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南长滩:宁夏史地新证

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南长滩:宁夏史地新证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南长滩位于香山西麓黄河边上,是《山海经·西山经》所载崇吾之山的所在地。“崇吾之山”是华夏民族的缔造者炎帝、黄帝族群进行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是炎黄古族早期的繁衍生息之地,自古钟灵毓秀,神异非凡。据此,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繁衍于陇右及其毗邻地区。“帽帽山”是炎、黄古帝图腾崇拜的神山。

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南长滩:宁夏史地新证

炎黄古帝的图腾神山

南长滩位于香山西麓黄河边上,是《山海经·西山经》所载崇吾之山的所在地。《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了今宁夏中卫香山以西的二十二座大山,其中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

中卫香山古称“崇吾之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上古神山之一。“崇吾之山”是华夏民族的缔造者炎帝黄帝族群进行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是炎黄古族早期的繁衍生息之地,自古钟灵毓秀,神异非凡。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瑤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虾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壮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崇吾之山“西望帝之搏兽之丘”,其中的“帝”,卫一徐注:“本章经内所称之帝,皆为轩辕黄帝”。郭郛注:“本经‘帝’通指黄帝、炎帝”。

崇吾之山的“搏兽之丘”,郭郛注说:“自崇吾山西望而可见之山”,“可能是甘肃毛毛山……为图腾氏族首领狩猎之山。”郭郛对“帝之搏兽之丘”在“毛毛山”的考证是正确的。“毛毛山”规范写作“帽帽山”,在黄河南岸,地属宁夏中卫香山。“帽帽山”高耸云天,险峰罗列,从南长滩沿黄河南岸蜿蜒至沙坡头南区黑沟梁(旧称炭山,俗名火焰山)。“帽帽山”主峰在南长滩村虎峡南岸,海拔高约2000米,20世纪50年代前多产豹子,是香山的险峻名峰。“帽帽山”上古时代野兽出没之地,是炎帝、黄帝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

关于“崇吾之山”的地理位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当指今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我认为,谭其骧先生说的“今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就是今宁夏中卫香山。

考证崇吾之山的位置,有举世公认的两大地理标志可确定其地理方位。(www.xing528.com)

一是黄河。《山海经·西山经》说崇吾之山“在河之南”,此河”即指黄河的某处河段。据科学研究,宁夏中卫以西的今黄河河道形成于距今10万年以前,为固定河道,众所周知。以黄河为标志,可以判定古文献记载中与黄河有关联的山川地理方位。

“西山经”从西山首经到西次四经,从南向北,分别以钱来之山、钤山、崇吾之山、阴山为首山,然后从各首山自东向西罗列诸山。“西山经”凡“七十七山”,唯有“崇吾之山”被记述为“在河之南”。“西山经”在“黄河南岸”的山脉,只能存在于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能称为大山的,唯有今宁夏中卫香山(青铜峡市与中宁县境内的牛头山古属香山);河套地区“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也只能是今宁夏中卫香山。

二是昆仑山。《山海经·西山经》说“昆仑之丘”在崇吾之山的西面,自崇吾之山向西的第8座大山是“昆仑之丘”,此昆仑之丘”即昆仑山脉中的一座大山。昆仑山地处青藏高原,亘古如斯,举世公认。以昆仑山为标志,可以判定古文献记载中与昆仑山有关联的山川地理方位。

关于昆仑山的地理方位。《史记·秦本纪》载:周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对周穆王西游所至的“昆仑丘”,“集解”郭璞曰:“纪年云穆王十七年,西征於昆仑丘,见西王母。”“正义”括地志云:“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酒泉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丘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严饰,焕若神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望昆仑。”对此“昆仑”,括地志云:“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魏昭成帝建国十年,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又删丹西河名云弱水,禹贡昆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说文解字》说:“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从以上文献记载看,昆仑山即“昆仑之丘”;从汉唐学者考证看,“昆仑之丘”系甘肃张掖至敦煌之间的一座大山。

从“西山经”记载看,从“崇吾之山”西至“昆仑之丘”2710古里。《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依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换算标准,一汉里约410米,“崇吾之山”至“昆仑之丘”约1111公里,今甘肃省敦煌市东至宁夏中卫亦1100余公里。由此可证,“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

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于黄河上游。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屦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庖牺氏即伏羲氏,相传生于成纪,即今甘肃秦安县。《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姬水之地名多在宁夏、甘肃境内。宁夏中卫香山古有姬家水、姬姓村落、姬姓居民,姬姓水名、姬姓地名,姬姓居民一直延续至今;甘肃临夏有姬家川,应与姬姓水名、姬姓居民有关;也有说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以上各说不管具体指何处,但大都在陇右地区。姜水即羌水,见《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姜水(即羌水)源自陇右自无问题。据此,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繁衍于陇右及其毗邻地区。香山地属陇右。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以上说明,中国大西北显然是伏羲、炎帝、黄帝族系的发祥地,是炎黄族群早期活动的地域。炎、黄族系沿着祁连山地、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进入黄土高原,走进黄河岸边的第1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

南长滩“帽帽山”是上古时代野兽出没之地,“帽帽山”岩画中的人形像、人面像、骑者、鹿、羊、马、驼等图像及地表散见的石器、陶片,就是炎帝、黄帝族系在此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证明。“帽帽山”是炎、黄古帝图腾崇拜的神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