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E大调夜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降E大调夜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降E大调夜曲》这首脍炙人口的夜曲是肖邦在20岁左右创作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后半部分出现了降E大调的导音,有“呼”就有“应”。《降E大调夜曲》总是在一次次短暂的离调遐想后把人们又拽回到原处,听他的夜曲,好似平静的湖边中时而掀起小小的余波,静谧、典雅。

降E大调夜曲:经典音乐名作赏析

《降E大调夜曲

这首脍炙人口的夜曲是肖邦在20岁左右创作的。小夜曲,在罗马时代具有“夜神”之意。顾名思义,它一定具有充满梦幻般、优雅、抒情、忧郁、幽静等色彩。这种体裁的创始人是18世纪英国作曲家费尔德。而把这种体裁发挥至极致的,则是音乐史上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肖邦是一位具有梦幻感的诗人,让我们随着他的音符而充满无限遐想、希望。也许正是它的梦幻色彩,让肖邦在作曲时极少加入文学性的标题来诠释。夜曲是他创作的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一生共创作21首。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式。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在巴黎的普莱耶尔音乐厅,肖邦首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首作品。优雅的旋律线条随着肖邦的演奏在人们心中摇荡,它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几代音乐家,征服了全世界所有热爱音乐的人。

这首乐曲由丰富的三连音半分解和弦伴奏来衬托着优美的主调旋律的织体构成,一气呵成。三部曲式,分别由三个主题并置构成。

谱例148

谱例149

谱例150

三个主题虽然内容不同,但风格、意境却是极其相似的。肖邦打破了传统的三部性原则:主题一在中间部分出现了两次,带有一定的回旋因素。二次由华彩性变奏手法引申而成,且并置中暗含引申。乐思有张有弛,不尽相同的乐思构成了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整体。整个乐曲的性格犹如作曲家一样“温文尔雅”,明朗中又透出丝丝忧愁。丰富的和声、诗意的旋律以及离调的手法所创造的意境为听众的大脑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规整节奏的三拍子,载着听众的心灵在水中摇曳。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并不严格按照此曲的三拍子进行,节奏处理的较自由。这也许也是为听众增加幻想的一种手段吧。这种Rubato的用法,肖邦解释成为“前一小节被压缩了的节奏在下了小节慢找齐,而整体的节奏速度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每小节的时值不一定相同,相互补短,但全曲的总时值是一定不变的。时而轻弱,时而强壮。轻弱的乐思一次次由心头萌生,形成强烈的意念又一次次撞击听众的心灵。撞击后,再次的轻弱,又是无限的遐想……轻重缓急的对比让听众陶醉。平静,起伏,高潮,最后又在平静的一切中结束。

主题一部分是由两个复乐段组成的,每个乐段由四句组成。多用重属、副属和弦,色彩较丰富,低音进行多级进,更显连贯。通过分解和弦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很清晰。分解的和弦在听觉上犹如大海宁静时泛出的一阵阵小浪潮,起伏在平静中孕育。四句体结构较规整,与中国四句体诗句“起”、“呈”、“转”、“折”有些异曲同工之处。第一句“起”的奏出便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二句“呈”与一句使用了相同的“主题头”,将情感加以延续。三句“转”属方向上六个简单的音时值较长,却似乎给人以疑问之感。四句“合”则进行了概括和肯定。接下来则是肖邦常用的发展手法“旋律加花”。运用了相同的和声,但旋律进行了变形。加入了装饰音的旋律在听觉上给人以充实之感。(www.xing528.com)

第二主题则转入了第一主题的属调——即降E大调转入降B大调,并在此调上继续使用离调和弦。第一主题的乐思在这里仍旧使用,而更注重速度变化的第二主题则是第一主题的铺垫。四句体的二主题前两句平铺直叙后在三、四句一系列离调的起伏以及经过和弦构成半音音级式的走句后出现最后的导音,引出第一主题。这次的第一主题与第一次出现较之,更富有装饰变化,却不因节奏音值短小而给人以仓促之感。而后又以相同的方法重复一次,这次的二主题在第二句由原来的三连音构成了四连音,显得更加迫切,急唤主题一的回应。而主题一的反复出现犹如斩不断的情丝,倾倒着内心的情感。这两个主题即有对比,又有其逻辑性——主题二每次出现都好像在召唤、迎接主题一的来临。

主题三在整个第三部分中出现并重复了一次。它的到来似乎是起伏后平静的总结,又预示这平静后边此曲的高潮。前两句使用了相同的材料,而后句一系列的装饰音比前句更加富有期待感。三句旋律线的高低起伏与辅助音、经过音的有机结合是全曲高潮的前奏。紧接而来重复的材料用了更多的装饰音,频繁出现和声大调的IV和弦。这种和弦在此段使用频率逐渐增强,从IV二转位到出现原位的IV和弦,似乎把音乐带到了另一种境界,使戏剧性达到了最高点。此外,旋律由低点到高点的走向也是把乐曲推向高潮的手段。整首音乐的最高点在此曲的32小节,

谱例151

这次高点的出现,等于是积累了前边音乐的所有的情绪并在这里全部爆发。作曲家用上下反向的半音线性进行来推动音乐的情绪,最终迎来音乐情绪的最高点。线性进行是肖邦最常使用的一种和声技法,他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对音乐的情绪戏剧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运用阻碍终止后,紧接而来的是三小节的补充终止。在钢琴的高音区显现出一连串富有流动性的三十二分音符,即有快慢的对比,又有强弱的显现,听觉上不令人烦躁。三十二分音符的后半部分出现了降E大调的导音,有“呼”就有“应”。最后,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规整的三拍子八分音符在左手三拍子的摇摆伴奏下结束全曲,由“PP”至“PPP”,逐渐消失,让人坠入无限遐想之中。

著名诗人斯坦霍夫就精心地为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填上了词:“玫瑰挂满了露珠,天空闪耀着星光,只听到夜莺在歌唱。它的歌声多清脆,在树林田野回荡,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欢畅……小夜莺在婉转歌唱,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夜半时光是多么令人神往……”从词中可以感受到作品的风格以及肖邦本人的性格,直率、真诚、明朗。

创作完这首作品后,肖邦赶赴巴黎定居。那时,他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降E大调夜曲》总是在一次次短暂的离调遐想后把人们又拽回到原处,听他的夜曲,好似平静的湖边中时而掀起小小的余波,静谧、典雅。他把这种不起眼的钢琴小品体裁创作发挥到了极致。这首是他所有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并成为诸多演奏家和比赛小选手所选演奏的重要曲目。肖邦夜曲的音乐风格是19世纪最具内涵、最绚丽多彩的音乐艺术,对19~20世纪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民族主义艺术风格,是整个人类进步的财富

著名英国评论家J.W.Davison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写道:“普通决不可用来形容肖邦的任何一部作品。沉浮的收尾或老套的行进、单调的主题或是陈词滥调的乐段、庸俗的转调旋律或是老生常谈的序列、劣质的和声或是不熟练的对位,这些都不可用来评价肖邦的任何一首乐曲。肖邦的作品应该是原始且恰当的处理,有新意、有活力且惹人注目的主旋律与和声,给人美丽而不平凡的感受。聆听肖邦的作品就如同踏入一方人类还不曾进入的仙境,而这条路就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自己开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