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逻辑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实践逻辑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不仅关注行动者的实践过程,而且重视对行动过程中内隐逻辑的阐明和揭示。这涉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美好愿景。最后,教师主体所处的时空场域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实践逻辑理论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14]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心理科学》,2011年第4期。

实践逻辑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不仅关注行动者的实践过程,而且重视对行动过程中内隐逻辑的阐明和揭示。实践逻辑“由习性、实践意图、时间和场域等因素构成,是一些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它主要支配的是身体——包括思想、话语、动作、行为等完整的身体”。[43]基于实践逻辑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是教师主体在特定的场域中的行为实践所产生的发展动力,这个过程要受到教师主体的实践意图、主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特定时空场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据此,在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因素以及生成机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意图。这涉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美好愿景。这些因素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内隐性因素,决定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其次,教师主体的行为活动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载体,教师主体合理的价值取向、明晰的目标定位以及美好的愿景规划需要落实到教师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不是“空中楼阁”,或者束之高阁。为此,教师主体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目标愿景转化为实践行动,并在实践行动中生成发展动力。最后,教师主体所处的时空场域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分析中小学教师所处的个体时空场域、集体时空场域和公众时空场域。由此可见,实践逻辑理论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注释】

[1]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想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应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3]陈一壮:《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175页。

[5]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页。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9]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

[1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1]李森、崔友兴:《从离身到具身:数字化时代教师学习方式的现代转型》,《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第1期。

[12]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6页。

[13]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心理科学》,2011年第4期。

[14]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心理科学》,2011年第4期。

[15]Dewey,J.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1:26.

[16]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心理科学》,2011年第4期。

[17]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65页。

[18]李森、崔友兴:《从离身到具身:数字化时代教师学习方式的现代转型》,《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第1期。

[19]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0]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89.

[21]Jostmann,N.B.,Lakens D.Schubert T.W.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9):1169-1174.Williams,L.E.,Bargh,J.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Science,2008(4):606-607.(www.xing528.com)

[22]Gibbs,R.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78.

[23]Beilock,S.Embodied cognition:An approach for sport psychology.Zeitschrift fur Sportpsychologie,2010(4):120.

[24]E.Thelen,G.Schoner,B.Smith.The dynamics of embodiment:Afield theory of infant preservative reaching.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2001(24):1-8.

[25]Lewin,K.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New York:Harpper and Brother publishers,1948:11.

[26]Lewin,K.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New York:Harpper and Brother publishers,1951:239-240.

[27]申荷永:《充满张力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7页。

[28]Lewin,K.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35:58.

[29]解玉喜:《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30]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3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35~136页。

[32]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3]银平均:《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从理论综合到经验研究》,《思想战线》,2004年6期。

[34]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3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36]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37]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38]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39]孙进:《布迪厄习性理论的五个核心性结构特征:德国的分析视角》,《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40]张国举:《“场域—惯习”论:创新机制研究的新工具》,《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41]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2]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3]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