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肃借粮结交周瑜,成为至交

鲁肃借粮结交周瑜,成为至交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肃慷慨借粮结交周瑜鲁肃,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见过鲁肃,周瑜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赤壁之战后,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吓得曹操不轻。鲁肃能成功,这和他帮助周瑜是分不开的。如果当初鲁肃有那么多的粮,不施恩予周瑜,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至交,更没有鲁肃的成名成将。

鲁肃借粮结交周瑜,成为至交

鲁肃慷慨借粮结交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还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因此也并不得意。那时的周瑜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小小的居巢长,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令。

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不好,再加上兵荒马乱的,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

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在周瑜急得心慌之时,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见过鲁肃,周瑜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料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并不因为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县令而看不起他,而是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送一仓粮食与你好了。”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周瑜十分感谢鲁肃,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成为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儒将。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

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力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吓得曹操不轻。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词严,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归还三郡。

鲁肃能成功,这和他帮助周瑜是分不开的。如果当初鲁肃有那么多的粮,不施恩予周瑜,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至交,更没有鲁肃的成名成将。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

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做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昧。

帮助别人也需要技巧。对别人的帮助,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帮助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随便帮帮,一种可能是一帮到底,做足人情。第一种帮助不能说它不是帮助,因为它也能给人带来某种好处,但随便帮帮的帮助不是真正的帮助,因为这种随便的帮助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不管用。第二种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它能帮人彻底解决实际困难。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求援,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这一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

帮助别人时应注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助别人时要高高兴兴,不可心不甘、情不愿的。

鲁肃是借粮,还有一位借钱的名人。他就是胡雪岩,他慷慨借钱巧铺路。

胡雪岩开设“阜康”钱庄后不久,库存十分空洞,但还是打肿脸充胖子,用钱毫不吝惜,钱庄的银子就像洒水一样哗哗出去。(www.xing528.com)

有一次,浙江官场的麟桂调动,由原来的浙江藩司调为江苏省江宁藩司。其在任时,亏空银子两万五千两,眼看交接在即,亏空要是不补,马脚立刻拆穿,以后他也就不用在官场混了。

于是,麟桂找上胡雪岩,托人传话,希望胡雪岩能挪借“阜康”钱庄银两,帮他渡过难关,将来到江苏江宁上任之后,再奉还胡雪岩这笔钱款。

按通常情况看,根据“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坏”的原则办事,一般钱庄的普通老板大约会阳奉阴违一番,四两拨千斤,几句空话应付过去,而不去帮他这个忙。或者,就算肯出钱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

然而,胡雪岩二话不说,以超低利率,悉数把钱贷给麟桂。胡雪岩这样做,令刘庆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则说:“调度,调度,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调度。所谓调,就是调得动;所谓度,就是预算。生意要做得活络,有进有出,什么时候有银子进来,什么时候银子该用出去,要有计算。银子调来调去,只要不崩盘就可以。”

胡雪岩这一宝,倒是押对了。尽管麟桂就要调走,但他临走前,送了“阜康”钱庄三样礼物:

1.找到名目,请朝廷户部明令褒扬“阜康”,这等于是浙江省政府请中央财政部发个正字标记给“阜康”,这样,不但在浙江提高了“阜康”名声,将来京里户部和浙江省之间的公款往来,也委托“阜康”钱庄办理汇兑。

2.浙江省额外增收,支援江苏省参剿太平军的“协饷”,也委由“阜康”办理汇兑。

3.将来江苏省与浙江省公款往来,也归“阜康”经手。

凭此一举,“阜康”钱庄真正站稳了脚跟,也就是靠着这样的投其所好的方式,胡雪岩一直商运亨通,成了古今皆知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之所以成功,并成为“红顶商人”,就在于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不计回报、只奉献友谊、希望对方早日成功的朋友,如果对方说有朝一日定当大力回报之类的话,胡雪岩就会以一句“你这样说太见外了吧!”顶回。

在胡雪岩那个时代,对官府中人投其所好将来求利,其实是一个通例。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索必给,有“求”必应的地步。胡雪岩所谓拿银子铺路,自然是他为了打通官场路子,寻求官场褒扬而有意为之。

官员麟桂平白无故得了胡雪岩的慷慨馈赠,一方面见情,以后有钱就存入阜康;另一方面这档事口耳相传,外面知道后,都晓得阜康钱庄有抚台、藩台撑腰。招牌靠得住,口碑打响后,钱庄生意自然滚滚而来。胡雪岩的这一招借了巡抚布政使司的势力,长了钱庄的人气。他对什么人能做什么事,看得很清楚。同时,“香饵诱鱼,引鱼上钩”,亦是现在商业营销中常用的手段。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他的这种方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属违法,绝对是应该鄙弃的。这是胡雪岩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也是其成功的重要砝码之一。

胡雪岩常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这句话虽然貌似平淡无奇,却透着对于商场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这仅仅注意到商场中的商业竞争,而往往忽略另一面,即商场上有竞争的同时更有合作。无论你实力有多强大,也不管你的本事有多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独占整个市场。

在现代社会里,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的毁灭,因此你的“单赢”策略将引起对方的一种愤恨,对你形成一种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里。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与人为善,帮助别人都是很好的感情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