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联理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启示

关联理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启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译与笔译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更加决定了关联理论对于口译实践的重要性。芮敏在《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中指出:“对话语的理解应依靠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芮敏在《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一书中指出:“这种联系就是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启示

关联理论对口译实践的启示

武 娟

1.引言

在一般情况下,关联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口译当中,关联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口译的效度有着很大的启示。关联性简而言之就是译员大脑中所储存的背景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契合,其背景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契合点越多,译员对于话语的理解就越容易,口译的难度也就越小;契合点越少,译员的理解和听力都会随之产生障碍,口译的难度就越大。关联性要以发言人的讲话意图为目的,以口译大会的宗旨为方向,寻找最佳的关联性,来达到在现场中即时有效地传递信息的目的。口译与笔译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更加决定了关联理论对于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2.口译的特点:

口译与笔译最大的区别是现场性及即时性,口译员不能像笔译员那样有充分的时间在翻译过程中反复思量及推敲,而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译出讲话人所说的话。在讲话人停止讲话和译员开始口译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否则现场的所有人都会把目光聚集在译员身上,从而影响现场的气氛。这就要求译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不能有反复思量的情况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完成翻译任务。

再者,口译除了受时间限制之外,还要受发言人的支配,整个过程译员都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讲话人突然脱离原稿,或所讲的内容逻辑混乱,或方言太重,那么译员就要经过大脑的逻辑分析推理及背景知识来整理讲话人的发言逻辑,以便达到现场交流的目的。

3.关联理论与口译实践的关系:

口译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不论译员的双语水平多高,他都会在口译实战中遇到重重困难,而借助于关联理论则能更加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

芮敏在《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中指出:“对话语的理解应依靠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2002:47)。而对于口译来说,关联性就是指译员对语境的假设与发言人讲话所出现的新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新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性越大,那么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就越小,对于话语的理解也就越容易;关联性越小,译员在大脑中进行逻辑推理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译员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增强语境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才会达到最佳关联。而最佳关联对于口译来说就是省去不必要的信息,在已知的背景知识和新信息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译员在理解说话人的讲话时,要利用关联性来分析整理,并迅速进行解码和编码。而对于听众来说,也会自发地启动大脑中的关联性来有选择地理解译语。关联理论之所以有可能,就是因为尽管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语言,对于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人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物质世界当中,因此在思维和世界观上存在许多契合点,而这些契合点实际上就是关联性,否则人类的交际就没有了可能性。这也是人类与物质世界,及人类与人类之间交流所存在的关联性。

关联理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在翻译过程当中,就是要进行内容上的转换,而不是语言形象的转换,这就是说要以文本的意图为导向,笔译尚且如此,而具有现场性和即时性特点的口译来说更是如此。不论是交传还是同传,进行绝对的语言形象的转换是不可能的,而一般采用“得意忘形”的办法才能适应在现场交际的目的,对于口译来说已没有争论直译意译的必要了,最重要的是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这就完全符合关联理论。赵彦春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指出:“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2005:154)例如,朱镕基总理在就职演说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当选总理时的心情是“我感到惶恐得很”。“惶恐”应该怎么翻,如果译员抛开关联理论,不去挖掘总理真正的意图及其内在的含义,而只是按字面意思进行静态的口译,则有可能译成“I feel fearful and nervous”。如果这样译,显然会引起外国记者的误会,而总理的意思也绝对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因为就动态的对等而言,二者并没有在意义上对等,也没有意图上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口译员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要迅速利用关联理论在大脑中作出判断分析,逻辑整理,译出讲话人的真实意图,否则就会造成重大的外交事故。

4.关联理论给口译员最大的启示:

在理解话语时,译员的大脑中原来所储存的信息必须与话语信息之间发生联系。芮敏在《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一书中指出:“这种联系就是语境假设。”(2002:48)也就是说译员的已知信息与话语信息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则译员的理解所受的阻碍就会越小,理解力就会越强,口译的效度就会越大,越能被听众所接受。如果已知信息与话语信息之间的契合点越遥远,对于口译员来说,就会增加其理解的困难,要么造成译出语信息的缺失,要么就会产生误译。因此芮敏指出:“译员应当尽量建立或寻找和话语信息密切关联的语境假设。”(2002:49)例如,在一场有关医学影像方面的的口译现场,出现了像CT,B超,X线,胆结石卵巢囊肿这样的专业术语,译员仅凭机械地字对字翻译,必然会感到非常吃力,译出语的效度就会大大降低,而听众也会因此在理解上产生误区。因为如果译员没有相应的医学背景知识,就不能在大脑中与医学专业术语产生相应的关联,所译出的语言只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的机械翻译,那么翻译的即时性和效度就会大大削弱。假如这是有关两国公司出售医疗器械的谈判,那么译员就应以此为导向极力促进双方的合作,而不仅仅只是做个传声筒,这就更需要译员借助于关联性来完成这一任务,达到谈判的目的,否则只会使双方不欢而散,而译员则成了谈判效度的最大障碍。

