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濂以琴声描绘男女恋情-《昆曲百问》

高濂以琴声描绘男女恋情-《昆曲百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9高濂怎样以琴声表现男女恋情剧作家高濂,钱塘人,与汤显祖、沈璟差不多年龄,屠隆曾称赞他“家世藏书,博学宏通,鉴裁玄朗”。潘必正遂以琴挑,陈妙常虽芳心暗许,但慑于教规俗礼,委曲相拒。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必正,哭诉离情,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必正以琴声挑逗陈妙常,这是一次有目的的勾引。而高濂则以琴声来表现恋人之间微妙细腻的内心情感,并构成戏剧冲突,恰恰体现了他的高明。

高濂以琴声描绘男女恋情-《昆曲百问》

59 高濂怎样以琴声表现男女恋情

剧作家高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汤显祖、沈璟差不多年龄,屠隆曾称赞他“家世藏书,博学宏通,鉴裁玄朗”。他生活富庶,喜欢泛舟西湖,寄情于山水。仅存传奇两种,《节孝记》评价不高,《玉簪记》却是传世名作。

《玉簪记》曲辞十分生动,祁彪佳称赞“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故事取材于《古今女史》,描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在途中走失,娇莲进入金陵城外的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在观内。一个月明之夜,潘必正听到陈妙常幽怨的琴声,便寻琴声来访。琴声令他深受感动,不觉吐露心曲。潘必正弹《雉朝飞》挑之,妙常一听就知心意,答之以《广寒游》,两人情意相洽。潘必正借琴声抒发自己对陈妙常的爱慕之情。陈妙常则假装生气。潘必正遂以琴挑,陈妙常虽芳心暗许,但慑于教规俗礼,委曲相拒。又一天,妙常在屋中假寐,潘必正来访,见书桌上有妙常所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两人经过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逼着他早日赴试,并亲自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必正,哭诉离情,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相泣而别。后来潘必正入第得官,迎娶妙常,获得团圆结局。

明刻本《玉簪记》

《琴挑》无疑是全剧最精彩的一折。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被深刻而又细致地揭示。听琴实为听情。琴声与心声却又曲折跌宕,峰回路转,令人玩味不尽。两人以琴相和,互相试探着、体会着、辗转着,羞涩地欲迎还拒……琴音自是清妙,恰似柔情轻语,缠绵悱恻。潘必正以琴声挑逗陈妙常,这是一次有目的的勾引。

操纵这番“琴挑”的高濂,深得琴声三昧。他在《遵生八笺》中,有论琴的精美文字:“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他说,孔府的瑟堪称绝音,实在太珍贵了。古人弹琴,是因为与感情产生了共鸣。现在只留下古琴,古人的那种情感已经不存在了。欧阳公说“器存而意不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物体振动而发出音响,称为声;有一定的次序和节奏,称为韵;韵律成文,才称为音。所以,琴音体现的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完全来自人的思想。故国家的治乱、家庭的兴败、道德的盛衰、民间的乐苦,听听琴音就可以预先推知了。这难道是其他乐器能够表现出来的吗?(www.xing528.com)

古人常常以琴瑟之合来比喻爱情。而高濂则以琴声来表现恋人之间微妙细腻的内心情感,并构成戏剧冲突,恰恰体现了他的高明

明清传奇中,处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总有一件媒证相互勾连。例如张生得了莺莺的诗,李香君得了侯方域的香扇。而潘必正和陈妙常之间的媒证却是琴音。潘必正在楼上听琴,又与妙常论琴,一句“衾儿枕儿谁共温”,让人想起《西厢记》里张生的“若幸得小姐同床共枕,怎舍得铺被叠床”。闺阁女子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又羞又恼?羞的是与自己心事相契,恼的是他口无遮拦,这样的话如何随口道出?何况陈妙常还是修行中人。她半真半假地轰走了潘必正,却又缠绵悱恻,将心事暗诉。谁想潘必正恰在门边听着呢!

《玉簪记·琴挑》(上海昆剧团),岳美缇饰潘必正,张静娴饰陈妙常

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

昆曲的水磨腔是最适合用来倾诉情爱的,一字一腔,曼吟轻吐,抑扬有致。少女对于爱情的热烈向往和畏怯害羞的心理,在若迎若拒中,表现得十分生动,渲染出富有情趣的喜剧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