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祝《人民法院报》创刊20周年,推出评论文丛

庆祝《人民法院报》创刊20周年,推出评论文丛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改版的重要依据人民法院报是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是广大法官和社会各界读者的耳目喉舌。问卷统计反映出的人民法院报读者分布情况,表明本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指示实行的“立足法院,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归纳起来,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方面:1.人民法院报应加强改革,主要是扩大读者群。这就表明,这次改版是人民法院报落实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部署和要求的具体举措。

庆祝《人民法院报》创刊20周年,推出评论文丛

本报编辑部

[2005年1月1日第1、2版]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人民法院报全体工作人员向全国广大读者衷心地问一声:新年好!

在新年第一天,本报向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郑重宣布:自今日起,实行改版。这是本报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新年礼物,更是本报坚持“立足法院,面向社会”办报方针,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办报原则,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努力创办全国法制类一流大报的重要举措。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期待并坚信,从新年第一天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本报将以全新的办报阵容,与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一道,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改版的重要依据

人民法院报是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是广大法官和社会各界读者的耳目喉舌。因此,本报必须始终与广大读者息息相通、脉搏相连,必须以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报纸工作的第一信号。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全同志以代表建议案形式,对本报宣传报道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本报编辑部高度重视这件人大代表建议案,组织全体采编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酝酿进行一次全面的改版。为使这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在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基础上,本报于2004年6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读者问卷调查。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支持,使这次问卷调查取得了圆满成果。

经统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读者反馈问卷总计10 644份,相当于本报发行量的1/33。有2000位左右读者在填写调查问卷时,还提交了对本报改进新闻报道的书面意见,总计十余万字。来自全国反馈问卷的读者属于法院工作人员的占55.6%;其余近一半问卷中,来自其他法律部门的占10.8%,来自经济部门的占13.3%,来自大专院校的占9.6%,来自人大、政协和党政机关的占10.6%,其他占0.1%。问卷统计反映出的人民法院报读者分布情况,表明本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指示实行的“立足法院,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据统计,读者在填写“对人民法院报的总体评价”中,认为“办得不错”的占62.9%,认为“水平尚可”的占27.8%,我们能从这组数字中体味到读者对本报的厚爱和宽容;认为“非常一般”的占5.3%,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占3.1%,认为“很差”的占0.8%,三项相加为9.2%,比例虽然不高,却正是本报在此次改版中首先要给予高度重视的。

在问卷中,读者填写人民法院报“应该具备的素质”8个选项中,排前5项的是“内容实用,贴近需要”(83%),“内容好看,可读性强”(72.2%),“舆论监督有力,富有正义感”(58.9%),“副刊优秀,有文化品位”(53%),“内容重要,题材重大”(51.3%)。问卷征求读者对改进人民法院报工作的意见,共列出11个选项,统计结果,排前5项的是“减少法院一般性工作报道,避免新闻雷同现象”(84.9%),“增加案件报道,加强审判纪实报道”(84.7%),“法学理论知识要通俗易懂”(83.8%),“增加国内重大法制新闻”(83.7%),“改进公告刊登形式,增加服务性”(79.4%)。读者还在问卷中对本报各版、各重要专栏的质量进行了评价。这些意见,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报改版的着力点。

读者在填写问卷时,还给本报寄来总计十余万字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此次读者问卷调查的一大收获。归纳起来,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民法院报应加强改革,主要是扩大读者群。在办报理念上多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增强报纸的实用性、可读性,使其靠老百姓更近。多设群众参与的栏目,多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2.减少法院一般性工作的报道,减少不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指导性的会议报道。增加一些案例及案例分析之类的文章。大要案的审判消息可以上头版头条。

3.过时新闻要尽可能少登,要大力增强时效性。建议多登短文,保证新闻的新鲜、快捷和简要。

4.压缩理论文章长度,增加版面内容含量,可加上一些法律普及方面的内容。

5.版式设计应该新颖、别致、活泼,增加图片,以美化版面。文章标题从字体到字号可适当变化,不要千篇一律。

6.要注意错别字,个别文章、标题上有错漏。

7.建议适当扩版,增加版面数量,丰富报纸内容,使人民法院报每期都成为新闻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报纸。(www.xing528.com)

