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院校为农服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业院校为农服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必然要求农业院校要融入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去。

农业院校为农服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孙维芝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院校为农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实践性,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针对性,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注重宽泛性创新农村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为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1-0056-58

在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院校具有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院校自身来讲,要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就必须发扬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正视自身劣势,迎接外部挑战。

一、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分析

1、知识及信息优势

农业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是知识聚集地和传播地,其生源来自四面八方,校友分布广泛。这种得天独厚的知识及其信息优势,为科技服务奠定了深厚基础。

2、人才及技术优势

农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一支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相关实验场所及设备,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为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3、自身激励机制及服务优势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效为农服务,很多农业院校把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作为衡量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中科学设置服务地方的指标,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批为农服务的技术团队。

(二)劣势分析

1、为农服务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农业院校仍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等诸多问题,和农民的感情淡薄,不愿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2、为农服务机制缺失

虽然农业院校自身也制定了科技兴农的激励机制,吸引了一批教师和学生投入到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中。但是,其内部却很少有合适的评价机制对科技兴农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估,导致很多活动虽然实施,但是由于评估机制缺失,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最后无疾而终。

3、农业科研经费相对不足

一是总量不足。尽管近年来有一定增加,但其总量占GDP的比例还相当低;二是项目经费较少。除了用于课题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经费外,真正用在课题研究上的经费很低;三是成果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我国近年来启动了农业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但对每项成果转化的经费支持力度较小。众所周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涉及农业、社会、经济及其相关条件创建等才能实现,它的成本不仅不会少于成果研究经费,往往还会远高于研究经费。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2004年以来,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都与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息息相关。明确指出“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国家高度重视,必然要求农业院校要融入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去。(www.xing528.com)

2、“三农”对科技需求大大提高

我国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业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农户向市场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种单纯靠农产品增量扩展来提高效益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单一技术已不能满足农村科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3、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知识、技术、资金和物质的信息流动更为快捷,它为现代科技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信息网络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制约,也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在市场中的优化配置。

(二)挑战分析

1、传统“轻农”观念的影响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入低,导致很多人认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便低人一等。再加上很多高校并没有实行有利的就业指导,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回避与农业相关的行业。高校虽然每年有很多毕业生,但是真正留在基层、农村的很少,即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很少选择回到农村去建设家乡。改变传统观念,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成为很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起关键作用。但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从科研质量来看,有的科研在选题立项时就与生产实践严重脱离;有的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可持续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加之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合作经济少,政府对中介机构的扶持不够,科技中介缺乏利益驱动,无法形成网络状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出现科技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缓慢。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站所式”科技服务模式,由于经费不足,农技队伍的知识、年龄结构老化等因素,致使农业科技服务的供需双方缺乏相互结合的政策引导和保障。

三、对策与思考

(一)注重实践性,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农业高校来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一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理论又会操作、既肯干又实干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和农情教育,鼓励他们学农、爱农,在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同时坚持培养创新人才,朝着深基础、宽专业、强适应、重创新的方向发展,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首要工作;三是注重以实用型科技人才培训为关键,为“三农”培养新型的技术骨干。

(二)注重针对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紧密结合当前为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优势领域取得突破;要立足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农业科研成果,切实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探索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贡献率。

(三)注重宽泛性,创新农村服务体系

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肩负培养人才、输送技术的同时,还要创新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为农服务,加快和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贡献的份额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高校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研扶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留在农民家。

参考文献

[1]姚志友、驮传华。江苏农业高校科技服务“三农”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5):265-267

[2]吕剑红、方玮、方文明等。广东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的需求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13-114

[3]吕剑红、何冬梅。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8):77-78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