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箫笛史及有关机构成立情况

中国箫笛史及有关机构成立情况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3月21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学会会长朴东升,副会长张殿英、王大启;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维良,副会长曲祥、李镇、何维青、王次恒、向思义、魏显忠以及学会成员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19日。由于组织结构机动性强,服务便利、快捷,已经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中乐次生组织。

中国箫笛史及有关机构成立情况

2003年3月21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学会会长朴东升,副会长张殿英、王大启;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维良,副会长曲祥、李镇、何维青、王次恒、向思义、魏显忠以及学会成员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与会成员表示:精诚团结,发展好竹笛事业。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竹笛学会”。

“中国竹笛学会”组织机构名单:

顾  问:曲广义 李崇望 胡结续 陆金山 孔建华 朱润福 刘兴汉

王大元 王传东 王其书 章国华 蔡敬民 张宝庆 屠式璠

陈正生 黄尚元 林克仁 孙贵生 黄金城 罗德栽 杨立忠

陈葆坤 曾 平 俞逊发

会  长:张维良

副 会 长:曲 祥 李 镇 何维青 王次恒 向思义 蒋国基 魏显忠

高 明 林文增

秘 书 长:何维青(兼)

副秘书长:王 朔 陈 悦 张 健 侯长青 刘华南 姜锦宏

2003年10月25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竹笛学会”、“赵松庭艺术档案研究室”、“台湾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笛艺春秋——赵松庭先生笛子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对赵松庭先生从事笛艺六十春秋的光辉业绩给予高度评价。赵松庭提倡“刚柔相济,南北交融”的浙派风格,首创在笛子上使用循环呼吸技法,研制排笛、弯管笛,计算了横笛频率的理论,创作了《早晨》、《三五七》、《鹧鸪飞》、《婺江风光》、《幽逢春》等代表性笛曲,撰写《笛艺春秋》等专著,为中国的笛艺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赵松庭的人品、艺德受到人们的景仰,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在这之前,2003年5月28日,江南笛王“赵松庭诞辰8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赵松庭的故乡——浙江东阳市举行,中国竹笛学会部分会员与与会者一起缅怀先辈的业绩,一致表示为继承、发展笛艺文化贡献力量。

2004年10月23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家学会”主办,“中国竹笛学会”、“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家档案研究室”承办的“《喜相逢》——冯子存百年诞辰纪念”在北京举行。会议宣读论文多篇,并举办演奏会。冯子存先生创编的笛曲短小精炼,幽默风趣,作为民间艺术家实属难能可贵。冯子存是20世纪以来第一个荣登独奏舞台的开拓者。1950年夏,在河北张家口庆丰戏院,身为察北地区文艺宣传队队员的冯子存手持一支短笛走上台去,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烂席片》等四首笛曲,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冯子存创造了笛子走上音乐独奏舞台的历史。

“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19日。这是一所从事竹笛文化研究、组织演奏、比赛、考级、学术交流活动,集演奏、教学、科研活动于一体的民间学术团体。研究所设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邀请160余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制作家在所内任职。

研究所由俞逊发、许国屏、方立平创建,俞逊发任所长,许国屏任副所长,方立平任研究所主任兼法人代表。(www.xing528.com)

研究所成立后先后在上海浦东花木中心小学与江苏无锡新开河小学建立实验基地,从小抓起,从事竹笛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教育工作。

2005年7月,由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与“笛友之家”网站联合举办的“听雨杯”竹笛比赛在杭州成功举办,俞逊发、蒋国基、詹永明、李镇、杜如松、荣政等出席并参加专场演奏。

2005年8月,所长俞逊发率学生及笛子爱好者20余名出席“香港笛箫节”,俞逊发演奏的《汇流》给听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2005年12月13日,由“上海民族乐团”主办、“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协办的“玉笛飞声”音乐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场音乐会汇聚了海内外众多的竹笛演奏家与教育、理论家,既是俞逊发人品、艺德的体现,又是笛界的一次盛会。

俞逊发于2006年初不幸逝世后,由俞逊发创立的“听雨杯”竹笛比赛仍在继续。2006年8月,“听雨杯”在无锡再次举行,为笛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996年10月,与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办“张维良箫笛讲座”,邀请国内著名箫笛演奏家张维良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就箫笛的发展及演奏技巧发表意见。

1997年7月,联同香港20多个业余乐团组成“香港联合中乐团”,于7月1日参与由市政局主办“群英谱新篇”——九七回归音乐会,以群笛与乐团合作演奏《喜报》一曲,盛况空前。

1997年9月,邀请来自北京的著名打击乐演奏家王建华,联同卫庭新、谭宝硕、林斯昆、张向华、朱文昌及周展彤等多位香港笛子及打击乐好手,演出两场由临时市政局主办之“笛韵鼓声”音乐会,向观众介绍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笛子及敲击乐作品。

2001年11月,邀请来自杭州的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担任“赵松庭先生生平忆事讲座”之主讲嘉宾,向香港笛友介绍一代宗师赵松庭的笛艺成就。

2003年3月,应康乐文化事务处之邀,于香港文化中心举行了为期两周的“笛子世界——古今中外笛子博览”,让大众对中国以至世界各地的笛子加深认识,此类型之展览会为香港首次举办。

2003年3月,应康乐文化事务处之邀,举办了“笛艺春秋——赵松庭笛艺回顾音乐会”,演出阵容包括杭州的杜如松,日本的冢本平八郎,台湾的林谷珍,香港的孙永志、林斯昆、徐英辉、朱文昌和卫承发等,为香港地区首个纪念笛艺宗师赵松庭的音乐会。

香港除了官方办的大型中乐团“香港中乐团”以外,民间成立的中乐组织林林总总,大约有二十几家。“香港中乐团”成员通常有一百余人,比较规范,交响化程度较高,经常到世界各地巡演,影响较大。该团代表香港的中乐水平,成员不一定个个是响当当的独奏家,但是基本素养很高。香港民间中乐组织大多冠以中乐团、国乐团或民乐团的称号,成员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活动方式比较灵活。他们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于组织结构机动性强,服务便利、快捷,已经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中乐次生组织。

香港民间中乐组织,经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以下多家:①太古城中乐团;②宏光国乐团;③乐乐国乐团;④香港女青乐团;⑤香港青年音乐协会;⑥国声民族管弦乐团;⑦爱乐民乐团;⑧华声民族乐团;⑨新声国乐团;⑩香港岭南音乐团;⑪香港青年中乐团;⑫香港城市中乐团;⑬香港竹笛学会;⑭香港吹、弹、拉、打;⑮理工中乐团;⑯阮、柳琴弹拨乐团;⑰消防中乐团;⑱集乐轩国乐团;⑲香港青少年国乐团;⑳港岛中乐团;㉑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

笔者曾多次应邀访港,与多家中乐组织切磋、交流,十分欢怡。这些中乐组织常会接受企业界或者商家的邀请,举行各种形式的吉庆演出,一方面扩大影响,锻炼队伍;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佣金,保持组织的生存活力。所以,总的来说,这些中乐组织适应社会的需要,由社会供养。如果有机会,他们也会接受邀请到内地或境外演出。

组织成员以业余中乐爱好者为主,也有专业或半专业的人士,以及在校的中乐大学生。他们求知欲强,生气勃勃,撑起香港民族音乐文化的半壁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