8.加强与基层法院通讯员的沟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要建立起一种用好稿不用关系稿的机制,注意区域平衡。

此外,还有读者对本报人员的办报作风和工作作风提出批评,指出“报社有些工作人员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京城’来人仿佛惊天动地,电话咨询不够热情”,等等。

广大读者对本报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了坦诚的批评和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本报这次改版具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明确的方向。研读读者反馈的问卷和寄来的意见建议,我们受到一次关于“群众办报”这一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生动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群众办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人民法院报只要坚持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就能获得与时俱进、常办常新的源动力。

本报编辑部人员,依据这次读者问卷调查获得的丰富资讯,经过反复研讨论证,终于形成改版工作的方案。从2005年第一天,我们将向读者陆续展示改版的具体内容,并期待着读者的关注和指导。

改版是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报在各级人民法院积极落实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的热潮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行改版。这就表明,这次改版是人民法院报落实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部署和要求的具体举措。

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总要求,落实于法院工作实际,提出了“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丰富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明确把做好司法宣传工作确定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报作为全国司法宣传的主阵地,深感责任重大。立足于本报的性质、职能和特点,充分考虑全国法院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广大读者对本报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按照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把“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确定为本报办报思想的新内容,以实现办报思想与办报实践的与时俱进。

报纸改版不是一种迎合读者的“新闻秀”。报纸改版是一项从办报思想、办报体制、版面设置、办报风格、队伍建设直到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改革调整的系统工程;报纸的版面、栏目的调整变化,是报纸改版的直接的外在表现。报纸的改版,对于报纸发展方向、办报水平、社会效果等各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许多报纸正是通过改版,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并推动了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改版。从此,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确立了以党性、群众性、战斗性为核心内容的办报思想,“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路线,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的办报风格,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成为我国新闻宝库中的经典。《解放日报》改版的成功实践,至今给我们以重大而深刻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事业兴旺发达,报刊种类林林总总,报刊内容各呈异彩,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可谓是千帆竞发、万舸争流。人民法院报创刊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份具有专业特点的法制类机关报。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由周二刊发展到日报,由4版扩张到8版,今年改版后每周还有一期为12版;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读者群,逐步形成了司法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形成了一支正在走向成熟的年轻化的办报队伍。但是,正像此次读者调查中所反映的,本报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报纸的版面和宣传形式不够新鲜活泼,报纸的风格不够尖锐泼辣,报纸的版面上还时常出现一些技术性差错,等等。总体上,还不能说是一张成熟的法制类大报,在“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方面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办报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报业的激烈竞争,面对读者的关心厚爱和殷切期待,本报全体工作人员有决心有能力,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把人民法院报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一年里,本报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基准,以积极满足广大读者对司法信息的需求为己任,“立足法院,面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加强办报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努力把一张全国法制类的一流大报奉献给广大读者。

沿着“三贴近”方向办好人民法院报

我们的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报纸要是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但是,报纸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读者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本报的缺点和不足,说到底,正是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根本问题上有明显差距。

对于办报人,“三贴近”不是一个办报方法和办报技巧问题,而是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立足点在办报实践中的反映。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重大的深刻变革,市场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机制的多样化等因素,直接引致了社会公众在认知方法、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情势下,一张报纸怎样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读者选择中保持优势地位并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对每家媒体的现实考验。人们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确有少数报刊在“向读者靠拢”的招幌下,不论真伪善恶,不管雅俗美丑,不辨噪音杂音,不顾冷热生熟,通过版面把垃圾信息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拍案而起,痛斥这种传媒业界的“低俗之风”。本报的每一块版面、每一个栏目,都必须与这种现象划一条严格的界线。

那么,本报在办报实践中怎样具体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和方向呢?本报将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充分开掘人民法院审判资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宣传形式,全面发挥报纸的舆论机关职能作用。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服务;为人民法院践行“公正与效率”主题,落实司法为民要求,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我们这样做了,“立足法院,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就能落到实处;我们这样做了,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和方向就会结出丰硕之果;我们这样做了,人民法院报就能成为广大读者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忠实朋友。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本报对读者问卷调查的具体回应,就是我们急于向广大读者倾诉的心声,就是我们对“增强办报能力,提高办报水平”的思考和举措。

新的一年开始了。亲爱的读者,让本报与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携手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