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洲人类开发实践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排列

非洲人类开发实践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排列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表这种见解的文化人类学,通过明确地区固有的规律,帮助诊断开发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法。市川光雄的《环境问题和地区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和物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该调查方法通过建立叫作“Mangolarondo”的私塾式学校,给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场所。鹰木惠子在《伊斯兰女性和突尼斯》中,通过与阿拉伯各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比较,论述了突尼斯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政策、女性的经济差距等问题。

非洲人类开发实践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排列

(1)青木澄夫著《横渡非洲的日本人》(时事通信社,1993年)

这是一本通过精心收集沉睡在日本的图书馆和旧书店里的第一手资料,追寻明治时期移民到非洲的日本人足迹的著作。从免费周游世界写下第一本日本人非洲游记的中村直吉,曾经到过南非和东非的“唐行小姐”,扎根在开普敦和德班等地的日本商人等的轨迹,描绘出日非关系的开端和近代日本的实态。

(2)青木澄夫著《日本人的非洲“发现”》(山川出版社,2000年)

本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插图等,详述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为止的日非关系史和交流史。通过非洲研究者、政府开发援助机构和非政府援助机构的相关人员、商务人士等年轻的一代(现代日本人),了解日本人非洲观的变迁,并追问自身对非洲的态度,促进日本和非洲的交流与关系的新建构。

(3)青柳Machiko编《开发的文化人类学》(古今书院,2000年)

根据小马彻的《吉卜赛吉斯女性自助组合运动和女性婚姻》的介绍,肯尼亚吉卜赛吉斯社会的“女性婚姻”对当事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选项之一,同时具有符合“女性进步”的积极一面。代表这种见解的文化人类学,通过明确地区固有的规律,帮助诊断开发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法。

(4)赤阪贤、日野舜也、宫本正兴编《非洲研究》(世界思想社,1993年)

姆布蒂人和俾格米人在扎伊尔伊图里森林和现代社会的支配性市场经济之间设置了某种缓冲器,并以此防止市场经济的破坏性影响直接波及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地区生态环境。市川光雄的《环境问题和地区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和物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富永智津子的《非洲女性研究现状》根据传统社会与女性、开发与女性、城市化与女性、宗教与女性等主题描绘出非洲女性研究的示意图。日野舜也的《斯瓦希里社会调查法》介绍了在坦桑尼亚埃亚西湖畔的Mangola采用的和崎洋一调查方法。该调查方法通过建立叫作“Mangolarondo”的私塾式学校,给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场所。这是走进斯瓦希里社会的一种尝试。

(5)朝日新闻社编《探险与冒险》(朝日新闻社,1972年)

本书介绍了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日本人组成的探险队和学术调查队。日野舜也在《共同生活在非洲小镇》中讲道:“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与非洲人的生活是真正与笃守礼仪和信义、礼貌待客的人们一起度过的慰藉心灵的生活。我们立刻被其魅力所俘虏。我们应关注日本青年海外协作队的年轻人在非洲所做的工作。在2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都学会了当地语言,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度非常之高。从和非洲人共同生活这一主题来看,他们的生活记录中也会包含具有真实性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6)阿曼口述(彭斯、博迪整理,高野裕美子译)《裸体的阿曼——索马里少女的故事》(早川书房,1995年)

这是一部关于出生在索马里的17岁少女阿曼(化名)的传记。她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突破种种难关,按照自己的意志坚强地生存下去。她对9岁接受割礼时的感觉和情绪记忆犹新。对于个人而非社会、对于女性而非男性、对于小孩而非大人,以及对于当事人而非局外人来说,所谓“女性割礼”的现实到底为何物?阿曼对这些进行了描述。她主张:“这是我们的文化,是宗教。不同国家的人或许不能理解对方的文化。如果索马里的女性想改变这些,就应通过我们的双手从内部进行改变。……你们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强加于我们。”

(7)荒木美奈子著《女人们的大地——“开发援助”田野记录》(筑地书馆,1992年)

作者在英国研究生院取得开发学学位后,作为青年海外协作队村落开发普及员被派遣到赞比亚。在这期间,作者对女性村庄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描写,并对村落开发实践活动进行了考察。“援助‘现场’并不华丽。只是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的延续。喜悦、愤怒、嫉妒、野心、恐惧交织在一起,这一点与日本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赞比亚的时候是宽松且慢节奏的生活,但随着习惯这里的生活,(我)发现自己在逐渐堕落。从而想通过一点点记录日常生活,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

(8)池谷和信著《现代牧民——干燥地区的生活》(古今书院,2006年)

本书基于东非、西非、南亚实地调查的地区间比较的视角,描绘出现代牧民的多样的生活状态。在终章“牧民与开发”中,对牧民的多样性和地区规模差异下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具体阐述。

(9)池谷和信编《地球环境问题的人类学——对自然资源的人道主义冲击》(世界思想社,2003年)

市川光雄指出,围绕热带雨林的破坏进行的讨论使我们对过去把人类活动只当作阻碍因素来考虑的自然保护现状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揭示了解地区的森林与人类的总体关系的途径在于文化生态学历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这三个生态学观点的统一。门村浩强调,针对“荒漠化”所采取的国际性措施中,为了实现社区层面上的土地生产性的改善与修复、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等,需要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团队的支援。山极寿一指出,中非的现金经济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对野生动物猎捕,加之自然保护法遵守情况恶化和内战爆发,出现了非法狩猎大猩猩的现象;他还探索不辜负当地人的希望和期待的有效的保护政策。杉村和彦通过利用自然能源在坦桑尼亚的农村建设小型风力发电站的经验,试图在现代社会中寻求以有效利用地区资源的循环型社会为目标的“低能源”发展之路。

(10)池谷和信、佐藤廉也、武内进一编《朝仓世界地理讲座11非洲Ⅰ》(朝仓书店,2007年)

岛田周平在《非洲农村的日常环境问题》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对荒漠化和破坏森林等环境问题的影响。鹰木惠子在《伊斯兰女性和突尼斯》中,通过与阿拉伯各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比较,论述了突尼斯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政策、女性的经济差距等问题。绳田浩志在《关注苏丹的饥饿与内战》中,以刊登在中学英语教科书上,并对整个日本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张照片——《秃鹰与女孩》(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为题材,揭示了当时苏丹“摆在饥饿与儿童面前的现状”。

(11)石弘之著《孩子们的非洲——在“被遗忘的大陆”架起希望之桥》(岩波书店,2005年)

作者作为新闻工作者、联合国职员(联合国环境计划上级顾问)、外交官(赞比亚大使),从事非洲的环境和开发问题研究,并以艾滋病童工、少年兵、FGM等问题为切入点,刻画出“最弱势群体”——儿童的现实状况。此处,还提醒人们在考虑“应该为非洲做些什么”之前,应先考虑“不应该做什么”。

(12)石井洋子著《开发边远地区的民族志——生活在东非灌溉计划中的人们》(御茶水书房,2007年)

本文在对位于肯尼亚中央地区的姆韦阿灌溉事业区进行长期实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由上而下的经济开发过程。作者将经济自由化的本地实施和基库尤社会特有的社会网络化等联系在一起,论述了开展民间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13)伊势﨑贤治著《何谓NGO——来自现场的声音》(藤原书店,1997年)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作为国际计划(国际NGO)的职员(当地事务所所长),作者9年间在塞拉利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积累了丰富的实地经验。作者批判性地论述了在现场看到的开发援助实态和援助机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4)伊谷纯一郎著《大旱灾——图尔卡纳日记》(新潮社,1982年)

