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太宗夺位带来的政治混乱及其影响

唐朝太宗夺位带来的政治混乱及其影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皇位继承权。虽然李世民是受到后世肯定的一代英主,但必须特别指出,太宗的夺位给唐代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并不稳固,宫廷内外对于皇位继承权,常有明争暗斗,进而影响到朝臣和宦官的党派分野与对立。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

唐朝太宗夺位带来的政治混乱及其影响

一、唐朝前期

唐朝建国之初,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深受高祖的信任。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只因身为太子,不能亲临战场,所以他的功业反不及弟弟李世民显赫。声望日隆的李世民在政治上的野心越来越大,有了夺位的想法。由于李世民拥有众多的谋士与勇将,自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直接威胁到建成的地位。最终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皇位继承权。虽然李世民是受到后世肯定的一代英主,但必须特别指出,太宗的夺位给唐代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并不稳固,宫廷内外对于皇位继承权,常有明争暗斗,进而影响到朝臣和宦官的党派分野与对立。于是,每当有新旧君主交替的时候,往往伴随有政变发生,这种现象成为唐代政治的一大特征。所以,玄武门之变虽然很快结束,但太宗的夺嫡之举却为历代子孙所效仿,真可谓遗患无穷。

第二讲诡异风云:唐代的储位与皇位之争太宗登基之初立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承乾为太子。按理说承乾是嫡长子,太宗的其余几个儿子也没有太宗当初的功业和声望,太子的地位应该是无人可以动摇的,可是到了太宗晚年,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仍然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贞观十七年(643),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情败露,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太子既然被废,其他儿子自然觊觎空出来的储君之位,使得贞观后期的朝政在诸皇子的争斗之中显得混乱不堪,太宗本人也因为储君未能确立而陷于长期的焦虑与苦闷之中。

太宗虽然经过再三考虑与权衡利害,在长孙无忌强有力的支持之下,立性格较为懦弱的晋王治为太子,但不久又想改立“英武类己”的吴王恪,结果因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而作罢,由此可见当时虽然太子已经确立,可是皇位继承仍然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正是由于皇位继承的不稳定,使得太子想要顺利即位必然需要得到有实力的大臣们的拥戴扶立,这就导致朝中渴望获得拥戴之功的大臣们的党派活动无法停止。试想,若太子的继承权非常稳固,那这些大臣又怎么能够获得拥立的功劳呢?

晋王治得到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在太宗去世之后顺利即位,是为高宗。长孙无忌既是拥戴功臣,又是高宗的舅舅,在高宗初年独揽大权。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元景及吴王恪等谋反。事情不慎泄露,遗爱被杀,元景、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的帝位由此得到巩固。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大多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勣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长孙无忌被迫自缢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安置。武则天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自己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一直到神龙元年(705),乘武则天病重之机,中宗才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之下复位。

中宗每次临朝,韦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

中宗所立的太子李重俊因非韦氏所生,遭其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也经常侮辱重俊。重俊被迫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随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中宗竟然还听从韦皇后的话,用李重俊的人头祭祀武三思父子。此时内地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意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

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同时安乐公主想要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了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拥相王李旦(李隆基父)复位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至此结束。

睿宗本想立嫡长子成器为皇太子,但由于隆基功业显著,为了避免重蹈当年太宗与建成之争的覆辙,成器不得已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玄宗既然凭借拥立父皇的功勋,成为皇太子,按说应该地位稳固,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景云二年(711)二月,睿宗令皇太子李隆基监国,同时,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也都交给太子处理。次年,又令太子即位,是为玄宗。但是睿宗并没有完全把权力交给玄宗,再加上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亲信,太平公主甚至还打算废掉玄宗,此时玄宗的皇位已是岌岌可危。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当前要务。(www.xing528.com)

开元元年(713)七月,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决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闲厩取出御马并调家兵三百余人,亲自率领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暂时走脱,最后自缢而死。太平公主惊恐万状,先逃入山寺,后被赐死于家。自此以后,一切军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了。

由此可见,玄宗虽然凭借拥戴睿宗的功劳而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皇位继承权仍然极不稳定。直至睿宗禅位,玄宗也还必须要等到除掉太平公主的势力,迫使睿宗放弃全部权力之后,他的帝位才获得安全与保证。

相形之下,玄宗的儿子们没有父亲的本事,皇位继承权的不稳定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开元三年正月,玄宗立第二子瑛为皇太子。后来,太子的生母赵丽妃失宠于玄宗,而武惠妃则得到玄宗的宠幸,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也很得玄宗的钟爱。惠妃想让寿王取代太子之位,于是向玄宗哭诉,诬告太子勾结党羽,想要谋害她们母子,甚至还要取玄宗而代之。玄宗听了自然大为震怒,和宰相商议,准备废掉太子。宰相张九龄表示反对,他认为:“天下人都没有听说太子犯什么过错,陛下不应轻易废黜。”玄宗默然无语,这件事情被暂时放下了。

等到李林甫代替张九龄出任中书令后,迎合武惠妃的意思,买通玄宗身边的宦官,让他们经常在玄宗面前替寿王美言。开元二十五年,惠妃的女婿杨洄诬陷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说他们与太子妃的哥哥薛锈暗中有阴谋,可能对寿王不利。玄宗立刻召集宰相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臣等不应该参与。”玄宗于是下定决心,派宦官宣诏,废黜太子、鄂王和光王为庶人,将薛锈流放,不久又将太子三人赐死于城东驿站

太子瑛死后,李林甫几次劝玄宗立寿王瑁为新太子,可是玄宗认为忠王玙年纪最长,而且仁孝恭谨,又好学,想立忠王,犹豫了一年多都没有定下来。玄宗想到自己年岁已高,三个儿子一天之内同时被杀,而储君未定,经常为之郁郁寡欢,寝食难安。宦官高力士问他原因,玄宗说:“你跟了我这么久,难道还猜不出我的心事吗?”高力士说:“是不是因为太子还没有确定?”玄宗说:“是啊。”高力士说:“陛下何必为这事劳神呢,只管立年纪最长的,谁敢有异议?”玄宗高兴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立忠王玙为太子,即后来的肃宗。

忠王被立为太子之后,李林甫害怕太子将来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屡次兴起大狱想陷害太子,甚至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也遭到流放,韦坚的亲朋好友受到牵连的多达几十人。后来杨国忠又仗着杨贵妃的势力,千方百计想对太子下手,幸亏太子为人低调沉稳,不给对手机会,终于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年迈的玄宗逃往成都,太子与之同行。抵达马嵬坡之后,太子和心腹宦官李辅国以及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一同杀掉杨国忠,逼杨贵妃自尽。随后,太子分兵北上,摆脱了玄宗的控制,后在李辅国等人的支持下于灵武自立为帝,而尊玄宗为太上皇。

可见,虽然被立为太子,肃宗的皇位继承权如同他死去的二哥一样,依然不能稳固。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使他能够乘机拥兵自立为帝,他是否能顺利登基称帝都很难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