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史》明朝修史不精,评论详略不均

《元史》明朝修史不精,评论详略不均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宋濂等《元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忙于恢复社会经济和改革政治制度,并着手进行统一工作,以巩固其统治,对修史工作并不重视,但也下过修史诏令。这是明修《元史》的第一部分。洪武二年,修《元史》,王祎与宋濂为总裁。例如,沈约《宋书》8个月而成,脱脱等人《辽史》仅用9个月。当然,《元史》的缺点是明显的。人们评论《元史》,讥其列传。《元史》详略不均,编次不当,考核不精,事实多误。

《元史》明朝修史不精,评论详略不均

(一)宋濂等《元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忙于恢复社会经济和改革政治制度,并着手进行统一工作,以巩固其统治,对修史工作并不重视,但也下过修史诏令。洪武元年(1368),下诏修《元史》,谕廷臣说:“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并提出编写一代之史“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洪武御制全书·宝训》卷六)。又谕詹同等人“史事贵直笔”(《国榷》卷二)。明初编写史书的又一目的,是网罗前朝遗臣为新朝效力;并借以消除他们的反抗情绪;表示偃武修文,以粉饰太平。次年,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赵?、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恕、王?、傅著、谢徽、高启、曾鲁、赵埙等16人为纂修官,二月于南京天界寺设立史局,八月成书。有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这是明修《元史》的第一部分。因元顺帝无实录,元末事迹缺乏,未成全书。于是派欧阳佑等人收集顺帝一朝资料。洪武三年(1370)二月,重置史局,仍命宋濂、王祎任总裁官,朱右、贝琼、朱世廉、王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俞寅、殷弼、赵埙等15人为纂修官,七月,写好未完成部分。有本纪10卷,志5卷,表2卷,传36卷。前后两次修史,共成《元史》210卷(实际212卷),近180万字。此书记载自元太祖元年(1206)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160多年的历史

总裁官宋濂(1310—1381),祖籍金华,后迁至浦江(今属浙江),原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幼年好学,读《蒙求》,一日读完。9岁时能作诗,29岁时,乡试不中。以后不断努力,学业大进,以经学著称于世。元末被诏聘为翰林院编修,他固辞不就,入龙门山著书。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起义军攻下浙江金华,召见宋濂,授五经师。次年,由李善长推荐,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至应天(今南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命授太子经,改起居注,仍为太子经师。他居官内廷,小心谨慎。洪武九年(1376),授翰林院学士,兼修国史。次年,68岁致仕。洪武十三年(1380),长孙宋慎犯罪,宋濂受牵连,遣戍茂州(今四川茂县),行至夔州,因病而死,时年72岁。到明孝宗时,才“复其官”。武宗时“追谥文宪”(《明史·宋濂传》)。宋濂自少至老,手不释卷,于学无所不通,尤以经学称于世,对史学也有研究。《元史》中撰写《儒学传》中的《胡长儒传》。《孝友传》中的《郑文嗣传》及《余阙传》。著有《宋学士文集》,史学著作有《洪武圣政记》和《浦阳人物记》。

王祎(1321—1373),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敏慧,从柳贯、黄?学古文,遂以文章著名。元末,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经危素、张起岩推荐,不报,未录用。隐居青岩山,著书立说,其名日盛。朱元璋取婺州,召为中书省掾史,随朱元璋征江西,献颂诗。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明史》卷二八九《王祎传》)朱元璋创设礼贤馆,置王祎馆中,授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后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又任同知南康府事。朱元璋为吴王时,召回,议礼。

洪武二年(1369),修《元史》,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明史》卷二八九《王祎传》),成绩显著。《元史》完成后,提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洪武五年(1372),王祎奉命招谕云南,谕梁王归降。梁王犹豫不定,适值元臣脱脱至云南征饷,威胁梁王,杀害了王祎。建文时,诏谥文节。正统时,改谥忠文。成化时,建祠祀之。《元史》中的《天文志》、《河渠志》、《郭守敬传》、《许衡传》,为王祎所写,可称《元史》之精华。

很多人根据钱大昕的评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强调了元史的缺点,这是不全面的。例如,沈约宋书》8个月而成,脱脱等人《辽史》仅用9个月。当然《元史》之规模大于《宋书》及《辽史》,但都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分,怎能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呢?说到“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更不是事实。笔者认为:《元史》的优点,主要是保存了一些失传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当时利用了失传的元代十三朝《实录》,加上睿宗、顺宗《实录》,实际是十五帝《实录》。据《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载:徐达进入元都,“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而元代实录,尚称审慎。撰述人又是姚燧、袁桷、欧阳玄等文学老手,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www.xing528.com)

《元史》中《天文志》,根据郭守敬所创简仪、仰仪等多种仪器所测量推算出来的天文现象,比各史《天文志》都较为明确;《食货志》、《百官志》、《兵志》、《刑法志》则采自虞集等人所修的《元经世大典》,这部书大部失传,有些内容只能在诸志中看到;《地理志》根据失传的《大元一统志》整理而成。后来的明朝《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清朝的《大清一统志》,都参考《元史·地理志》编写。《河渠志》依据郭守敬成法及欧阳玄《至正河防记》等书,把运河、黄河、沟渠等水利情况,叙述得有条有理。此外,元顺帝的时事,修史人多耳闻目睹,并有调查采访的材料,记录较为充实。总之,《元史》各志部分较好,基本上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

当然,《元史》的缺点是明显的。修撰《元史》,仅用331天,仓促成书,谬误百出。列传部分,采用编年体记事。中统(世祖忽必烈年号)以前,未有年号,以甲子记岁;中统以后,采用年号,是为特例。人们评论《元史》,讥其列传。主要是用志铭之文,不知删削。引案牍旧文,失于剪裁。即缺乏整理和加工。例如,卷一三八《脱脱传》,叙述六合之战,竟称朱元璋的军队为“贼”,显然是直录原文的结果。《元史》详略不均,编次不当,考核不精,事实多误。同名异人,没有区分,一人称谓,前后互别。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朱元璋性情酷刻,限期成书,修史人员不敢稍延。宋濂、王祎等人虽然学识渊博,但不懂蒙文。虽有蒙古人参加撰写,他们又不懂历史。加之蒙元统治者对重要史料,秘不外传,使《元史》取材不广。对一些重要史料,如《元朝秘史》、《皇元圣武亲征录》没有采用。陶宗仪《辍耕录》、耶律楚材《西游录》等书,都没有注意利用。《元史》还有简略和遗漏之处。如《太祖纪》叙述其先世,不过千字,实在简略。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元史》也不记载。蒙古三次西征及在西北建立的三大汗国,记载甚略。对中外交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等等,更缺乏记录。

洪武末年,朱元璋也发现《元史》的缺点,曾令诸臣制定修改计划,但没有实现。解缙奉命撰《元史正误》,许浩写《元史弼违》,朱右写《元史补遗》。到清代,改写《元史》的人层出不穷,说明《元史》确实存在不少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