“我与非洲干燥地区宿命般的痼疾不期而遇,从而立志将这些汇成一册。我们是唯一在那种危机局面中和真正游离生死之间的人们一起,在凝视干旱的大地、仰望无情的天空中度过每一天的人类学家。关于旱灾救助,肯尼亚和乌干达的政府自不待言,联合国、欧洲共同体、宗教团体、各国维和部队也参与其中,并且,世界各国发起救助筹款,运送粮食和药物。我回国后也马上诉说了当地的实情,为筹集救助金尽了微薄之力。但我仍然感受到作为一个目睹了那次旱灾的人类学家应有的义务。旱灾退去,救援活动也结束了。但在非洲干燥地区,与痼疾之间的对决并未结束。研究非洲的自然和人类的生活时,无法回避这一问题。”

(15)井上忠司、祖田修、福井胜义编《文化的地平线——来自人类学的挑战》(世界思想社,1994年)

吉田宪司在拜访赞比亚调查村的老友时发现,他们不仅完全掌握了有关艾滋病及其预防方法的知识,还有着与患者“共存”的态度,从而人们看到了战胜艾滋病的希望。过去认为,“他们的逻辑”这一传统观念阻碍了非洲农业的“发展”。重田真义为了摆脱这一观念,在将科学家的合理与不合理、农民的合理与不合理进行相对化处理的同时,探索“能和他们共享价值”之路。

(16)今西锦司、梅棹忠夫编《非洲社会研究》(西村书店,1968年)

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坦桑尼亚埃亚西湖畔的Mangola为中心,由京都大学非洲学术调查队“人类班”实施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今西锦司在绪论中指出:“在殖民地时期,欧美学者可以在任何自己喜欢的非洲地区自由地进行学术探索,而现在的非洲正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任何地方都一样,新独立国家的国家主义不希望把所谓国内落后的一面展现给外国人看。人类学家如果按以往消极的态度只研究落后的一面,没准什么时候会吃闭门羹。今后人类学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也和这种情况有关。总之,我们应充分理解该国政府或普通国民的积极态度,并与其动向保持同一步调,以积极态度开展研究。我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迎来这一时刻。因为,我希望把我们的非洲研究成果提交给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会感到羞愧,同时期待它能够成为为了非洲和非洲人进行的非洲研究。”

(17)大塚和夫编《活在当下的人类学——反全球化和伊斯兰世界》(中央公论新社,2002年)

本书从“同时代性”出发探究在21世纪人类学存在的理由。作者以女性参加埃及茶馆和餐厅的工作为题材,研究因伊斯兰社会的“女性解放”、女性的“人权侵犯”而受到人们广泛控诉的“女性生殖器切除”陋习,将焦点放在为了废除该陋习由本地NGO开展的活动上。主要包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内部批判、从“文明化”和“价值开发”的视角进行探讨的“文明的冲突”等。

(18)大塚和夫编《现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在地中海和撒哈拉的夹缝》(世界思想社,2002年)

大塚和夫对埃及和摩洛哥的女性戴面纱所反映出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女性外出所反映出的男女空间的分离和性别空间的变化进行了论述。鹰木惠子把突尼斯农村地区的女性利用民俗知识和技术从事的手艺活看作获取现金收入的“副业”,并对伊斯兰女性的经济独立、女性进入社会等课题进行了论述。堀内正树介绍了摩洛哥农村社会的传统教育体系——“宗教学校”的重建过程,并指出:“他们是和日本人一样被近代基础建设所包围,并从中获取各种信息的现代人。因此,我们有了能够在此参与策划、共享问题、交换意见的可能性。”

(19)绪方贞子著《纷争与难民——绪方贞子的回忆》(集英社,2006年)

这是在1991年2月至2000年12月末担任过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作者所撰写的回忆录(日语版)。本书第3章“非洲大湖地区的危机”详细论述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难民流失、周边国家治安局势恶化,以及在战争和平、和解过渡过程中采取的战略。绪方贞子的《我的工作》(草思社,2002年)中收录了其在任高级专员期间发表的随笔、访谈,以及2001年9月发生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后在哈佛大学进行的演讲等内容。

(20)小川了著《作为可能性的国家志——现代非洲国家的人与宗教》(世界思想社,1998年)

本书基于对塞内加尔的国家与非正式部门诸特征的分析,在相互关联中对国家(公权力)面临的困难和各民族交错杂居的社会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非洲独立后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其只是在控诉过去奴隶贸易造成的损失和殖民剥削,而且过分依赖输血式援助,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作者还在绪论中提到了A.卡布的《假如非洲拒绝发展?》,该书指出了非洲人自行谋求发展的意识的重要性。

(21)小田英郎编《非洲的21世纪第3卷非洲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劲草书房,1991年)

千代浦昌道在《国际援助的现状》中,就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非国际援助的现状和课题进行了总结。青木一能在《日本与非洲》中,就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非援助计划进行了概观。

(22)小田英郎编《非洲——通过现代史了解新闻》(自由国民社,1996年)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全方位了解非洲的现代课题及其背景的著作。主要分成非洲概况,现代非洲的历史背景,独立与国家建设,结构调整时期,民主化的20世纪90年代,内战、民族纷争、地区纷争,种族问题,政治与宗教,地区合作与地区机构,开发与援助,国际关系中的非洲,现代非洲的课题等几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望月克哉的《开发与援助》中,指出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结构,在落合雄彦的《现代非洲的课题》中,就粮食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人权问题、艾滋病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了简单总结。

(23)片寄俊秀著《阿俊先生的歌》(朝日新闻社,1963年)

1961年,当时还是工科系研究生的作者毛遂自荐成为京都大学非洲类人猿学术调查队“设营班”队员,被当地的村民称作“阿俊先生(俊旦那)”,并和他们一起为坦噶尼喀湖畔的调查基地的建设出力流汗。本书记载了该项工作的详细经过,是个富有现场感的记录。“非洲正在发生变化。当非洲人拒绝外力引起的变化,而开始通过自己的能力成长时,在他们中间民族和谐将呈强有力的复苏态势。这才是向全世界高调展示非洲和非洲人存在感的格调。”

(24)胜俣诚著《现代非洲入门》(岩波书店,1991年)

本书以北非和西非的原法国领地及南非的案例为中心,就非洲各国从独立之后到现在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化,部族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北部”各国强加于人的开发与援助的含义等进行了全方位论述,并就“非洲应如何以自己的风格开拓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问。

(25)胜俣诚著《非洲真的贫穷吗?——在西非思考的问题》(朝日选书,1993年)

本书是作者基于1982年末至1998年在西非的所见所闻,面向普通读者叙述现代非洲各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随笔。书中提出了从南北问题或非洲与日本的关系研究削减贫困和开发援助课题的视角。

(26)胜俣诚编《全球化与人类安全保障——行动的市民社会》(日本经济评论社,2001年)

本书根据人类安全保障和市民社会的新作用这一观点编辑而成。重光哲明的《从法国紧急医疗NGO来看人道主义干预》论述了在卢旺达配套实施“无国境医师团”紧急医疗援助和法军军事干预的案例。林达雄的《艾滋病与人类安全保障》批判了医疗商品化和重视专利。胜俣诚的《非洲的人类安全保障》也以艾滋病问题为例,从人类安全保障的观点论述了非洲课题。