以效果而言,赵彦春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指出:“最佳关联就是指现有手段所能满足的最大程度的交际效果。”(2005:154)尤其对于口译而言,更要采取动态的辨证手段来进行翻译,不但要寻求与话语的最佳关联,还要寻求与听众之间的最佳关联,口译不同于笔译,笔译文本的目的有许多种,或者是注重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或者是旨在进行信息传递,由于侧重点不同,这就有了在翻译界有关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但在口译过程中,就无所谓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孰轻孰重的争论了,口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进行现场交际,寻求最佳关联,以达到交际的最大效度,只要能不受阻碍地传递信息,在语域适当的情况下,译员可以灵活地采用任何方法。换言之,就是用最有效度的译出语来转换话语,使完全依赖译员的目的语听众理解译出语,而不受太多的阻碍。

在语言系统内,语言的结构虽然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有一定关系,但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只需要处理载体所表达的意义而不是载体本身,而要表达载体意义,就得启动关联机制。纽马克将翻译分为语义翻译用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以忠于原文作者为目的,而交际翻译以与读者进行交流为目的,显然这不同于奈达的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更倾向于以交流为目的。按照纽马克的理论,口译则属于后者,以交际为目的,以听众为中心。(www.xing528.com)

关联理论给口译的最大的启示就是译员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储备与话语之间的关联进行预测。预测技能就是在原语信息还不完整的情况下,译员靠自己的语言技能,知识及临场经验预感到发言人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超前翻译,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例如,在一个品酒会的场合,发言人要介绍威士忌,译员就要迅速利用背景知识及已储备的信息来寻找即将出现的与新信息之间的关联点,预测出发言人有可能要介绍威士忌是一种烈酒,酒精度在40度左右,等等。这种预测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同声传译。

5.如何获得与话语信息相关联的语境?

译员必须要有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译员必须要有一定知识的储备量,即已知信息,译员大脑中所储备的已知信息越多,在理解上与话语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这就要求口译员平时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涉猎百科,完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也要多留心身边的事物,要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要做到完全熟知百科的译员,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没有人能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只能说要朝这一标准不断靠近。因此,译员就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识来寻求最佳关联,即上面所提到的知己知彼,这就要求译员要在译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来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例如译员必须了解整个活动的内容、目的、参加成员的身份和背景等情况,才能掌控现场,而不至于有意外发生。译员的背景知识越多,对现场的了解越充分,才会在大脑中建立最佳的关联性。除了广博的知识之外,译员还必须具备提前预测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发言人发言之前,译员就已经根据发言人的身份,大会的主题等相关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提前做好图式,该图式包括:发言人讲话的语境,将有可能涉及到的领域,及根据发言人的身份和职位推断出将有可能出现的专业词汇等信息。这种预测虽然在现场的紧张气氛中不能真的给译员以时间来做百分之百的充分准备,但会使译员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从而能在口译时做到从容不迫。在现场如此大的压力下,即使多节约一秒钟思考的时间也会给译员更大的空间。

6.结语

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大众的关注,而大多数人更关注于口译的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训练口译,但是却忽视了理论对于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许多人争论更多的是口译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事实上,不论实践何等重要,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口译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传达说话人的意图,由于它的现场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对于语义的一一对应都是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做口译时,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语言结构里所包含的深层的意思,即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而非语言的表面意思,否则就会引起歧义。而意图的识别与传达靠的是认知关联机制,口译员要在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找到最佳关联,从而进行对于发言人的讲话进行有效解码。新信息与译员大脑中所储存的已知信息越大,关联性就越大,则口译员对于发言人的话语理解的效度越大,反之亦然。口译员会在大脑中迅速经过逻辑推理,以更快的速度寻找到与译出语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译出语的效度越大,译员预测发言时在大脑中所构建的图式交叉越大,则关联性越大,译员产出的过程更迅速,译文质量就越高。换言之,听众与译出语之间的关联性也相应越大。而最佳关联性的获得则要求口译员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和相应的背景知识,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提前预测发言人有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还要在译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完成口译这项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而这正是关联理论对口译的启示。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M].开益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