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箫笛史:揭秘远古时期骨笛的创造

中国箫笛史:揭秘远古时期骨笛的创造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文物目击者之一的赵松庭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七千年前河姆渡骨笛的清晰图像。目前这骨笛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院镇院宝物。图4山顶洞人制作的鸟骨骨哨图4显示旧石器晚期山顶洞人的骨管,其中打孔有二有三,管长大约在三厘米左右,与目前流行的口笛长度大致相同。

中国箫笛史:揭秘远古时期骨笛的创造

人类经历了由猿到人、历史悠久的混沌状态,到了新石器晚期,火已经被广泛使用,人类还学会了使用多种工具。当时,位于现在的浙江河姆渡一带,沼泽遍地,野鸟群集,以游猎为生的河姆渡人居住在这一带。他们常常甩开比兔子跑得还要快的飞毛腿,出其不意地追逐鹤群,有时用石矛追杀野生羊群。每当夕阳西下,他们燃起一堆堆篝火,架起猎获的飞禽走兽,围绕火堆歌唱跳跃。当烤肉散发出香味的时候,人们拍手欢呼,分而食之。于是,在人类的栖息地便聚集起一堆堆的兽骨。每逢阴雨天或者寒冬袭来的时候,大大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于是,老人、妇女、儿童便蛰居室内,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兽骨,制作出一件件骨针、骨管等用品和装饰品。起初他们用鹤的胫骨制作的小骨管,只是串起来如同项链一般地佩戴着,可是有一天,一位聪明的史前人忽然发现骨管管口可以吹出声音来(顺便提一句,史前人由于长期咀嚼动物肉而形成的强劲的颧肌、笑肌、口轮匝肌功能,以及凸起的上唇,很容易在管口吹出声音)。因此他们大受启发。当他们吹起骨哨,竟引来一群群的飞禽,于是,胫骨上被钻出一个个的楔形孔,有时在骨管内插进骨针,吹奏时骨针来回移动,发出吱溜、吱溜的鸟鸣声,很像现在小孩吹的竹哨。这便诞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种乐器——骨笛哨。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对河姆渡骨笛作了如下的描述:“河姆渡多种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捞在经济领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利用禽类肢骨制成的许多骨哨,一侧刻孔,有的还在骨腔中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狩猎时吹出声响,用来诱捕禽兽。”赵松庭在专著《笛艺春秋》一书中写道:“近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方,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就有四五十根骨制的笛子。我和吕骥同志一起观察了这批文物,并照了相,录了音。它们的形制大多数为手指一般粗细和长短,横开两个或三个音孔,和今天流行的口笛基本一样(图1)。另外,还有一根非常宝贵的骨笛,中指一般粗细,十厘米左右长,有一个横吹的吹孔,六个音孔,这和今天六孔竹笛十分相似。有这些珍贵文物作根据,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笛子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而且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作为文物目击者之一的赵松庭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七千年前河姆渡骨笛的清晰图像。

图1 七千年前的骨哨
(浙江河姆渡出土)

无独有偶,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在世界文明史上十分罕见的骨管,上面开有小孔,专家们认定是骨笛。1987年2月11日《人民日报》以《骨笛销迹八千年,出土犹奏新旋律》为题,报道了这次考古发现:“记者在河南省文化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喜观一支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聆听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测音员用它吹奏的民间乐曲《小白菜》的录音。这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这支用猛禽骨制成的骨笛,长约20多厘米,上有7个同规格音孔,在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骨笛呈浅土黄色,光泽明亮,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经有关音乐家测试,具备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出旋律。”(图2)

图2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长22.2厘米)

贾湖骨笛共出土“18支,其中五孔笛、六孔笛、八孔笛各一支,七孔笛15支”(童忠良:《骨笛之谜与古乐探正》,《时代艺术》1989年第3期)。1987年11月3日,由黄翔鹏先生、童忠良先生率领的监测组赶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他们在骨笛中选定最完整、无裂纹的一支,即器物编号为M282:20的七孔骨笛,用闪光频谱测音仪进行实地测试,对这支骨笛各孔的发音及其有可能形式的音阶,得出如下的结论:

从上表可知,这支骨笛如按角声在笛体中的古制,可发出清商音阶六声;如按下徵调法排列,则具备七声(详见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第1期)。据测音数据分析,参照荀勖笛律,认定前者似较为适宜。

这支骨笛长22.2厘米,其长度与夏尺9寸略同。

贾湖骨笛的出现揭开了中国音乐史新的一页。目前这骨笛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院镇院宝物

除此以外,在黄河流域的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发现的一枚骨哨,“保存完好,通体磨光,呈圆管形,中间有一音孔”。(《考古》1980年第4期。谢端琚执笔)同属卡窑文化的甘肃渭河支流一带,也曾发现“兽肢骨制成的笛形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骨哨,“表面磨光,近一端作了一个瓜子形小孔,便于发音。长6.2厘米。这骨器,初看似装饰品中的骨管,但经检验,确能发音,很可能是一种乐器。”(《考古》1963年第6期)(图3)(www.xing528.com)

