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译研究成果调查及其对翻译心理研究的启示

口译研究成果调查及其对翻译心理研究的启示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国近十年的口译研究成果的调查,展现翻译心理研究在口译整体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过去十年的口译研究中,实证调查型研究严重缺乏。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进行口译的“过程”研究是口译研究者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口译研究成果调查及其对翻译心理研究的启示

2.1.1 口译研究成果调查及其对翻译心理研究的启示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对翻译学中的口译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及其相关成果作一简要的综述。首先,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国近十年的口译研究成果的调查,展现翻译心理研究在口译整体研究中的地位。其次,我们拟通过全面介绍国内外翻译(尤指笔译)认知心理的相关研究,反映翻译心理学业已获得的成就和学科地位。

本次对中国口译研究现状调查的来源期刊论文按研究目的分为三大类别:宏观研究类,技巧研究类和教学训练研究类;其次,再根据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将相关期刊论文细分成两大类别:探讨研究和调查研究(详见表2.1和表2.2)。

现对宏观研究、技巧研究和教学训练研究这三种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等在表2.1中加以分类陈述。

表2.1     三种研究类型及其内容和特点

img10

在上述分类规定的基础上,本章将近十年共计161篇口译研究的论文再作一简单分类统计,具体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三大研究类别及161篇口译研究论文归类

img11

由于以往的口译研究论文较少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本章在对所抽样的30篇文章进行二次抽样分类时,依据鲍刚(2005)对口译研究的分类方法,将所有口译研究方法分为经验总结法、归纳思辨法、内省法、黑箱法、现场观察法、调查法、原/译语资料分析法、口译模式设定法、实验法和跨学科借鉴法。由于目前国内的口译研究方法仅仅使用了鲍刚提出的十类口译研究方法中的五类,我们在表2.3中仅列出曾使用过的五类方法,具体数据如表2.3所示。

表2.3     口译研究具体方法一览表(www.xing528.com)

img12

从研究对象来看,宏观研究类的论文对口译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数量大致相当,分别为4篇和6篇。技巧研究类文章以研究口译客体为主,共有8篇,而对口译主体的研究文章仅有3篇,且研究对象限于职业口译工作者和英语专业学习者。教学训练类文章的研究对象皆为口译主体(详见表2.4)。

表2.4     口译研究对象一览表

img13

表2.3和表2.4清楚地展示了我国近十年在口译研究方面的选题倾向和研究特点,具体描述如下:

从所抽样的10篇宏观类文章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探讨和提炼口译客观标准和口译理论,涉猎的具体领域有口译原则、评估和质量标准、口译错误分析、译员素质和口译历史等。在所使用的两大类研究方法中,实证法仅占161篇初选论文中的3篇,即1.9%(见表2.2);跨学科借鉴法(2篇次)、调查法(2篇次)、实验法(1篇次)在五种具体研究方法(共30篇次)中也仅占较小的份额(16.7%)。由此可见,基于心理学一般方法、具有跨学科明显特征的翻译心理学研究在口译研究领域尚未占据起码的地位或取得我们所期待的基本成果,且其跨学科特征和心理取向的研究方法也未在口译研究领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运用。

有关口译技巧的研究文章主要是对口译工作中各种技巧的总结和探讨。在随机抽取的11篇文章中,2篇涉及口译活动的程序步骤(其中1篇为实验研究);2篇涉及语体风格问题的探讨;2篇研究口译过程中的一般技巧;另外5篇研究口译过程中的具体技巧。其中,仅有3篇的研究对象涉及翻译主体(占37.5%),而翻译客体研究占据主要份额(8篇,占62.5%)。因此,就研究对象而言,口译技巧研究的选题较集中在翻译客体,主体研究的份额(尤其是翻译主体的“过程”取向研究)严重偏低,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教学训练类研究的内容包括口译教材、教学理念和口译教学及培训等。尽管此类文章的研究对象都是翻译主体(即翻译教学的对象:学生),但就研究宗旨或研究内容来看,尚未发现真正涉及对翻译主体的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在抽样的9篇教学训练研究论文中,经验总结法(3次)和归纳思辨法(6次)(见表3)一枝独秀,而与翻译心理学的学科外部构架及认知科学的理论思想密切相关的跨学科借鉴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却无人问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过去十年的口译研究中,实证调查型研究严重缺乏。在宏观、技巧和教学训练三类研究中,经验总结性和归纳思辨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共25篇),在三大类别研究的30篇文章中占83.3%(见表3),难怪近年来一些学者一再呼吁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见桂诗春、宁春岩1997)。其次,跨学科借鉴研究的论文比例严重偏低(共2篇,仅占6.7%)。另外,除了表3中的4种研究方法以外,认知心理学及翻译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如:内省法、黑箱法、现场观察法、实验法(仅1次)等)几乎未被一般研究者涉猎。多数学者在口译研究中偏爱基于个人经验、他人经验、二手数据、“引进”数据(或经验)的议论分析、归纳总结和批评建议,以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重复。

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进行口译的“过程”研究(即口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是口译研究者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把翻译过程作为口译研究的对象则要求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不应只局限于译者的翻译素质、翻译策略等方面。最后,从学科的宏观发展和整体理论构建来看,口译研究不应排斥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就具体研究内容或选题而言,我们认为今后的口译研究应更多地着眼于对口译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条件、双语(转换)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双语转换的内在过程和神经心理机制等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