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大师钱穆:台北素书楼回忆与纪念

国学大师钱穆:台北素书楼回忆与纪念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北阳明山麓,外双溪畔的素书楼见证了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生活。小院敞着两扇朱门,上题“素书楼”,正是钱穆遗墨。在素书楼,记者见到钱穆晚年弟子、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辛意云先生。辛意云25岁师从钱穆,一直陪伴至先生去世。在素书楼二层,书房里矗立着钱穆的半身铜像。在素书楼居住了22年后,因陈水扁等人的政治操弄,钱穆于1990年以96岁高龄迁出,另觅居所,数月后溘然辞世。

国学大师钱穆:台北素书楼回忆与纪念

台北素书楼忆国学大师钱穆

20160530 08:09
来源:福建日报

0人参与 0评论

台北阳明山麓,外双溪畔的素书楼见证了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生活。钱先生寓此22年,著书30余册,开课17载,小楼客厅成为孕育一代学人的文化园地。

台北阳明山麓,外双溪畔的素书楼见证了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生活。钱先生寓此22年,著书30余册,开课17载,小楼客厅成为孕育一代学人的文化园地。

记者日前沿外双溪,走进东吴大学校园,探访钱穆故居。小院敞着两扇朱门,上题素书楼,正是钱穆遗墨。门后曲径通幽,拾级而上,枫树夹道,修竹相迎,尽头即是一座二层小楼。

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这是钱穆对素书楼的描画。据了解,庭院里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钱穆夫妇入住后,亲手营建种植。经过多年经营,一片荒地化为松竹挺立、枫梅横斜、鸟语花香的典雅园林。

1967年,钱穆偕夫人从香港迁居台北。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钱先生以无锡故里母亲所居素书堂命名这处居所。1969年,他受邀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开始在家中授课,每周讲课2小时。

在素书楼,记者见到钱穆晚年弟子、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辛意云先生。他身穿藏青色中式短褂,正在准备下午的论语课堂。

辛意云25岁师从钱穆,一直陪伴至先生去世。他清晰地记得当年上课的情形:客厅里挤满了人,最多时有四五十人,有的学生只能站着听讲。课堂上,先生总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说到激动处还会拍桌子,让初来者吓一跳,误以为先生脾气火爆。听下去,就发现先生言辞风趣,性情随和,不随意褒贬他人。听久了,更为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如今,客厅里桌椅沙发字画基本保留了原貌。供桌上立有朱熹雕像,墙上挂着朱熹所书的静神养气”“立修齐志以及读圣贤书碑刻拓片制作的对联,可见钱穆对朱熹和宋学的推崇。(www.xing528.com)

沿楼梯而上,墙上挂着钱先生授课、访学和日常生活的照片。一支烟斗、一件长衫,或静坐或吹笛或读写,一位儒雅厚重的学者形象展露无遗。1986年,钱穆在这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并留下最后的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那天学生环坐聆听的情形,如今也定格在墙上的照片里。

钱穆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8岁因家境困难自高中辍学,在家乡的小学和中学任教,同时自学不倦,成就大学问。先生生于忧患,一生为中国会不会亡这个大问题所驱使。辛意云说,先生一世都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答案。

新文化运动中,与许多学者向西看不同,钱穆投身国故研究,主张对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因为他认为只有从历史中才能看到未来。辛意云说,在那个时代,先生以一系列扎实的研究著作,解决了当时学界的经学史学纷争,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历史和典籍新的方向和可能。可以说,《国史大纲》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鼓舞了一代中国人的信心。

在素书楼二层,书房里矗立着钱穆的半身铜像。书桌上,摆着他晚年的重要著作。晚年时,钱穆的重要著作包括《朱子新学案》《双溪独语》《晚学盲言》等。晚年的这些著作,融会贯通了先生的平生所学,就中国文化中的基本问题,比如生与死、身与心、天道人文等,他作了系统梳理,提出了一套基本观点。辛意云说。

钱穆在素书楼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起床后在楼廊小坐片刻,便开始工作。清晨读经典,夜间读史书,中间读杂书。在素书楼居住了22年后,因陈水扁等人的政治操弄,钱穆于1990年以96岁高龄迁出,另觅居所,数月后溘然辞世。在迁出前夕,这位老人仍在思考和阐发天人合一观,视之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在关于天人合一的最后遗稿的结尾处,他写道: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辛意云仍记得,最后的日子里,先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天人合一,偶有心得就会跟他分享,但说着说着就睡着了,醒来时已不记得身边的人是谁,却还能把原来的问题和思路接上,继续阐发。钱穆的诗句崖枯木落见天心,堪称其一生写照。

而今,除陈列先生遗迹之外,素书楼还保持了文教功能。一楼开设课堂,排列八桌,为小学生开经学班,为亲子设书法课,为成人讲习古琴。另有素书楼讲堂,邀请各方贤达讲解经书、史传等。

记者造访素书楼当日,遇上一个来自南京旅行团,辛意云为他们介绍钱穆、讲解论语,团中有老人有小孩。领队可净说:大家就是想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新华社记者章利新陈键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