(27)上温汤隆著《献给撒哈拉的青春——上温汤隆手记》(时事通信社,1975年)

上温汤隆著《死于撒哈拉——上温汤隆的一生》(时事通信社,1975年)

本系列旅行日记讲述的是1974年22岁的年轻人在单峰骆驼的陪伴下只身挑战横越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撒哈拉啊!只要我活着,就会像那不死鸟一样,向你发起无数次挑战。向你坦白。被恐惧笼罩的黑夜里,被你环抱着的深夜里,‘死’这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曾浮现过多少次。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在没有路、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假如与我为伴的骆驼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想想都觉得很可怕。但这就是你的魅力!因此,我被你俘虏了。敌忾心熊熊燃烧的心灵上,即使突然出现恐怖乌云,我也会穿过乌云,一步步走向地平线的彼方。我嘟囔着‘所谓冒险就是对可能性的信仰’,将把你征服。一定会征服你!这就是我对你的倾尽所有的爱和友情。”

(28)龟井伸孝著《非洲聋人和手语的历史——拜访A.J.福斯特的“王国”》(明石书店,2006年)

这是一本描写被称为“非洲聋人教育之父”的美国黑人聋人安德里厄·福斯特和他的弟子们建设的“由聋人实施的面向聋人的世界最高级别教育事业”全貌的民族志。摆脱并跨越“你是低开发非洲的残疾人吗?一定很辛苦吧”和“非洲是不是还有尚未发现的手语”等来自周围的两个极端的期待和反应,为了阐明历史法则,向文化人类学、聋人教育、开发政策提出通过聋人自主发明的手语进行的教育及追求幸福的意义。

(29)河合雅雄著《猴子的眼睛人的眼睛》(平凡社,1980年)

这是由以研究非洲的大猩猩和狮尾狒狒而闻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撰写的随笔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初版1977年)中指出,活跃在国外的商人缺乏基础知识,是“因为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与不同种族交往的方式,以及对其进行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科就是人类学,但(日本)国立大学居然没有文化人类学的讲座——从这一悲惨现实来看,不能一概抱怨商人没有基础知识”,并明确了人类学对日本社会的重要作用。还写道:“应给予发展中国家什么样的援助,就这一问题我想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对教育和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无偿援助。”此外,还高度评价了为埃塞俄比亚奥莫国家公园建设派遣生态学专家团的海外协作事业团(现国际协力机构)的工作态度,并指出“希望成为文化援助的一个典型”。同时指出,为提高发展中国家孩子们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派遣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行为还能为培养日本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做出贡献。

(30)川田顺造编《非洲入门》(新书馆,1999年)

“我们在没有电和自来水的村庄,在与当地村民交往过程中吸入了大量的‘非洲之毒’。从这一立场来看,一元化且僵硬化的开发思想,以及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种种难题中,把非洲之毒当作解药,从根本上解决陷入停滞状态的开发现状,才是目前需要做的事情。日本人被打上‘保持传统的同时,开发成功’的神话烙印。因此,趁非洲之毒被非洲人否定而消失之前,应由我们作为外部催化剂,为了非洲人,更是为了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从非洲之毒中吸收有效成分。”本书是由编者的这一问题意识问世,并由27人共同执笔撰写的非洲入门书籍。

(31)川田顺造、上村忠男编《文化的未来在开发与地球化中思考》(未来社,1997年)

佐藤章在《非洲——政府的权限与个人的生存》中,论述了非洲各国政府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这一政府的权限,并试图以此克服现行开发模式中的困难。胜俣诚在《世界中的非洲》中,揭示了非洲各国未能使开发目标覆盖到整个社会这一事实。

(32)川田顺造等编《岩波讲座开发与文化》(岩波书店,1997—1998年)

小马彻在《现在为何是“开发与文化”》(1997年)中,论述了肯尼亚农牧民社会的开发概念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特征。大塚和夫在《反开发思想》(1997年)中,从价值的普遍性与个性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地区居民对苏丹的政治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不同于对经济发展的评价。胜俣诚在《开发与民族问题》(1998年)中,以塞内加尔为例,论述了非洲的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和国家主义之间的关系。青木克己在《地球的环境与开发》(1998年)中,就非洲各国的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进行了批判性探讨。铃村博在《人类的未来与开发》(1998年)中,介绍了在尼日尔的音乐活动支援过程中作为海外青年协作队员及联合国支援者的亲身经验。

(33)川端正久著《非洲人民的觉醒——坦噶尼喀民族主义的形成》(法律文化社,2002年)

本书以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民族主义的形成为例,论述了非洲人民的民族主义。通过此书可以了解由非洲人民组织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怎样开展的。

(34)川端正久、落合雅彦编《非洲国家再考》(晃洋书房,2006年)

本书围绕被称为非洲文艺复兴的政治民主化、新领导人就职、经济增长、投资与贸易的增长、市民社会的形成、纷争的防止与解决、地区合作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民主化最新动向。

(35)川那部浩哉监修,堀道雄编《坦噶尼喀湖的鱼儿们——探解多样性之谜》(平凡社,1993年)

本书总结了非洲大地沟地区的坦噶尼喀湖研究团队15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从1985年开始由JICA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共同研究的调查项目也加入其中,每年有数名日本研究人员奔赴当地进行调查。川那部浩哉就自然及野生生物的保护是什么给出了如下答复:“野生生物是在悠长的地球环境历史长河中,在与其他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反过来说,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总体。它们基本是朝着扩大各个级别的多样性的方向,通过自律慢慢变化而成的。因此,所谓保护无非是这些总体的以及作为总体的保护。”

(36)神户俊平著《热血!!动物医生》(白杨社,1991年)

上小学的时候读完摆放在爸爸书柜上的探险日记和冒险故事书后,作者就开始幻想和非洲的俾格米族和芒萨族一起生活。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长大了想做什么。”结果作者写了:“第一想当兽医,第二想在非洲生活。”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动物孤儿院工作期间,作者成为那里的第一位日本兽医。这是一本面向儿童撰写的图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作者记录了在当地芒萨动物诊所从事兽医工作时的状况。

(37)神户俊平著《话说热带草原——兽医俊平的非洲日记》(时事通信社,1999年)

在“非洲与神户俊平同好会”的支援下,(援助者们)开展了肯尼亚动物孤儿院活动、芒萨牛的采采蝇防治、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等各项活动。本书中记录了作者从第一次非洲之旅到之后28年来的活动内容。“想学习生活在正在消失的热带草原的居民的智慧。想在大自然中侧耳倾听动物和植物无声的悲鸣。”

(38)岸上伸启责任编辑“专题原住民与开发”《民博通信》117:1—17(国立民族学博物馆,2007年)

阅读指南中刊登了岸上伸启的《原住民的开发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研究》、细川弘明的《开发与土著居民漫谈》、丸山淳子的《既不仅是“开发”,也不仅是“传统”》、井上敏昭的《阿拉斯加的石油开发与原住民》、吉田睦的《西西伯利亚涅涅茨的驯鹿饲养》、贝泽耕一的《居住在沙流川流域的阿伊努民族与河坝建设》。作为非洲的案例,丸山淳子考察了非洲博茨瓦纳中部卡拉哈里禁猎区的圣徒迁徙问题。此外,《民博通信》第112号(2006年)中刊登了由铃木纪责任编辑的《田野开发援助》,文中论述了人类学家能为开发援助活动做出的贡献,但未包含非洲的案例。

