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发展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发展中的中国必然存在宏观经济“紧运行”状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和发展环境等经济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各类需求不断推动总需求过度增长,这就必然形成需求超前增长并受资源约束的经济紧运行状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紧运行”状态,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金融发展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中的中国必然存在宏观经济“紧运行”状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和发展环境等经济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各类需求不断推动总需求过度增长,这就必然形成需求超前增长并受资源约束的经济紧运行状态。

这种紧运行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运行中尽管有些方面一个时期会出现供给过剩,但总体看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二是,总需求超前增长条件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基础性保障不够,非基础性供给畸形发展;三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宏观层面的紧配置和微观层面的资源滞留同时存在。这种紧运行的动态机理:

第一,中国国民经济总是存在着一些短线。这些短线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部门,短线的集合和运动构成短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机制并非一定就能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主要结构的关系,也就是说短缺问题并非容易克服。在中国这么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完全靠市场调节达到平衡的困难更大。虽然政府行政干预可以缓解一些压力,但短缺或明或暗始终起支配作用。在短缺经济支配下,总需求过度膨胀,以至于将某些重要资源进一步耗竭,导致经济失衡。当中国宏观层面的规划没有做好,当中央对中观(地方)和微观(企业)的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过分迁就,当中国在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关系上过于注重价值平衡对总量的调节时,非价格运行的短线就可能遭强制性挤压,造成经济震荡和失衡。跟在这种震荡和失衡之后的是宏观经济的紧缩和结构调整。(www.xing528.com)

第二,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六个有影响的利益主体。这六个利益主体是:国家、中央部委(条条)、地方政府(块块)、企业、社团、家庭(居民)。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追求,这些追求有共性也有差异,特别是“条条”和“块块”肩负着不同的经济社会责任,经常出现争投资、争本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现象,加剧了短缺经济的严重性。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就是由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异与统一组成的;利益的一致是运行和谐的基础,利益的差异是振荡的根源所在。

第三,紧运行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特征决定的,是初级阶段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突出一点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机制,各经济主体在生产消费方面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很不健全。中国现行制度对需求膨胀的抑制力也是比较弱的,特别在微观层面上缺乏抑制需求的机制,这就造成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性越发严重。需求释放的盲目性越强,有效供给同步增长的摩擦和困难越大,从而使社会总需求超前增长难以抑制,紧运行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先生在二十年前就对“紧运行问题”有深刻分析(1),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证明了陈元先生的判断。中国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种种矛盾和挑战无一不与上述动态机理有关,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决策与选择无一不受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紧运行”状态,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