被当地誉为“歌把式”的歌手,他们都是见多识广,才思敏捷之人,出口的词句大都清新活泼、朗朗上口,情绪热烈、妙趣横生,常常满坡歌声满坡笑,劳累疲乏霎时消。

歌词谈历史,说宗教,讲民间故事,知识丰富。如:

哎!一斤四两,天地开场,打动锣鼓,闹动歌场。哎!一槌锣惊动了天上玉皇,二槌锣惊动了海里龙王,哎!三槌锣惊动了三皇五帝,四槌锣惊动了四大金刚,哎!五槌锣惊动了五方五地,六槌锣惊动了杨六郎,哎!七槌锣惊动了七仙姐妹,八槌锣惊动了八大金刚,哎!九槌锣惊动了九天仙女,十槌锣惊动了我们远近歌郎。

歌词有传授劳动技能和薅草经验方法的。如:

哎!薅草莫薅吊颈草,一颗露水扯活了。薅草要薅米筛花,十人见了九人夸。又如:招呼人招呼人,招呼男人和女人,招呼男人高扎裤,招呼女人紧拴裙。

有插科打诨,鼓舞劳动竞赛,带动落后者的。如:

歇了气要起来,莫在驿口紧到挨,大人挨起黄肿病,细娃挨起个摆子来。歇了气要起来,莫把黄泥坐起坑,你把黄泥坐起坑,坐断龙脉草不生。歇了气要起来,各人的赛口各人排,人人都是娘生的,哪个排起等你来。

有男女表达爱情的。如:

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子凉风吹进来。这股凉风吹的怪,吹的奴家好白在。清早起上大梁有一个好堰塘,好好的堰塘又无水贤妹又无郎。堰塘无水靠天下,贤妹无郎我帮忙。(www.xing528.com)

锣鼓草唱词多用短句结构,题材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方言朴实诙谐。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在枯燥单调的劳动过程中将劳动技能、爱情生活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编进了歌词,特别是在大家薅累了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还用以消除疲劳、鼓舞士气,充分表现出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甜蜜爱情的憧憬,而这些就是反映着人类生存最源头的心声。

三、陕南锣鼓草的鼓点节奏、调式唱腔渗透着原始音乐的拙朴

拙朴率直,是陕南锣鼓草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它蕴藏着一种白然美,加上歌词生动的情趣,活泼的格调,诙谐幽默的语言表情,更使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陕南锣鼓草音乐除了即兴作词曲外,在锣鼓的打击法上尚有固定的套路与节奏。常见的有《黄莺展翅》《三点水》和《麻雀闹林》等。如《麻雀闹林》的锣鼓点:

这种打击乐配着单乐段的山歌或者号子,虽然简单但是却显得热情欢乐。也有不配锣鼓伴奏的薅草歌,它是在集体劳动或休息时一领众合所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陕南锣鼓草音乐多采用五声徵调式、五声羽调式。宫、商两种调式比较少,有时候也会出现六声和七声调式。陕南锣鼓草音乐的旋律基本以级进为主,极少跳进,音域比较窄而它的调式结构,最多的、最具有特色的有两种:

一种是由56 1 2四章构成的微调式民歌。如:

一种是由6 1 2 3四音构成的羽调式民歌。如: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特征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首先,陕南锣鼓草韵中由五声羽调式开始,但是不结束羽,而是结束于征的曲调十分常见。如:

其次,在相当一部分曲调中,存在着由前一调式向上(也有向下)五度宫调系统各调式转换的情况。如:洋县的《锣鼓草开场歌》就是由五声羽调式向上五度变成以变宫为角的宫调式。

正是由于调式转换到了新的音级上,扩展了音域,增加了色彩的对比,带来了新的情趣。

再次,有一种是采用了民族七声调式,如:紫阳的《没得歌唱唱消停》中。

在五声调式中加入清角和闰形成了燕乐徵调式。由此可见陕南锣鼓草音乐与我国流传于各地的民歌一脉相传、七律相通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当地,人民群众演唱锣鼓草时,由于长期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的民间歌手从小就练成了一副隔山隔河“呦嗬嘿”的高腔拖音好嗓子。他们在炎热夏天,为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即兴演唱。跟着歌师的“调调”,没有任何声乐技巧,凭借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喊几句、吼几声,顿时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也许有的人附和时“不搭调”,但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呐喊,是对艰苦劳动的挑战,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之所在。

综上所述,陕南秦巴山区蕴藏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文化。而陕南锣鼓草就是这种更具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对于原生态音乐的收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都不能离开原生态的原产地和原产人,离不开原产地的天时地利人和,离不开原产地人的民风民俗民意。

陕南锣鼓草与中国各地其他原生态民歌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但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锣鼓草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正面临濒危。因此,对它的保护和抢救也势在必行。对于陕南锣鼓草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陕南锣鼓草是陕南音乐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更有带着原始音乐起源影子的一种劳动演唱,应重视保护和发展这种文化遗产。首先,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城市里的人们在闲暇之余,涌向农村,充分享受着乡村气息带给大家的轻松与愉悦,淳朴与健康。与此同时在田间、地头恢复和复原这种演唱形式,即使我们这种原生态的音乐能够完整地原汁原味保存下来,又能通过这样的演唱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了什么是原汁原味的锣鼓草,捕捉人类社会早期的足迹。其次,由当地文艺工作者和专业歌舞团编导共同合作,将锣鼓草音乐的演唱进行艺术加工或再创造,丰富其演唱形式(如多声部合唱,无伴奏合唱,表演唱等);而专业编导可根据锣鼓草提供的音乐素材形式,以及对薅草劳动场面的艺术升华,编创出载歌载舞的节目,并将这一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使广大观众更能认识了解锣鼓草演唱。最后,通过我们专业院校教师的采风,把锣鼓草这种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带入课堂,取其精华,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使其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空间,最终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我们万紫千红的音乐文化舞台。

【注释】

(1)吴珊(1979- ),女,汉中人,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此文原载于《音乐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