(39)北川胜彦编《非洲——超越国民国家的矛盾,朝着共生》(大月书店,1999年)

津山直子结合自身经历对日本NGO在南非实施的开发援助事业现状与课题进行了汇报,藤本义彦围绕援助前提条件之民主化对非洲各国进行了概观,望月克哉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非洲各国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进行了阐述,北川胜彦对非洲各国与主要援助国及国际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

(40)栗田祯子著《近代苏丹的体制改革与民族形成》(大月书店,2001年)

本书是从体制改革与民族形成的视角,对19世纪上半期之后的苏丹共和国近现代史进行论述的历史书。通过探究苏丹的“民族”现状问题,对位于近代社会体系底层的苏丹的社会变容、变革主体的形成,以及体制的成立、维持、变质过程进行了总体概述。据此可以获得了解“南北”内战和“达尔富尔”问题等现代苏丹课题时所不可或缺的视角。

(41)栗本英世著《活在民族纷争中的人们——现代非洲国家与少数派》(世界思想社,1996年)

本书是非洲现代政治和军事纷争的实验性民族志。从苏丹的巴里、埃塞俄比亚的阿努亚克的视角,对民族纷争进行了描述。本书还指出:“巴里和阿努亚克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为了保持自己的自豪感而努力奋斗。书中表达了笔者对此产生的共鸣与对故友的安扶之情。”

(42)国际开发中心“专题/非洲农村开发”面向开发援助问题实践者的理论信息期刊IDCJFORUM22号(财团法人国际开发中心,2002年)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作者,围绕非洲农村开发的基本观点、非洲农村开发方式、参与型农村开发现状、农村开发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撰写了10篇论文。其中,田中清文在《从人类学学习,看待非洲社会的视角》中,提出了从人类学中学习了解农村的视角,并将此有效利用到农村调查中的框架。为了摆脱外部调查者引发的知识掠夺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实施了以当地人为主体进行调查的参与型农村调查方式。但在实际农村调查过程中,存在过于效率主义、时间短、目的性太强等风险。而且,还伴随着外界人代替当地人设置框架,或者当地人受外界人的影响而导致他们迎合外界人进行回答的风险。为了克服这些现实问题,应重视只能通过人类学家长期的参与观察才能发现的因素。应学习非洲人民的历史与文化,建构和非洲人民同一视角看待问题并产生共鸣的关系。此外,还要进行生活经历调查,从而做到虽然效率低,但能够认真倾听人们的谈话。

(43)国际协力事业团编《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与日本教育援助的可行性——报告书》(国际协力综合研修所,1997年)

1996年(DAC新闻发布战略),日本从以高等教育、职业训练为中心的教育支援转移到对基础教育(初等、中等教育)领域的支援,进而表明了在教育援助领域重视非洲等的立场。本书是在这种动向的背景下编写的关于1996年6月至1997年9月举办的研究会的成果报告书,是用于日本对非教育援助的“基础研究资料”。除了JICA专家之外,人类学家也参加了该研究会。书中除了总论之外,还收录了《国别教育概要》《日本教育支援概要》《文献与数据库一览》。

(44)国际协力事业团编《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农业开发协力现状基础研究》(国际协力综合研修所,1997年)

独立后的非洲各国虽然把重点放在工业化上,却忽视了出口经济作物之外的农业部门。本书对此进行了反省。本书是关于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举办的研究会的成果报告书,是“今后研究对非农业开发协作现状时的基础资料”。

(45)湖中真哉著《畜牧二重经济人类学——肯尼亚桑布鲁民族志研究》(世界思想社,2006年)

本书基于对肯尼亚中北部桑布鲁社会进行的长期人类学调查,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中的家畜市场、家畜商、家庭经济的案例,揭示了以独有方式将市场经济和生计经济组成一个整体——“畜牧二重经济”的现状。作为桑布鲁社会“有关开发政策的建议”,在结论部分论述了切合“畜牧二重经济”实态这一内发性发展的开发计划。

(46)小堀岩著《撒哈拉沙漠——为干燥的国度寻求水源》(中央公论社,1962年)

作者1961年勘察撒哈拉沙漠的绿洲后,记录了水利体系暗渠、椰枣农业及当地人生活。作者在本书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与政府高官、学者、村民等各种人的相遇和谈话中形成的不同交往方式。在阿尔及利亚中部初次遇到从事农业指导的朝觐青年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从那以后作者与他们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交流,为传统水资源管理暗渠的记录与保护、撒哈拉沙漠绿洲社会的发展竭尽全力。

(47)小堀岩著《干燥地区的水利体系——暗渠的形成与发展》(大明堂,1996年)

这是一本根据40多年来在撒哈拉沙漠的绿洲、西亚、中国、阿拉伯半岛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揭示干燥地区的暗渠(因地区不同被称为Karez,Khottara,Foggara等)水利体系的起源、分布、灌溉技术的特色及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等的著作。“哪怕是本书中记载的普通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成果也要还原给当地,并以此报答当地人。我时常考虑,研究者应以此为目标,至今仍在撒哈拉沙漠的绿洲等地艰苦奋斗着。在此意义上,我想今后趁身体还能动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并进行总结。”

(48)坂本达著《实现梦想》(三起商行株式会社,2001年)

坂本达著《挖水井》(三起商行株式会社,2006年)

入社不到4年,却享有入社4年以上的带薪休假,跑遍55000千米,终于实现了小学时“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梦想。在几内亚得了疟疾和赤痢时,受到当地村民无私的照顾才得以保住性命,从而明白“人类不是独居的,而是群居的”的道理。作者将本书的版税作为资金来源,为几内亚农村的救命恩人实施了“报恩项目”——兴建水井。水井竣工时,恩人说:“托了阿达的福,我们村里终于有了水井,非常感谢你。其实最让我们开心的是,阿达没有忘记我们,每年都会记得来看我们。”此外,作者还开展了向全国儿童分享经验的演讲活动——“日本纵贯梦想之桥梁计划”。

(49)泽村信英编《非洲的开发与教育——以人类安全保障为目标的国际教育协力》(明石书店,2003年)

编者在教育开发领域,围绕人类开发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之一——人类安全保障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该论文集。据编者说,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对整个开发过程有着较好的预期,并积极推进教育普及工作。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低迷导致了教育开发处于停滞状态。本书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重视教育的趋势下,在马拉维、南非、加纳、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教育支援的具体案例。此外,对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家的教育开发相关课题进行了概述。

(50)泽村信英著《非洲的教育开发与国际协力》(明石书店,2007年)

作者曾经是青年海外协作队员(马拉维数理科教师)和国际协力事业团(现国际协力机构)职员,现担任大学教员一职。为了对国际教育协作的研究与实践做贡献,作者对非洲的教育开发及国际协作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主要由非洲教育开发与日本教育协作比较研究,非洲四国(加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赞比亚)教育诸问题案例研究,肯尼亚学校教育开发研究等几个部分组成。

(51)岛田周平著《有效发挥非洲可能性的农民——环境、国家、乡村的生态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

参考非洲农村开发的新视角和方法论——政治生态论的同时,对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的多个农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其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结果,对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发挥可能性的农民”进行了分析。

(52)嶋田义仁著《优雅的非洲——一夫多妻制及伊斯兰王国超越部族的生活》(明石书店,1998年)

