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神秘南长滩:漂流者眼中的文化探索

宁夏神秘南长滩:漂流者眼中的文化探索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漂流者眼中的神秘文化1988年5月26日,我送宁夏日报李涌泽、丁思俭等一伙新闻工作者从景庄到南长滩采访。漂流采访的探路者是从黄河南岸到南长滩的,走的是“难于上青天”的盘山土路。黑山峡文化积淀的展示,有赖于文化人的亲身体验,亲眼观察,亲手奉献。就在这“隐隐约约”的长城遗迹中,荷载着华夏众多族群2000多年的沧桑文明!这是新闻界对南长滩的第一次全方位报道,也是中卫“世外桃源”、岩画、长城首次为外界所知。

宁夏神秘南长滩:漂流者眼中的文化探索

漂流者眼中的神秘文化

1988年5月26日,我送宁夏日报李涌泽、丁思俭等一伙新闻工作者从景庄到南长滩采访。记者们开始了他们策划的“黄河八百里行”漂流采访报道。

漂流采访的探路者是从黄河南岸到南长滩的,走的是“难于上青天”的盘山土路。这条土路是数十年前黑山峡工程勘探队劈开的简易土路,又窄又陡。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车走在这样的危道上,不胆战心惊是假话。就在翻山越岭、七弯八折的盘山土道上,我们边走边聊。我向采访人员介绍了中卫发现的黄河南北的岩画、长城等文物古迹及风俗传说,顺路领他们观看了南长滩红石水沟岩画、长城烽燧,并向他们介绍了“老两口”“三弟兄”“七姐妹”“小观音”等传说及这个世外桃源民俗风情。

南长滩是个群山环绕,云遮雾绕的地方,不是走马观花就能看得清的,也不是浅尝辄止就能说得明的。一些专家、学者与我闲聊,常提出这样的怪问题:住在农家,弄不清为啥夜里睡觉不关门;羊放在大山里,却找不到放羊的;鸡蛋下在路边,没人捡拾;手摸在岩画上,说是放羊人弄出来的;脚踏在长城遗址上,却说这里怎么看不到长城;眼看着连峰接壁的长城,反问在这里修筑长城干什么?等等。

南长滩聚落在深山峡谷中存在了万千年,谁也不知道这里竟是一个“世外桃源”;南长滩岩画在深山峡谷中存在了万千年,谁也不知道这里竟是原始人类的精神家园;南长滩长城在深山峡谷中湮没了2000多年,谁也不知道这与大山融为一体的险峰绝壁竟是宁夏遗失千百年的秦昭王、秦始皇、汉高祖建功立业、保国安民的国防工程——秦始皇万里长城之一段。

黑山峡文化积淀的展示,有赖于文化人的亲身体验,亲眼观察,亲手奉献。1988年宁夏日报记者在“黄河八百里行”报道中,沙新写的《迎迓黄河天际来》《历险虎峡观奇景》,展现了黑山峡的险峻壮美,看出了长城的“隐隐约约”,这已不同凡响!就是这些“隐隐约约”的长城,我曾面对面的指给一些专家,有的专家还摇摇头;我和他们一起脚踩在长城上,有的专业考古人员还说哪里是长城?因为人们习惯于以明代八达岭的砖包长城作为长城的象征,习惯于以沙漠戈壁上保存完好的明代黄土夯筑长城作为长城的形象,面对南长滩与大山融为一体的堑山堙谷长城、劈削山坡长城、石块垒砌长城、黄土碎石夯筑土垄、“隐隐约约”的长城基址,初看怎么也不像自己心目中的长城,所以才发出“这怎么也能叫做长城”的怪叫与质疑!岂不知,只要进入南长滩,饱经沧桑的长城就已向我们现身招手,迎面而来。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这些“隐隐约约”的古老长城,是经历了2000多年的天灾人祸、风雨剥蚀的“隐隐约约”。就在这“隐隐约约”的长城遗迹中,荷载着华夏众多族群2000多年的沧桑文明!张大文写的《笑迎黄河第一村》,活灵活现地托显出了一个“世外桃源”。王霞写的《山中,那飘动的云》,仿佛看到南长滩的先祖及其后裔赶着如同片片白云飘动的羊群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李涌泽写的《农家鸡黍凝纯情》,天时、地利、人和相依相伴,使人怦然心动,浑然忘归;读《峡谷深处的灿烂文明》,赞颂着南长滩的灿烂文化,仿佛置身于人类的精神家园:“在长城两侧漫漫的山谷里,可观赏到古老的艺术品——岩画。我们前往采访的第一站南长滩路经此地时,看到道路两侧岩石上散布着许多幅岩画,古朴生动,形神百态,这是中卫岩画群之一香山岩画(见李涌泽、丁思俭主编《黄河八百里行》)。”(www.xing528.com)

这批记者是由报社领导亲自带队进入南长滩全程采访的第一批新闻工作者,南长滩的“世外桃源”、岩画、长城、民俗都是他们第一次采访的。这是新闻界对南长滩的第一次全方位报道,也是中卫“世外桃源”、岩画、长城首次为外界所知。

记者们在南、北长滩的漂流采访中,惊险备尝。与李白歌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三峡相比,黄河黑山峡可谓是两岸山鸡啼不住,皮筏漂荡万重山!记者们在玩命,生死历险,甘苦自知。他们在黑山峡的所见所闻,均见诸引人注目的采访报道中。

《黄河八百里行》对南长滩的几篇系列报道,使这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声名鹊起!

中卫南长滩岩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