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肢骨及其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下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及其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下肢骨及其连结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肢骨又称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四肢骨的连结形式以滑膜关节为主。(一)上肢骨及其连结1.上肢骨每侧32块。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上端前方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图1-42手骨连结(二)下肢骨及其连结1.下肢骨每侧31块。

四肢骨及其连结-上肢骨及其连结,下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又称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四肢骨的连结形式以滑膜关节为主。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 每侧32块。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各1块。手骨27块,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

(1)锁骨(clavicle):呈“~”形弯曲,横架于胸廓前上方,分一体两端,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图1-28)。

图1-28 锁骨(右侧)

(2)肩胛骨(scapula):为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有两面、三缘和三角。前面有一浅窝称肩胛下窝。后面有一斜向外上方的骨嵴,称肩胛冈,把后面分隔成为上、下2个窝,上部为冈上窝,下部为冈下窝。肩胛冈外端扁平,称肩峰,上缘近外侧角处有一小切迹称肩胛切迹,外侧向前伸出一手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又称脊柱缘,薄而锐利。外侧缘又称腋缘,肥厚,邻腋窝。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肥厚,其上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图1-29,图1-30)。

图1-29 肩胛骨(右侧,前面)

图1-30 肩胛骨(右侧,后面)

(3)肱骨(humerus):位于臂部,分一体两端(图1-31,图1-32)。上端膨大,朝向内上有半球形肱骨头,其外侧有较大的突起称大结节,肱骨头的前下方有一小的突起,称小结节,头与体交界处较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其后下方有一条由内上方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沟内有桡神经和血管通行。

图1-31 肱骨(右侧,前面)图1-32 肱骨(右侧,后面)

下端扁而宽,内、外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下端前面外侧份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与尺骨相关节的肱骨滑车;内上髁后方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在肱骨滑车后面的上方有鹰嘴窝,前方有冠突窝。

(4)尺骨(ulna):位于前臂内侧(图1-33,图1-34)。上端大,下端小。上端前方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冠突外侧面的浅凹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下端细小,有球形膨大的尺骨头,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后方内侧的突起称尺骨茎突。

图1-33 桡骨和尺骨(前面)图1-34 桡骨和尺骨(后面)

(5)桡骨(radius):位于前臂外侧(图1-33,图1-34)。上端小,下端大。上端有圆柱形的桡骨头,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相关节,桡骨头下方缩细的部分为桡骨颈,颈下有向前内侧突出的桡骨粗隆,桡骨下端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外侧向下突出的部分称桡骨茎突,临床上常在此附近计数桡动脉搏动,桡骨下端有腕关节面,它与腕骨形成桡腕关节。

(6)手骨(bones of hand):由腕骨、掌骨、指骨和数量不等的籽骨组成(图1-35)。

腕骨:位于手腕部,均属短骨,共8块。排成近侧、远侧两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属长骨,共5块。从外侧向内侧依次排列为第1~5掌骨,各掌骨的上端(近侧)为掌骨底,中部为掌骨体,下端(远侧)为掌骨头,头与近节指骨形成掌指关节。

指骨:属长骨,共14块,除拇指为2节外,其他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个指节指骨均分为指骨底、指骨体和指骨滑车。

籽骨(sesamoid bone):是包于肌腱内如豆状的小骨,多在第1掌骨头和第5掌骨头前方。

图1-35 手骨(右侧,前面)

2.上肢骨的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主要有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前臂骨连结和手部的连结。

(1)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由胸骨的锁切迹和锁骨的胸骨端构成(图1-36)。该关节能使锁骨小幅度运动

图1-36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由肩胛骨的肩峰与锁骨的肩峰端构成,属微动关节。

(3)肩关节(shoulder joint):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图1-37,图1-38)。肩关节的结构特点是①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关节囊薄而松弛;②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③关节囊的上、后、前方均有韧带肌肉加强,但前下部较薄弱,肱骨头易向前下方脱位。肩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图1-37 肩关节(右侧,前面)

图1-38 肩关节(右侧,冠状切面

(4)肘关节(elbow joint):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组成,关节囊内包有3个关节(图1-39,图1-40)。即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图1-39 肘关节(右侧,前面)图1-40 肘关节(右侧,冠状切面)

上述3个关节包在1个关节囊内;肘关节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副韧带加强。肘关节可做屈、伸,旋前、旋后运动。

(5)前臂骨的连结:桡骨体和尺骨体间,借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前臂骨间膜相连。远端桡骨的尺切迹和尺骨头构成桡尺远侧关节。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同时活动时,可使前臂做旋前和旋后运动(图1-41)。

图1-41 前臂骨的连结(右侧,前面)

(6)手骨的连结: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图1-42)。

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方的关节盘与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囊松弛,可做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腕骨间关节:位于相邻各腕骨之间,运动幅度小。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块掌骨底构成。可做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

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能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指骨间关节: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只能做屈和伸运动。

图1-42 手骨连结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 每侧31块。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各1块。足骨26块,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

(1)髋骨(hip bone):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图1-43,图1-44)。幼年时期,3块骨相互之间借软骨相连,成年后融合成1块骨。髋骨中部外侧面有一深窝,称髋臼,有髋臼切迹。左右髋骨与骶骨连结成骨盆。髋臼前下方的卵圆形孔,称闭孔,由耻骨与坐骨围成。

图1-43 髋骨(右侧,内面)图1-44 髋骨(右侧,外面)

髂骨(ilium):位于髋骨的后上部,上缘弧形,称髂嵴。髂嵴向外侧的粗糙突起称髂结节。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两者向下分别形成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骨内面为一大浅窝,称髂窝。窝下界弧形的骨嵴,称弓状线,髂窝后方有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关节。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在后正中线上与第4腰椎棘突相交。髂结节、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均是临床上进行骨髓穿刺的常选部位。