本书描述了生活在喀麦隆北部一王国的人们的生活。通过与当地年轻人交往过程中的小插曲,指出“被从事非洲开发与援助的人当作障碍性问题”的“奴隶制、一夫多妻制、传统王权制、伊斯兰、牧民等,从近代价值观来看,背负着负面印象的各种现象”,“存在另外一面和其他理解方式,或许还存在被近代世界所遗忘的、揭示人类社会新的可能性的内容”。

(53)末原达郎著《对于人类来说农业为何物?》(世界思想社,2004年)

作者对刚果某一社会的农业状况开展了持续性实地调查,并分别与法国、日本社会的农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比较。同时,围绕对于人类来说食品为何物,农业为何物,何谓在全世界范围内思考农业、农学研究的田野工作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论述。(www.xing528.com)

(54)末原达郎编《非洲经济》(世界思想社,1998年)

本书是有关结构调整的图书,包括近几年的情况在内,按国别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施的结构调整政策带给非洲各国的影响。这是一本概论式的书籍。

(55)杉村和彦著《非洲农民的经济》(世界思想社,2004年)

本书基于扎伊尔河中游火田农村的村落社会组织原理、与商品经济的关联、农民经济的双重结构、村落内部农民之间差异化结构、消费结构特征等的案例研究,探讨从属论视角的界限与非洲小农世界的可行性问题。

(56)杉山幸丸著《非洲能重新站起来吗?——探访西非的自然、人类、生活》(春书房,1996年)

灵长类动物学家对西非的野生黑猩猩进行了20多年的实地调查,从而产生非洲“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想法。作者基于对政治、社会、行政、人类生活的亲身观察,指出应培养脱离中饱私囊的官僚组织,能为建设新国家“超越部族、超越宗教、只为人民竭尽全力”的领袖。还提出,为此需尽快完善教育,并广泛实施。

(57)世界经济调查会编《非洲研究》(世界经济调查会,1961年)

本书终章为“经济开发与援助”,此部分介绍了开发计划个别案例的概况、两国之间的援助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实施的援助动向。

(58)高梨和纮编《非洲与亚洲——展望开发与削减贫困》(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6年)

本书通过对非洲的IMF、世界银行政策(坂本浩一)、乌干达城市的粮食供应问题(吉田昌夫)、艾滋病带给农村社会的影响(岛田周平)、塞内加尔开发政策与花生行业动向(胜俣诚)、非洲各国的小额信贷(高梨和纮)等案例的研究,对削减贫困的课题进行了论述。

(59)高根务编《非洲的政治经济变革与农村社会》(亚洲经济研究所,2001年)

本书以卢旺达(武内进一)、南非(佐藤千鹤子)、肯尼亚(津田美羽)、科特迪瓦(佐藤章)、加纳(高根务)、赞比亚(杉山祐子)、埃塞俄比亚(儿玉由佳)、坦桑尼亚(上田元)为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非洲各国的各种政治经济变革(结构调整、市场化经济、多党制的引入、纷争与内战引起的政治混乱等)与农村社会的相互关系。

(60)高桥悟著《沙漠啊,快点绿色复苏吧——吉布提共和国10年热战》(东京农业大学出版会,2000年)

东京农大沙漠绿化协会编《吉布提的沙漠绿化100景》(东京农业大学出版会,2000年)

这两本书通过研发符合当地水土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从而确立不依赖海外援助的永久性农业生产方式。这是始于1991年的吉布提共和国沙漠绿化活动与研究的记录。

(61)高桥基树著《非洲的开发合作关系——以部门计划为中心》(国际协力事业团,2001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部门计划(部门援助模式)取代了以往援助方主导的项目支援。本书对这一动向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了概观。此外,从所有权等方面探讨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援助方和非援助方之间确立协调关系及信息共享、强化非援助方计划担当部门的能力等今后研究的课题。

(62)高村泰雄、重田真义编《非洲农业诸问题》(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8年)

坂本庆一指出,作为解决非洲农业危机的途径,传统的农业食品生产隐含内发性发展的可能性。他还提出了农业与农村协同组合的组织化、教育的普及、经济发达国家的合理合作(ODA)现状等促进该可能性的条件。重田真义指出,必须打破落后的非洲农业这一近代化论的魔咒,扭转破坏森林的元凶——火田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的危机。在此基础上,重田质问重新审视传统农业与传统农作物的意义,试图解释可供科学家和农民相互学习的传统农业科学。过去东非畜牧社会的开发援助因“环境收容力”的概念,导致干燥地区的生态学特征单纯化和一般化,从而造成了各种问题。太田至对此进行了批判性探讨。高村泰雄论述了粮食自给自足之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及其变革、种植体系研究与农作物品种改良问题、农村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并存等通过实地调查查明的非洲农业研究课题。

(63)田口幸子著《喀土穆来信——亲身体验的南北问题》(Simul出版会,1982年)

作者曾在国际协力事业团的青年海外协作队事务局工作,并于1979年,作为首位日本女性联合国开发计划职员到苏丹赴任。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年来其以首都喀土穆为中心,从事农业指导、沙漠绿化、难民支援等的事业时,“在现场实际体验过程中想到的事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当时联合国机构实施的活动、援助合作的实态及苏丹国家的状况。

(64)武内进一编《现代非洲的纷争——历史与主体》(亚洲经济研究所,2001年)

本书以现代非洲的纷争为主题,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发生在肯尼亚的民族间抗争》(松田素二)、《向多党制过渡后发生在肯尼亚的居民袭击事件》(津田美羽)、《20世纪60年代布隆迪的“种族渊源”与对立》(佐藤章)、《卢旺达历史中的图西族与胡图族》(武内进一)、《利比里亚的市民概念》(真岛一郎)、《苏丹内战中的多样化参与者》(栗本英世)等文章。此外,在卷末收录了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时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报告——非洲纷争的诸原因与永久性和平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推进》文献的解题(原口武彦)。

(65)田中二郎著《最后的狩猎采集民——历史潮流与布须曼》(动物社,1994年)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近代化的浪潮向生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狩猎采集民布须曼人涌来。本书将焦点放在那个时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变化,尤其是定居政策的影响上。在此基础上,作者在不适合进行技术优先的生活改善和经营近代集约式农业、畜牧的当地,作为“当地人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勤勤恳恳工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建议修建过去所利用的对野生植物进行半旱式栽培的“生态农场”。这是因为,“拥有对动向进行客观观察的冷静视角的同时,也有不得不亲自参与该社会的时候,笔者认为构成这些的正是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研究者的责任”。

(66)田中由美子、大泽真理、伊藤琉璃编著《开发与性别》(国际协力出版会,2002年)

本书是从性别视角介绍国际协作的“开发与女性”、“性别与开发”的框架,以及性别分析、性别评价方法等的概论式书籍。书中包含了由西田良子撰写的《加纳的生殖健康》、由荒木美奈子撰写的《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的性别与劳动》、由野田直人撰写的《坦桑尼亚的社会林业与性别》、由及位满枝撰写的《为了废除女性生殖器切除(FGM)》等以非洲为背景的个案研究文章。

(67)迈克尔·M.塞尼编(开发援助与人类学学习会译)《为谁而开发——援助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日本林业技术协会,1998年)

