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学和师生交往的艺术优化方案

同学和师生交往的艺术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学交往是社会交往的起点,它为走上社会后与人进行交往打下基础。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受师生交往的指导和调节,而学校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往,不仅在交往的频率、内容和深度上与师生交往不能相比,而且都以师生交往为存在前提的。因此说,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以师生交往为基本前提。

同学和师生交往的艺术优化方案

同学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学交往是社会交往的起点,它为走上社会后与人进行交往打下基础。

同学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学生时期,学生都生活在有组织的群体中,这个群体学生不能选择,但在群体内部,同学之间的关系具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也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特征对同学间关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待人热情、心地善良、真诚开朗的人,最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调查表明,最受欢迎的学生往往具有如下一些品质,热爱班级活动,成绩优良,富有幽默感但不尖酸刻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

二、非正式群体的普遍性。班级是学生的集体,但班级并不是他们惟一的组织。事实表明,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群体的成员在心理上的相似特征,他们在一起感到谈得来,情感上易产生共鸣,在一起就有情感上的满足感。一般来说,这种心理上的相似程度越高,非正式群体关系维系的时间越长。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首先能满足部分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之产生群体归属感。一般讲,越是在正式群体中交往淡漠的学生,越容易在非正式群体中寻找和获得这种满足。其次,非正式群体还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集体交往的程度有所下降。一般来讲,最富集体精神的年龄是在青年时期。

同学间交往的艺术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理想,不少人诉说自己“常被人误解”、“没有知心朋友”。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这里向大家介绍4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有意识有选择地和自己气质不同的同学交往。在人与人相处时,性格、脾气完全相反的人,常常能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和睦相处。这一点对同学交往同样适用。苏联心理学家,研究两人完成一件事情,是性格相同的人合作好,还是性格相反的人合作好,结果发现,性格相反的人合作效果要好得多。

可见,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选择学习伙伴、结交朋友时,应该对自己及对方的性情、脾气有所了解,最好能有意识地选择和自己气质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以做到刚柔相济,共同进步。

二、不要自我封闭。有些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保护性,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扉向别人敞开。即使是与同学交谈,也只是泛泛几句,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内心活动。还有些同学在空闲时间里不愿意与同学交谈或共同娱乐,他们认为,空闲时间还是用来读书为上。这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行为,既妨碍了信息传递,又阻碍了与同学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当然,珍惜时间并无过错,但它与拿出一些时间和同学交往并不矛盾。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是自己单独花时间难以学到的,在与他人交往中,就很可能听到极富启发和帮助的信息。

导致学生自我封闭的原因,除了自以为是,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外,还有的是因为缺乏对同学的信任,过于吝啬自己的时间。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现代社会是开发的社会,试想,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都不能敞开心扉、充满信任地与同学交往,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那么别人对你的理解从何谈起?相互间怎能做到思想、感情上的接近和融洽?又怎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足呢?

三、要多为他人着想。有些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考虑欠周,说话办事只顾自己一时高兴,而不为他人着想,结果导致同学关系趋向紧张。所以,在与同学交往中,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有意无意地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举例来说,当别人正在专心致志学习时,这时,你无论做什么,就要尽量轻手轻脚,不能还像平时那样,随随便便、毫无顾忌。如果你能从小事中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别人就会觉得你心眼好,就会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欢迎。反之,大家就会认为你自私自利,就会疏远你,远离你。

要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还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慎开玩笑。同学们在一起,彼此适当开些玩笑,可以活跃气氛,使关系融洽自然。但是,如果开玩笑,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不能与人为善,而以嘲笑、挖苦对方的方式博得一笑,都是不道德的、有损他人的行为。这种不正确的玩笑方式不仅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或激化矛盾。

四、学会如何处理误解和争执。在与同学相处时,被别人误解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时千万不能暴跳如雷,大动干戈,这样只能加深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确的方法是,对来自同学的误解,要有宽宏的度量,并进行冷静的分析,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对方的理解是因为不了解情况,你就不必叫屈喊冤,而是应寻找机会做出解释。如果对方的误解是因为错误的认识,你应心平气和地同他交换意见,说明自己的情况,诚恳地帮助同学转变思想认识。如果你这样做了,但误解还是难以消除,自己确实又无可指责,那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不放弃寻找消除误解的机会。