耻骨(pubis):位于髋骨前下部,分耻骨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构成髋臼的下部,向前下延伸为耻骨上支,再转向后下续为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称耻骨联合面,耻骨上支上缘的骨嵴称耻骨梳,向前终于耻骨结节。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后下部,包括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肥厚,向后下延续为坐骨支。坐骨支后面形成粗大的坐骨结节。坐骨后缘有一锥状突起称坐骨棘,其上、下方的凹陷分别称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www.xing528.com)

(2)股骨(femur):位于大腿部,为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图1-45,图1-46)。上端有朝向内上方的股骨头,头与体交界处有较细的股骨颈,颈外侧和后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大转子和小转子。股骨体微向前弯曲,股骨体后面上部有粗糙的臀肌粗隆,为臀大肌的附着点。下端有两个向后突的骨质,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与髌骨相关节的部位称髌面。

(3)髌骨(patella):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为三角形的扁平籽骨,底朝上,尖向下,参与膝关节的构成(图1-47)。

图1-45 股骨(右侧,前面)图1-46 股骨(右侧,后面)

图1-47 髌骨

(4)胫骨(tibia):位于小腿内侧,较粗壮,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图1-48,图1-49)。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称胫骨间缘。下端稍膨大,内侧的突起称内踝。

(5)腓骨(fibula):位于小腿的后外侧,较细长(图1-48,图1-49)。上端稍膨大,称为腓骨头,头的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下端膨大的部分为外踝。

(6)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图1-50)。

跗骨共7块。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上方紧连胫、腓骨的为距骨,其下方为跟骨,前方为足舟骨,再向前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跟骨后下方的骨性突起为跟骨结节。

图1-48 胫骨和腓骨(右侧,前面)图1-49 胫骨和腓骨(右侧,后面)

图1-50 足骨(右侧,上面)

跖骨共5块。属长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至第5跖骨,每根跖骨均分为后端的跖骨底、中部的跖骨体和前端的跖骨头3部分。

趾骨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

2.下肢骨的连结

(1)髋骨的连结:左右髋骨在后方借骶髂关节及韧带与骶骨相连,前方借耻骨联合相连。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髋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结构牢固,关节的活动性很小。后下方在骶骨与坐骨之间有2条韧带相连,一条称骶结节韧带,从骶、尾骨侧缘连至坐骨结节,呈扇形;另一条称骶棘韧带,从骶、尾骨侧缘连至坐骨棘,呈三角形。2条韧带分别将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及其骨连结构成(图1-51,图1-52)。骨盆被骶骨岬、两侧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缘依次连接而成的界线分为大、小骨盆。小骨盆腔有上、下两口,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由尾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围成,小骨盆的内腔称骨盆腔,两耻骨下支之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女性由于妊娠和分娩,骨盆形态与男性有所不同(图1-53,表1-1)。骨盆的功能主要是支撑体重、保护盆腔内脏器。

图1-51 骨盆的连结(右侧,前面)

图1-52 骨盆的连结(右侧,后面)

图1-53 骨盆

表1-1 骨盆的性别差异对照表

(2)髋关节(hip joint):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臼深陷,股骨头全部纳入髋臼内,关节囊厚而坚韧,股骨颈除其后面的外侧部之外,都被包入囊内,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关节囊周围均有韧带加强,其中以前方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厚,关节囊内有连于股骨头与髋臼的股骨头韧带,内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通过。髋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运动(图1-54,图1-55)。

图1-54 髋关节(右侧,前面)

图1-55 髋关节(右侧,冠状切面)

(3)膝关节(knee joint):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构成(图1-56,图1-57,图1-58)。膝关节前方有股四头肌腱及其延续而成的髌韧带,从髌骨下缘止于胫骨粗隆。膝关节两侧分别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加强。

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连接股骨和胫骨,能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在股骨与胫骨的关节面之间垫有2块纤维软骨形成的半月板,分别称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每块半月板上面微凹,下面平坦,能使股骨和胫骨的相邻关节面更加适应,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固性。膝关节周围的滑膜嚢较发达。

图1-56 膝关节(右侧,前面)

膝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还可做轻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图1-57 膝关节的内部结构(右侧,前面)

图1-58 膝关节半月板(上面)

(4)小腿骨的连结:腓骨与胫骨之间,借小腿骨间膜和韧带相连(图1-59)。

(5)足骨的连结: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图1-60)。均由与关节名称相应的骨组成。

图1-59 小腿骨的结构(右侧)

图1-60 足关节(右侧,斜切面)

距小腿关节:也称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构成。两侧附有韧带,内侧韧带较强,外侧韧带薄弱,在足过度内翻时容易引起外侧韧带扭伤

距小腿关节可做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

跗骨间关节:为跗骨诸骨之间的关节。与距小腿关节协同作用,可使足内翻和外翻。足底朝向内侧的运动称内翻,足底朝向外的运动称外翻。

跗跖关节:由3块楔骨及骰骨与5块跖骨底构成。可做轻微的运动。

跖趾关节:由各跖骨小头与各趾的第1节趾骨底构成,可做屈伸及轻微的收展运动。

趾间关节:位于相邻的两节趾骨之间,由趾骨滑车与其远侧趾骨的底构成,能做屈伸运动。

足弓(arches of foot):是跗骨与跖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上都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称足弓(图1-61)。足弓具有弹性缓冲作用,可减轻行走或跑跳时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借以保护体内脏器,同时也具有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的功能。

图1-61 足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