本书通过具体方法论和丰富的案例,介绍了社会科学知识在开发项目中可以有效利用的同时,还可以在世界银行社会学家、社会政策高级顾问塞尼的指导下,明示开发事业中“重视人类”的立场。本书收录了由人类学家戴森-赫德森撰写的对肯尼亚的畜牧生产体系和畜产开发项目进行论述的论文。该文中提到:“努力将社会人类学引入开发计划主导的现场确实很有意思。开发是为了人类且由人类实施的。但目前为止所谓的开发过分偏重于经济活动。从这一现状来看,在整个人类开发事业阶段引入人文科学的重要性毫不逊于在整个项目阶段引进经济学家的重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68)富川盛道著《DATOGA民族志——东非畜牧社会的地区人类学研究》(弘文堂,2005年)

作者主要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坦桑尼亚中北部埃亚西湖畔的Mangola为中心,对东非畜牧社会的地区人类学进行了研究。本书是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森林诊所”开展医疗活动,建构与地区居民的关系,同时还从事实地调查工作。“我真心希望能治好它们,所以才从事这项工作的。”《一条裙子》是一部描述脱掉象征传统文化的皮质裙子,走向外部世界的一个年轻女性前半生的随笔。该随笔描绘了“通过若生逢其时将会在DATOGA社会里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的一个女性,被卷入外部社会大变革中或走在该变革之前坚强地活下去的身影,是一首富川写给DATOGA的挽歌”。“通过该著作,希望立志于非洲研究的年轻人,以及包括异文化在内对各种人生充满巨大好奇心的人,能对人类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心,并给予关注和呵护。”(日野舜也)

(69)中村千秋著《在非洲和大象一起生活》(文艺春秋,2002年)

作者实现了“想在非洲等第三世界从事为人们服务的工作”“如果在非洲工作,就想把和全世界最大的与大象相关的工作当作我毕生追求的事业”等中学时期的梦想。简单易懂地介绍了以肯尼亚的东察沃国家公园为据点,在非政府组织从事野生大象的实地调查和保护活动的现场工作情况。

(70)西田利贞、上原重男、川中健二编著《马哈勒的黑猩猩》(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年)

本书是自巧设黑猩猩的饵食之后,在坦桑尼亚马哈勒持续了37年的黑猩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马哈勒山脉国家公园是在日本的援助下诞生的第一个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公园。这是在地区居民的协助下,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和严谨学术研究最终发展为具体保护措施的成功案例。因此,具有深远意义。据此可以追寻日本人开展的研究紧密结合自然保护活动、记录和报道而发展起来的足迹。

(71)野口英世纪念会编《野口英世——为了人类纪实摄影野口英世博士120周年诞辰纪念写真集》(野口英世纪念会,1996年)

作者为了研究黄热病,于1927年到加纳阿克拉的研究所赴任。次年,因患黄热病,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1岁。为了纪念为人类医学做出杰出贡献的野口英世而建成的加纳大学野口英世医学研究所和在日本政府的援助下由福岛县立医科大学合作建成的研究所,为日本和加纳的医疗交流做出了贡献。

(72)野田直人著《坦桑石——我在坦桑尼亚工作》(风土社,1999年)

作者大学毕业后加入青年海外协作队,此后的20多年作为国际协力事业团专家,在中美、亚洲、非洲等地区从事造林等与林业相关的国际合作。因此,对坦桑尼亚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当地人和工作环境了如指掌。“所谓发展中国家的开发事业,其实是与当地息息相关的地区居民和像我们这种外来的专家共同学习、共同实现自我发展的共同作业过程。该过程复杂而又充满了乐趣。”

(73)野田直人著《开发田野工作者》(筑地书馆,2000年)

“最近经常被问到‘学习人类学对开发有用吗?’等问题。大部分学习经济学的人似乎深信‘肯定有用’(偏见),这虽然是件棘手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基本上是有用的。不管在哪个领域,或者即使把多个领域组合在一起,仅靠这些无法解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学问是学问,现实是现实。有必要认清学问与实际开发的区别,如果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今后无论学什么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惑。‘学问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从中找出规律的过程。但开发必须从多样性的视角看待问题。’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74)林晃史编《非洲援助与地区自立》(亚洲经济研究所,1988年)

20世纪80年代,为了非洲各国的经济稳定,由世界银行和IMF主导的结构调整政策(以经济自由化等制度改革为附带条件的援助政策)被引入非洲各国。与此相应,本书针对结构调整带给各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书重点是捐赠方的援助作用和超越国境的地区合作。具体来说,第Ⅰ部中对捐赠方,即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贷款)(千代浦昌道)、美国(USAID)(林晃史)、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洛美协定)(大隅宏)、北欧各国(吉田昌夫)、日本(吉田昌夫)的援助特点进行了论述。第Ⅱ部中对非洲的地区协作机构,即“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1])”(望月克哉)、“西非经济共同体(CEAO[2])”(原口武彦)、“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联盟”(大林稔)、“东南非特惠贸易区”(Lazesvaran)、“南非发展协调会议”(林晃史)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75)林晃史编《冷战后的国际社会与非洲》(亚洲经济研究所,1996年)

本书通过冷战结束后援助国实施的援助政策,证实了20世纪90年代的转变。本书指出,冷战后发达国家“对非洲大陆的关注度下降”,有可能给非洲各国造成新的周边危机。同时,对IMF(高桥基树),世界银行(林晃史),主要援助国[英国(远藤贡)、法国(大林稔)、德国(永原阳子)、美国(小田英郎)、日本(青木一能)]等机构和国家从冷战末期到冷战结束后为止的对非政策上的变化进行了论述。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展望,本书具体指出,要以削减贫困、良政善治、WID等为重点,以美国恢复对非消极政策,同时日本通过主办“非洲开发会议”等来强化对非关系。

(76)原口武彦编《转换期非洲的政治经济》(亚洲经济研究所,1993年)

作为援助的前提条件,“转换期非洲”不仅要在经济政策上实施结构调整,同时还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围绕这一现状,本书收录了科特迪瓦(原口武彦)、加纳(高根务)、尼日利亚(室井义雄)、肯尼亚(津田美羽)、坦桑尼亚(吉田昌夫)、赞比亚(小仓充夫)、津巴布韦(林晃史)的案例研究。

(77)原口武彦编《结构调整与非洲农业》(亚洲经济研究所,1995年)

本书以坦桑尼亚(池野旬)、赞比亚(儿玉谷史朗)、马拉维(坂本浩一)、尼日利亚(望月克哉)、加纳(高根务)、科特迪瓦(原口武彦)为中心,论述了结构调整对农业的影响。非洲的结构调整(由佐藤章撰写的概论)是以世界银行为主导统一实施的机制。但实际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则不尽相同。这是由各国的农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国家干预农业的方式、民主化进程等不同所导致的。本书收录的论文在丰富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对各国农业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78)日野舜也著《来自非洲小镇》(筑摩书房,1984年)

作者在喀麦隆的农村和贝洛·伊塞尔一家共同生活了一年多。本书记录了这一年多的生活。“该记录中既没有结论部分,也没有高潮部分”,“我来自东洋一隅的小国。因此,我承认一定会有很多偏见,也会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但从芦苇的空茎中窥视天花板,也不是能预测其面积的吗?在书中我常常把个人偏见表露无遗,并把内心感受也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但唯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那就是,不管在外表和身高上有怎样的区别,人类内心的美与丑是万人皆同的。人们都真挚地生活且集思广益,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那些作品中不存在对错、好坏等的价值差异。既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我想尽量不形于色,而是在正文中平淡地描写这些内容,但我还没有这种度量”。

