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箫笛史:发展与分类

中国箫笛史:发展与分类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笛来说,无论是曲笛还是梆笛,正是基于这种纵横交错的社会现象而得以不断发展的。首先,梆笛之为人瞩目不是偶然的。因此,梆笛、曲笛作为两种不同的风格分类比较合理。另外,尹维鹤改革的双音笛标新立异,可称一绝。因此,用传统曲笛、梆笛的分类法来概述竹笛的形制,显然已是不合时宜了。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讨论笛史时适当使用一下曲笛、梆笛这一传统的称呼,并将其作为区别各种流派的一个历史分水岭。

中国箫笛史:发展与分类

随着清王朝被载入史册,历代皇室尊为雅乐及其所属雅乐之篴也被载入史册,几乎失传了。相形之下,伴随僧道佛门、婚丧礼俗、豪门花巷的需要,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近代民间流传的各种器乐形式,譬如较为典型的江南丝竹、陕西鼓乐、福建十番等,无不以笛作为主奏乐器,同时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乐手。这些民间乐手口传心授的传承关系,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流派,而且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器乐走上独奏舞台奠定了基础。对于笛来说,无论是曲笛还是梆笛,正是基于这种纵横交错的社会现象而得以不断发展的。

首先,梆笛之为人瞩目不是偶然的。当庞大而单调乏味的宫廷雅乐走向衰亡,而近代繁荣兴旺的工商业发展之际,广大市民阶层对声色犬马的传统需求见之于音乐方面,便自然而然地转向,自发于民间,相对来说比较生动、活泼的演奏形式,人民尤其是其中比较富裕的那部分人,拜谒于佛门,虔诚以供养,使佛道音乐赖以生存;穿行于陌巷,闻乐以消遣,使各种形式的器乐演奏得以发展;操办于婚丧,吹打以喜庆,使吹打乐相继不绝于世。人民培植了音乐,同时,层出不穷的高明的乐手将他们的技艺磨练得愈见精绝。在这种情势下,梆笛之首先跃上独奏舞台则是极其自然的了。

梆笛、曲笛的区别是一种传统的分类法,即梆笛源于梆子戏,曲笛源于昆曲。其实梆笛在北方许多地方戏乃至二人台中均被广泛地使用;曲笛也并不局限于昆曲,从本质上说,江南许多乐种,譬如江南丝竹之用笛也是一种曲笛。因此,梆笛、曲笛作为两种不同的风格分类比较合理。笛身较短,擅长运用吐、滑、历、垛、花舌等技巧,音色高亢、嘹亮,适宜于表现热烈、欢快、豪爽、风趣情绪的笛子,统称梆笛;笛身较长,擅长运用叠、打、赠、颤等技巧,音色圆润、秀丽,适宜于表现抒情、连贯、细腻、飘逸情绪的笛子,统称曲笛。

现在来看,把竹笛简单地分为曲笛、梆笛,只是一味沿用前人的说法,已经脱离现今实际,是一种简单的观点。近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形制有了多样的变化,虽然许多新品种是在原有曲笛、梆笛的基础上脱胎而来的,但是许多新试验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大大超出曲笛、梆笛的狭窄范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如杨立中先生的十孔笛是在多孔化的试验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庄本立先生及王其书先生、应有勤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多孔加键笛改革派,对于加键笛的改革则又深化了一步。另外,俞逊发先生挖掘的口笛是笛类家族中最小最具有色彩性的精品;赵松庭先生创制的弯管低音笛,则为古今独吹笛身长度之冠,过去演奏加长笛有时必须扭头转颈才能适应,弯管低音笛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蒋国基、常敦明研制的长度达3.3米的巨型竹笛曾经轰动乐坛,这支由一人吹奏、二人按孔,三人共同演奏的竹笛,长度创下了世界之最,被称为巨笛。1998年,文化部邀请林克仁、蒋国基、常敦明前往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元宵节晚会,他们的演奏受到江泽民的关注与赞赏。另外,尹维鹤改革的双音笛标新立异,可称一绝。这些改进后的笛子虽然尚未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其深远意义是不应低估的。事实表明,近代以来竹笛形制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长盈十尺,短若一寸,采用了以现代科技手段控制多孔的方法。因此,用传统曲笛、梆笛的分类法来概述竹笛的形制,显然已是不合时宜了。(www.xing528.com)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讨论笛史时适当使用一下曲笛、梆笛这一传统的称呼,并将其作为区别各种流派的一个历史分水岭。

20世纪以来,笛界堪称世纪性的人物有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俞逊发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