在学生中争执也时常发生,而且大多数是一些非原则的小事引起的。对此,应有宽阔的胸怀,争执发生以后,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意气用事对对方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该让则让,该讲理则讲理,尽量要“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一发生争执就毫不相让,非要争出高低深浅不可,无论争论结局如何,最后失去“民心”的很可能是你自己,因为大家会认为你气量太小。

师生间交往的艺术(www.xing528.com)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师生交往是学校人际交往中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受师生交往的指导和调节,而学校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往,不仅在交往的频率、内容和深度上与师生交往不能相比,而且都以师生交往为存在前提的。因此说,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以师生交往为基本前提。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效果。

有的心理学家把师生关系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低级水平、过渡水平和高级水平。低级水平是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中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常有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敢向老师提问,遇到老师时手足无措,甚至看见老师便绕道走开,在对老师的关系上表现得很拘谨和胆怯。从低级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有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时间长短,主要取决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态度以及对他们本人的态度,也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态度。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处于高级水平时,表现为:在学习上表现出高度的求知积极性;向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倍增长;与教师交往的频率加强,能够与教师自如交往;师生交往不仅表现在正式交往上,而且也表现在非正式交往上;学生甚至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等等。

显然,当教师和学生关系处于高水平时,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

一、尊师——与老师和睦相处的前提。

中华民族向来都有尊师的美德。“尊师爱生”是最准确、最生动的概括。教师像“蜡烛”一样,点燃了自己,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照亮了学生成材之路。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高的成果。”尊师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应该尊敬师长,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尊敬老师,要在行为上尊敬老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心求师。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都需要老师的指教,学生向老师学习须诚心诚意。所谓“诚心”,首先是要信任老师,其次是要虚心,决心把老师的知识学到手。对于学生来说,诚心求师,既表明了学生求学的决心,又表明了自己对老师价值、作用、劳动的承认,这样才能使老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老师的信任,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实际上,老师观察着每一个学生,谁能够诚心从师学习、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谁就能够得到老师较多的帮助。反之,就很难取得老师的好感。比如,某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可到了期末考试的时间,却整天缠着老师,问这问那,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会很反感,因为老师会想:“你不是真心向我请教,你不是想学知识,而是想向我‘套’题,混过考试。”

(二)聆听师教。聆听师教,是学生向老师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特别重要。因为高年级学生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自立意识也普通增强,因而对老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就不那么尊重了,这是学生与老师交往中的大忌。作为一个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在老师面前,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聆听老师的教导。

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如果满腹经纶,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当遇到一位老师课讲得非常枯燥乏味时,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这样情况下,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尊重老师的劳动。但可以在课后,向班主任、向学校反映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者寻找其他解决途径。

应该知道,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之处,因为老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他也有某种欠缺和不如学生的地方。但老师毕竟是老师,我们应该仔细聆听教师的教诲,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三)关心老师的疾苦。关心老师的疾苦,分担老师的忧愁,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老师经常置身体、家事于不顾,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作为学生,要主动、细心地观察、了解老师的苦衷,尽可能为老师排忧解难。学生关心老师,不一定能为老师解决什么大问题,但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片赤诚之心,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老师生病了,学生要主动陪老师上医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事情虽小,但却能促使师生关系融洽。

二、理解——缓冲与老师矛盾的方法。

老师与学生之间从根本上来讲,不存在冲突,但也难免有些矛盾。比如,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严厉、刻板,甚至有些吹毛求疵,这是一般同学所不喜欢的。再如,由于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经历不同,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师生在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上,容易产生矛盾。也有的老师偏爱优等生,冷漠一般学生和后进生,使学生之间也易产生矛盾。

矛盾出现了,如何处理矛盾呢?显然,疏远老师是不对的,“顶牛”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矛盾出现,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打破这些隔阂。

首先要理解老师。理解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在人际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必须都把对方当作传达思想认识,充分表现自我的积极主体,而要在双方的交往过程中形成融洽的交往关系,主要取决于双方要超越一般信息交流的阶段,从中谋求双方发生信息共振的内容。要实现这一目的,交往双方不仅要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且要适时地接受和参与这一意图,缓和对立,拉近距离,这就是理解的作用。

其次要谅解老师。遇到严厉刻板的老师,学生应该谅解老师,应该知道老师这样做,无非是想要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为了学生好,只不过工作方法不大对头。

最后,还要设法感动老师,并积极向老师提建议。假如学生能用一颗赤诚之心去爱老师,听从老师教导,自发内心尊重老师,并积极地向老师提出建议,师生关系一定会得到改善,一定会更协调、更融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