(79)福井正子著《Kilinto之歌》(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

“常言道,人类了解人类和社会的过程正是在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的过程。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是太过于主观武断了呢?我逐渐觉得他人与自己,或与外面的世界,以及与外面的社会并非是那么容易比较和类型化分析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据说博迪族居住的地区将被改造成国家公园。这是以保护野生动物和观光旅游为中心的计划。当然,我深信这是在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制订的计划,同时希望不要忽视人口不足千人的博迪族的重要性。这种在别人精心绘制的画卷上,用自己的水彩随意地为其涂抹颜色的鲁莽行为是不可饶恕的。”

(80)福岛浩一郎著《埃塞俄比亚之夜——洋槐林的对面》(东洋出版,1999年)

1994—1996年,作者作为青年海外协作队员被派遣到埃塞俄比亚,并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政府“都市开发住宅省与住宅调查服务科”从事上下水卫生设备的技术指导工作。作者在国际协力事业团本地事务所见到了派遣到此地的“首位受试”文化人类学专家宫腋幸生。援助活动中怎么会有文化人类学家参与呢?作者经过与他的交谈了解到什么样的人聚集在这个地区,该地区又有什么样的地方特色,以及对什么给予怎样的指导才会达到确有其效的援助效果。本书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及经济状况做了分析,并基于该分析结果制订开发计划。探访文化人类学家的调查地——南奥莫时留下的深刻记忆让作者久久铭记于心,于是在大学开始学习有关国际关系的知识。

(81)藤田弘二编《非洲各国的经济开发》(亚洲经济研究所,1966年)

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相继独立。在那个时期,国际援助的基本方针是以经济稳步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开发。这种动向也反映在当时的开发研究上。本书是以几内亚(上杉聪彦)、南非(林晃史)、尼日利亚(入江敏夫)、阿尔及利亚(宫治一雄)、刚果(入江敏夫)为案例的有关经济开发的文献调查成果。其中对几内亚的经济概况及各国对其实施的开发援助动向做了详细介绍。

(82)舩田克拉森纱香著《莫桑比克解放斗争史——追溯“统一”与“分裂”的起源》(御茶水书房,2007年)

作者是达成和平协议之后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Peace Keeping Operation,PKO)的选举支援负责人,并于1994年被派遣到位于莫桑比克边境尼亚萨省南部的农村地区。10个月任期结束后,作者坐上小型飞机离开尼亚萨。当从飞机上俯瞰大地的瞬间,“我们所主张的‘和平’‘民主主义’‘从枪弹到投票纸’等字眼与生活在纷争现场的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思想,以及愿望相差多么遥远。哪怕一次也好,我们曾试着停下脚步倾听别人说话过吗?当笔者怀揣着这些疑问闭上双眼时,仿佛看到了每一个居民眼神深处的沉默”。本书是作者10多年来“停下脚步”,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对莫桑比克解放史进行解读的研究成果。

(83)皮尔·普拉德邦著(犬饲一郎译)《倾听非洲——非洲民间开发》(めこん出版社,1995年)

本书是具有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实务工作经验的一个瑞士人,通过在这些国家农村地区的见闻所进行的采访报道。作者对农民的言论做了介绍,同时对各种民间自助团体的活动实态进行了描绘。

(84)柯拉·安妮·普雷斯利著(富永智津子译)《非洲女性史》(未来社,1999年)

这是一本从性别视角描述肯尼亚的独立运动和基库尤部落的历史书籍。本书指出,基库尤女性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事实上也是反对基库尤部落内部家父长制的斗争,并提出具体的女性地位变革模式。

(85)A.阿杜·博亨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七卷上、下》(同朋舍出版,198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非洲通史》(第一卷—第八卷)中,对20世纪的非洲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本卷对1880—1935年殖民地支配下的非洲进行了归纳总结。阅读本卷能够全面了解殖民地支配对非洲的影响及其意义。

(86)Fran Hosken著(鸟居千代香译)《女性割礼——受旧习束缚的女性的性与人权》(明石书店,1993年)

“女性割礼”是对女性“健康的迫害”,更是对女性“人权的侵犯”。本书是基于这一观点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其实态的著作,以避免造成“文化干预”等对立情况,将其作为“保健卫生”领域的问题启发大众。据此,以往奉行不干涉主义态度的联合国各机构将其定义为“影响女性和儿童健康的传统陋习”,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这是“对女性的暴力”。本书对人类学家只提及割礼问题,而“只字不提这种野蛮行为导致的一生的健康问题”的态度进行了强烈批判。

(87)旺加里·马塔伊著(福冈伸一译)《珍爱地球,绿化地球》(木乐舍,2005年)

旺加里·马塔伊在家乡肯尼亚发起了NGO“绿带运动”,鼓励农村妇女和农民在他们的地里种树,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书对旺加里·马塔伊发起的这项运动进行了记录,对科学、实践、政治干预具有启发性。该运动获得了高度评价,旺加里·马塔伊当选为肯尼亚的国会议员、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这名发起非洲种树运动的女性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洲女性。

(88)松泽哲郎著《黑猩猩的内心》(岩波书店,2000年)

小爱及其儿子小步是掌握部分人类的语言和数字,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黑猩猩。本书主要通过田野实验,观察这对黑猩猩的内心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国内外的黑猩猩研究者开展了禁止砍伐森林、保护黑猩猩栖息地的活动。作者在几内亚的Bossou村积极推进建设“绿色长廊”的造林事业,以此促进与其他群体的交配。作者还注意到这是兼顾当地人的统率力、造林树种多样性及生计的造林事业。

(89)松园万龟雄、绪方贞子著《国际协作中加入民族学的知识和经验》(对话)(《月刊民博》2007年11月号)

作为纪念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开馆30周年的活动之一,本刊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理事长绪方贞子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松园万龟雄进行了特别对话。本文记录了本次对话的全过程。绪方理事长上任后,JICA提出重视非洲的方针,对非支援经费在总事业经费中占据的比例从15%提高到了21%。此外,围绕非洲支援领域中的特别需求,日本国际协作中的人才培养课题,以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开发实务的协作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90)松田素二著《抵抗的都市——内罗毕移民的世界》(岩波书店,1999年)

本书指出,对非开发援助战略和殖民地支配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传道型”“人才培养型”“居民参与型”等援助战略的变迁相当于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地支配历史中可验证的支配理念的变迁与平行。作者在对内罗毕城市打工者日常生活中的抵抗活动进行描写的基础上,主张21世纪的人类学家应积极干预并参与社会生活。还指出:“这是通过日常的共享,与试图支配自己的强大力量抗衡的策略。”通过田野工作,“相互获得自由,并形成改变自我和社会的契机”。

(91)水野一晴编《非洲自然学》(古今书院,2005年)

山越言在《生活在几内亚精灵之林的黑猩猩》中指出,非洲的自然保护行政与地区居民之间存在严重对立。通过几内亚Bossou案例明确指出,以居民为主体的“神圣的森林”或“传统森林保护区”将成为承载多项课题的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的“另类”保护模式。宇野大介在《短秆与长秆,两种御谷并存的理由》中指出,单从食品保障这一方面来看,把纳米比亚北部产量低的传统品种作为家畜饲料对维持复合型生计形态发挥重要作用,还论述了农户通过御谷的传统品种和改良品种的并存,应对不规则降雨模式的战略意义。

