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和鲁肃的交往探析

诸葛亮和鲁肃的交往探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肃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充满着对诸葛亮命运的担忧,也是对战局的顾虑。三个板块教学结束后,还有一个用以“收口”性质的问题——难道,诸葛亮真的不担心鲁肃背叛他?鲁肃对周瑜“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只字不提借船的事,足以说明鲁肃的人品靠得住。而诸葛亮的“识人”之功,也正体现在对鲁肃的充分信任之上,大胆委托,并邀约前往。鲁肃,又是不二人选。

诸葛亮和鲁肃的交往探析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提出的大问题是:你能批注鲁肃的话吗?教学的设计为“话外补评”。这里的“评”就是“评述”“评论”“评价”,因为就写在课本中,写在关键的语句旁,这就是“批注”了。

鲁肃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充满着对诸葛亮命运的担忧,也是对战局的顾虑。同时,由于鲁肃是不知道结果的,所以全程都被蒙在鼓里。在他与诸葛亮的对话中,除了带着关切的责备之外,其中三句都是发出疑问:

鲁肃问:“你叫我来做什么?”

鲁肃问:“哪里去取?”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我们可以结合这三问,让学生批注、评述鲁肃其人。鲁肃问得那么直接,那么纯真,那么急切,学生能够从问句中批注出鲁肃为人的品质:憨厚、顾全大局。其实,这样的批注结果也是基于“结果已知”这一前提所做的。但这一结果仅仅提供了参考,学生批注的话语应该生动、鲜活,很有一些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大家批注原作的感觉。(www.xing528.com)

教学设计有艺术价值,就能激发出学生的无限可能。这样反思我们所敬畏的格式化教学,扯得太紧,收得太小,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几乎要压榨干净。如今,在答案已知的情况下,我们设计的教学板块,提出的大问题,或者是给出的学习任务,都能满足学生思维的驰骋,课堂成了思维碰撞的磁力场。

三个板块教学结束后,还有一个用以“收口”性质的问题——难道,诸葛亮真的不担心鲁肃背叛他?要知道这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啊。

读文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鲁肃和周瑜之间也是有交流的。在“结果已知”的前提下,学生完全能够通过文中所写的内容,做出推断——鲁肃是可靠的。鲁肃对周瑜“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只字不提借船的事,足以说明鲁肃的人品靠得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让学生明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东吴和西蜀联盟,是最佳的“抗曹之举”。鲁肃和周瑜不同,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所以,能选择说“能说的话”。而诸葛亮的“识人”之功,也正体现在对鲁肃的充分信任之上,大胆委托,并邀约前往。其实,草船借箭的惊人之举,也需要一个见证人啊。鲁肃,又是不二人选。因此,诸葛亮才有此安排。

针对这一收口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让学习中的资料更加丰富,让学习中的艺术体验感得到充盈。

在“结果已知”的前提下,我们精心设计了三个大问题,完成了三个大板块的教学,充分释放思维的空间,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课堂教学得到扩容。这样一种“从结果倒推问题”逆流而上式的教学设计变革,值得大家在未来的备课与设计中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