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艺术理论:画面体现与文学性

电视艺术理论:画面体现与文学性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本来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当它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则将文学语言间接表现的隐喻,化作画面语言直接展现的隐喻。夸张是增强电视艺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手段。

电视艺术理论:画面体现与文学性

二、文学性的画面体现

尽管电视艺术主要是由屏幕画面所构成,但是,在电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也不是将文学的语言符号、语言形象一概弃之而不顾。诸如环境的描写、事件的反映、形象的创造、性格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都难以离开某些文学的手段,摒弃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优秀的电视艺术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电视艺术的本体语言是屏幕画面,但是,屏幕画面本身不是简单的、孤立的。任何一幅画面都应该蕴含着充满了文学性的画外之意、声外之情、形外之神——正是这一切,才构成了屏幕画面的灵魂。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不单纯是屏幕画面本身,更重要的是屏幕画面深蕴着的思想、意念和情感,这一切均应借助于文学的表现手段。恰如陈白尘所说:“电视剧应该加强文学性,无论构思、画面、语言以及渗透全剧的韵味都要富于魅力。”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固然主要依赖于发挥视听结合、时空转化的艺术功能,但是艺术与文学本来就是相通的,所以电视艺术也从文学领域中汲取和借鉴了丰富的表现手法,诸如象征、隐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衬托、渲染等。这众多的表现手法,原本是文学创造的,但当它们介入电视艺术创作之后,自然就化作了电视艺术自身的表现手法。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它们也为电视艺术注入了浓郁的文学性。

(一)象征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声画形象,借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或感情。简言之就是“借此说彼”的表现手法,目的是使画面和声音更有韵味,更有诗情。

象征本来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当它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则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诗化的表现手段。当然,它也使电视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得以加强。这种手法的运用,要求恰当、贴切、自然、新颖,不能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二)隐喻

所谓隐喻,就是运用画面语言,在屏幕上以他事物来类比此思想。也就是将抽象的感想意念,化作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或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思绪情感,化作真实可见的屏幕画面。

这本来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当它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则将文学语言间接表现的隐喻,化作画面语言直接展现的隐喻。当然,这种强调形象寓意性的表现手法无疑会增加电视艺术的文学性。隐喻往往是将类比的不同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某种相类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使其领会其中的寓意,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形象表现力。

(三)夸张(www.xing528.com)

所谓夸张,是指屏幕画面在表现生活场景或塑造人物时,故意夸大语言、动作或形象的某种特征,以增强其屏幕表现力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夸张除了要以生活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逻辑为依据,还需依照电视艺术的风格、样式,将生活放大了给观众看。夸张是增强电视艺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手段。

(四)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通过屏幕画面,将不同的事物和形象进行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其间的思想内涵。

对比,主要是以彼此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对不同的形象、场景进行揭示,使各自的特征更为突出。成功的对比,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知,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形象思维和艺术联想,进而能够使其捕捉艺术形象的深刻含义。对比,本来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当它介入电视艺术作品之后,对增强其文学性有着重要作用。

(五)烘托

所谓烘托,主要是指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将其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语言,可以得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将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综上所述,如果在电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将象征、隐喻、夸张、对比、烘托这诸多的原本属于文学的创作手法完全舍弃不用,那么这样的电视艺术作品将会多么苍白而无光彩,平淡而失却神奇。正是由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在电视艺术创作中广泛的、恰当的、创造性的运用,不仅使得电视艺术具有了浓厚的文学性,而且促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