(92)绿资源公团编《萨赫勒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技术集》(绿资源公团,2001年)

这是对计划制订、居民组织培养、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农地保护、农业技术、畜牧技术、造林技术等项目进行汇总的萨赫勒地区荒漠化防治技术手册。

(93)峯阳一著《现代非洲与开发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的怒涛中》(日本评论社,1999年)

作者在对W.瑟·路易斯、艾伯特·O.赫希曼及阿马蒂亚·森等开发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对现代非洲的出口型小农经济、城市化、劳动市场、累积债务、民主化、饥馑、市场化经济的展望等进行了论述。

(94)宫本正兴、松田素二编《现代非洲的社会变革——语言与文化的动态观察》(人文书院,2002年)

本书第Ⅲ部分是“开发与环境的现状”,其中赤阪贤对马里的扫盲教育、地方分权化、针对女性的自立支援、日本民间无偿援助协作现状进行了汇报,三岛祯子则对塞内加尔农业开发中的农民参与度和政府干预性质进行了批判性探讨。

(95)望月克也编《非洲的“人类安全保障”的射程——研究会中期成果报告》(亚洲经济研究所,2004年)

本书从纷争问题与和平建构的视角对人类安全保障进行了探讨,并在联合国人类安全保障委员会于2003年发表的报告书(Human Security Now)的基础上,主要从纷争问题着手对非洲的“人类安全保障”概念的可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具体对卢旺达的和平建构(筱田英朗)、在国内纷争中开展预防性外交(平井照水)、加拿大政府的人道主义干预(滝泽美佐子)、卢旺达的难民问题(武内进一)、尼日利亚地区社会中的居民对立(望月克哉)、埃塞俄比亚农村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石原美奈子)等进行了探讨。望月克哉编写的《人类安全保障的射程——非洲的课题》(亚洲经济研究所,2006年)对本书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

(96)诸石和生著《在埃塞俄比亚挖水井》(草思社,1991年)

1982—1986年,全世界呼吁对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饥饿救助。本书如实地记录了在这期间作者作为青年海外协作队员在埃塞俄比亚从事地下水开发(挖水井)工作的经历。“当生活陷入困境时,出走远方或许能解决问题。怀揣着淡淡的希望与梦想”到当地赴任的作者,目睹了革命政府、反政府游击队成员、医生、药店员、救援支援者、间谍、摄影家、新闻记者、商人、宗教家、外交官等“利用大旱”“袭击饥饿难民”的丑态,并将此经历描述为“在亚的斯亚贝巴寂静的街角处,小客栈微暗的房间里烛光摇动着,正如在那里的女人们不停地诉说着微不足道的人生经历和自己为何物一般”。

(97)山极寿一著《大猩猩杂学笔记——“森林巨人”不为人知的真面目》(钻石社,1998年)

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猩猩》一文中,大猩猩成了“保护的象征”,作者提出通过抑制热带雨林的破坏来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框架。还指出,推进与当地人的合作及生态旅游之道。此外,还有针对从事保护大猩猩工作的世界NGO及目前自己也在参与的NGO基金的相关介绍。

(98)吉田昌夫编《正当技术与经济开发——现代非洲的课题》(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分析经济危机现状的同时,基于对传统划一的对非援助的反省,从多角度开展了有关开发问题的研究。本书在指出当时备受瞩目的“正当技术”论的历史背景(吉田昌夫)的基础上,对热带草原农耕文化中牛耕(犁耕)的引进(半泽和夫)、衣料生产(坦桑尼亚)(古泽纮造)、制粉技术(肯尼亚)(儿玉谷史朗)、冶炼技术与陶器制造(坦桑尼亚)(吉田昌夫)、UNICEF的农村技术开发对策(坦桑尼亚)(森本荣二)、工业布局与均衡发展的条件(尼日利亚)(岛田周平)、技术教育与职业训练(肯尼亚)(犬饲一郎)等具体案例进行了论述。

(99)吉田昌夫编《80年代非洲各国的经济危机与开发政策》(亚洲经济研究所,1987年)

在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非洲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停滞状态,而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中。基于这种动向,本书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危机(与国际收支、财政、对外债务、国民不满情绪增加、饥饿、依赖援助、政治纷争等相关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其国家政策进行了论述。本书重视非洲各国的内生性问题的同时,也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中央与地区的关系纳入考察视野。具体来看,主要对坦桑尼亚经济危机的政策应对(吉田昌夫)、扎伊尔的IMF计划的特征(大林稔)、赞比亚开发计划中的结构性问题(小仓充夫)、津巴布韦的土地政策与矿业政策(林晃史)、加纳农业行政的基本方针与农民视角的偏差(细见真也)、尼日利亚大规模灌溉计划对农村的影响(室井义雄)、肯尼亚干燥地区开发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上存在的诸问题(池野旬)、科特迪瓦棉花栽培技术的引进对地区社会的影响(原口武彦)等进行了论述。

(100)吉田昌夫、小林弘一、古泽矿造编《复苏的非洲》(日本贸易振兴会,1993年)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对非洲人的环境问题、民众的生活与民主化、农民的政治生态学、民间女性自助团体、接受紧急援助者、南非的黎明、开发政策、日本与非洲交流史、日本对非援助等非洲经济开发相关课题进行了多角度解说。这是基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非洲经济研究会的成果,是“明确我们能为试图复苏的非洲做些什么”的尝试。

(101)米山俊直著《非洲学的邀请》(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6年)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建构非洲学。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写道,“世界、非洲、日本”中,“日本在非洲没有殖民地。在此意义上日本与非洲的关系比较平缓,即没有作为侵略者的劣等感。换言之,能够从第三者的立场上看待非洲问题。……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仅从第三者的立场看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102)和崎洋一著《在斯瓦希里的世界里》(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79年)

1963年在坦桑尼亚北部Mangola村开设了“草原的私塾”。作者一边教当地的小孩“读、写、算数”,一边在班图语系各部族形成的农耕社会中与村民建构交往关系。“为了推进社会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我们首先应具备能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的基础。‘和居民的共同生活’最初是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但在10年后的今天,我并不认为那段共同生活仅仅是一种手段。”“我感受到了和狭隘的‘学术调查’毫无关系的、可称之为非洲事业的一种东西。”作者回顾和当地村民前后15年以上的交往历程,并描绘出斯瓦希里社会中人民的生活与人生。

(103)和田正平编《非洲女性民族志——在传统与近代化的夹缝中》(明石书店,1996年)

岛田义仁围绕多婚与劳动的分工、多婚与生产、育儿的分工、多婚与少产、长寿战略等几个点,对喀麦隆北部一王国伊斯兰王朝社会中的一夫多妻制进行了叙述,并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考察。小川了介绍了居住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贫困”阶层女性是如何“防卫”每一天的生活的。户田真纪子提及了埃及女性活动家Nawal El Saadawi所描述的埃及女性受压迫的状况。

(104)Naboth Ngulube著(塚田幸三译)《非洲的文化与开发——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荒竹出版,2000年)

本书指出了文化在非洲开发中的作用,同时还指出了政治行政中伦理和责任制的必要性。作者曾经是赞比亚政府官员,译者则作为青年海外协作队员及国际协力事业团职员,曾经在赞比亚工作过。

【注释】

[1]ECOWAS,全称为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译者注)

[2]CEAO,全称为Communaute Economique de I'Afrique de I'Ouest。(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