图3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
(江苏吴江出土)

史前骨制笛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所发现,这可能和史前人猎取肉食有关。《Music Instruments of the World》一书中就记载着丹麦和秘鲁的骨笛。《Musikinstrumente im Wandel der Zeiten》(德文版,1956)一书中登载着数种单音骨笛的照片,看上去显得粗糙而原始。

关于骨笛在历史上的应用价值,历来在学者圈中说法不一。曾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装饰品,例如裴文中先生在《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一文中就是这么说的(图4)。近年来黄翔鹏先生对此抱有类似的观点。此外,陈正生认为,把这些管认定为笛类乐器,其中尚有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图4 山顶洞人制作的鸟骨骨哨

图4显示旧石器晚期山顶洞人的骨管,其中打孔有二有三,管长大约在三厘米左右,与目前流行的口笛长度大致相同。如果只是为了串起来用作装饰,就没有必要钻那么多孔。我们可以认为,从山顶洞人创造的初期骨笛到经过改进的比较高级的河姆渡文化、贾湖文化骨笛,这里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诚然,这个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甚至经过大约上万年的进化。由于使用工具的局限,最初的骨笛十分粗糙,这表现在边棱的参差不齐和孔形圆度的不规则。这样的骨笛当然吹不出悦耳的声音,一般推测只能发出某种信号,就像现在非洲人那样,吹奏某种乐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远处的同胞传递信息而已。可是到了后来,骨笛多孔化,同时制作有了提高,出现了类似后来竹笛的音孔排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骨笛是笛类家族的鼻祖这一观点。

“在大西洋北部的加那利群岛中,有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岛——戈梅拉岛。当地居民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哨语。他们用哨语联络、交谈。使用哨语可以很容易同两英里外的人交谈,而行走这段路程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一位擅长哨语的人可以同五英里以外的人交谈。而据说哨语交谈最远的记录达9英里。戈梅拉岛哨语发声方法很多。通常,哨语者把一两个手指或一个屈起来的指节嵌进嘴里,设法稳住舌前部,双唇张开不动。用这种方法发出的哨语声音响亮纯正,传送能力强。”(《戈梅拉岛的哨语》,《文化译丛》1987年第2期,孙启耀译)哨语与中国古代“啸”的发声方法极为相似,都是以指含于口内发出凄厉的哨声。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是对啸声的赞美。当今鄂伦春族的犴笛、鹿笛,傣族的鸡笛,阿拉斯加土人的石笛、角笛,与哨语一样,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只不过用途不同,而且是以笛代替手指的作用罢了。

对乐器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等时说,以德国格罗斯为代表;一种是层位说,以达尔文斯宾塞为代表。前者认为,音乐、诗歌舞蹈三者的起源密不可分,它们同时兴起并得到发展;后者认为,三者的出现有时间的先后以及空间的层位。格罗斯认为,史前人使用乐器,是伴随着舞蹈的律动而出现的,所以狩猎民族中鼓的使用是“乐器中之最原始又最古的形式”(E.Grosse:《The Beginnings of Art》)。英国路波森(1854~1925),将原始乐器分为三形式,即鼓、笛、弦。他将器乐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鼓最早,笛次之,弦最后,以乐器构造的简繁作为依据。他说:“各野蛮人间,有时可以单独地使用鼓,而笛、弦则永不见单独的使用;如果他们有笛必带有鼓,有弦又必用鼓与笛”。(J.F.Rowbotham:《A History of Music》)他们在未开化部落进行多次考察,用丰富的例证支持他们的等时说。奥地利华拉士克(R.Wallashck 1860~1917),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公开宣扬笛为原始民族最早拥有的乐器,其次是钟、鼓、喇叭、铃、弦乐器等。骨笛的出土印证了华拉士克见解的正确性。我以为对于乐器起源的三阶段,以笛、鼓、弦划分先后比较妥当。

骨笛的产生,为远古时期人类文化的发展揭示了新的一页。其后,星移斗转,人类在进化的历程中逐渐摆脱了生物人的原始属性,逐步向智能人的时代发展,人类文明的出现,为这一时代的发展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历史记录。于是,作为游猎社会特征之一的骨笛,逐步被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竹笛所取代,从乐器制作的角度,人类逐渐意识到骨管不易制作,骨腔不规则,这两大弊病在竹子上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这样,竹对于人类文明而言,不仅对于文字的传播(例如竹简),而且对于音乐的发展(例如竹笛),同样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虽然,历史的遗迹尚存,人们注意到,其作用类似骨笛的乐器在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依然存在着,我国新疆维吾尔人使用的鹰骨笛便是一例。但是,竹笛显然已经替代了昔日骨笛的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