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略思维方法之概念间关系逻辑树

战略思维方法之概念间关系逻辑树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和准确地确定多个因素或概念的演绎关系、综合关系绝非易事。如果做不到六个找准,如果不能建立起概念间的逻辑树,接下来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判断就必然出错。

战略思维方法之概念间关系逻辑树

第四节 概念间关系的逻辑树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我们也知道了,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准确确定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对研究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有多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能顺利进行建立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实际操作了。

现实问题的突出特点是,因素或概念的数量非常多,关系层次也非常复杂,一个概念或因素是几个概念的上层概念,往往同时也是另一个概念的下层概念。全面和准确地确定多个因素或概念的演绎关系、综合关系绝非易事。为了避免单纯用语言描述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时的混乱,我们常用逻辑树来图解众多相关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或综合关系(图5-4-1)。

img2

图5-4-1

逻辑树可以表明每一层与它的相邻一层都是演绎关系,这时,上一层概念就是一般概念,它代表的就是下一层各个特殊概念的共同特征。

逻辑树可以表明每一层与它的相邻一层都是综合关系,这时,上一层概念就是整体概念,它代表的就是下一层各个部分概念的综合体。

在同一个逻辑树中,可以出现演绎关系、综合关系并存的情形。例如,概念1与概念11、概念12、概念13相互之间可以是演绎关系,概念11与概念111、概念112相互之间可以是综合关系。

逻辑树的层数以及每一层并列的概念数量与要考察的事物的复杂程度有关,也与我们的思维的跳跃能力有关。

一般而言,考察比较复杂的现实事物时,我们在追求了一些现象的“本质”以后,还会不停地追求“本质”的“本质”,我们在剖析了一个事物的“构成”以后,还会不停地剖析“构成”的“构成”。为了理清事物之间的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逻辑树的层数往往较多,每一层并列的概念数量也往往较多。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的思维的跳跃能力较强,我们就喜欢直接追求现象的更深的“本质”,我们就喜欢直接把事物剖析成更细微的“构成”,这时,逻辑树的层数往往较少,每一层并列的概念数量则往往较多。(www.xing528.com)

如果逻辑树表明的每一层与它的相邻一层都是演绎关系,则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其下一层的若干个概念归纳而成,或者说每一层的若干个概念都是由其上一层的概念演绎而成。每个概念的外延要等于其下一层若干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如果下一层的外延之和大于上一层概念的外延,就表明下一层的几个特殊概念的并列关系没有理清,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交叉,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如果下一层的外延之和小于上一层概念的外延,则表明下一层的几个特殊概念的并列关系没有理清,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遗漏,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经过准确排列后,全部概念之间要么是同层的特殊与特殊的并列关系,要么是不同层的一般与特殊的层级关系。从下层到上层的过程由归纳确定,从上层到下层的过程由演绎确定;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都能说明概念之间内涵的演绎关系。

如果逻辑树表明的每一层与它的相邻一层都是综合关系,则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其下一层的若干个概念综合而成,或者说每一层的若干个概念都是由其上一层的概念分析(分解)而成。每个概念代表的整体要等于其下一层若干个概念所代表的各个部分之和。如果下一层的部分之和大于上一层概念的整体,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交叉重叠,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如果下一层的部分之和小于上一层概念的整体,说明下一层的概念有遗漏,或有的概念划分和定义得不准确。经过准确排列后,全部概念之间要么是同层的部分与部分的并列关系,要么是不同层的整体与部分的层级关系。从下层到上层的过程由综合确定,从上层到下层的过程由分析确定;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都能说明概念之间外延的综合关系。

我们用抽象思维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罗列出许多因素或概念。判断对实际问题分析得科学或不科学,首先要做逻辑树检验。如果仅仅是把众多概念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概念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树的要求,他的分析就不可能是正确和准确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理论著作,涉及对某个变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时,就是简单罗列,对交叉、重复、遗漏已经习以为常。由于人们并不指望它直接指导实际操作,特别是定量地实际操作,对它的逻辑混乱也就不做苛求了。

当我们要用抽象思维方法解决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时,或者当我们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时,我们要确保所应用的主要概念符合逻辑树的要求,否则解决方案或理论系统一定存在漏洞。所应用的主要概念符合逻辑树的要求是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建立理论系统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不能说它也是充分条件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平常所谓的动脑筋想办法,无非就是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来做到“六个找准”:找准一个概念的全部下层特殊概念;找准一个概念的全部并列特殊概念;找准一个概念的上层一般概念;找准一个概念的全部下层部分概念;找准一个概念的全部并列部分概念;找准一个概念的上层整体概念。我们平常所谓的推理,其实就是面对复杂现象建立逻辑树的过程。

如果做不到六个找准,如果不能建立起概念间的逻辑树,接下来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判断就必然出错。例如,在世界商品市场上,各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都非常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商品价格的变化,而且更想预测商品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为提前准备或提前应对留下时间。要想使预测比巫婆的算命多一点科学性或准确性,他就要按逻辑树的要求找准所有与商品价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然后密切观察和记录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化动态。他知道这些因素的任何变化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的传导,就能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他的预测想要的就是这一段从因素变化到商品价格变化的传导时间。他按逻辑树的要求找准所有与商品价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立了这些相关因素的综合关系。我们假设与商品价格紧邻的下层概念包括供求关系因素、垄断因素、周期因素、汇率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如果你没能把这五大因素找全找准,并全部跟踪扫描,你的判断和预测就会失误。比如,你发现该商品未来数月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你匆忙预测商品价格未来要下降,并根据预测率先实施了降价策略。但你忽略了通货膨胀加剧的因素,有可能后来实际的商品价格不降反升,你岂不是吃了大亏?由于五大因素各自还都有下层因素,为了不遗漏、不重复、不交叉,你最好将存在综合关系的所有因素用逻辑树的形式画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上面的例子不仅要用综合关系描述众多相关因素,还需要用演绎关系罗列许多相关因素。通常情况下,你的商品仅是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并且你的商品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类,而上面提到的五大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价格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要想提高观察和预测的准确度,你的逻辑树必须包含许多演绎关系的分支。比如,商品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初级产品又可以分为农业食品、农业原料、燃料、矿产品等几个小类;工业制成品又可以分为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半成品等几个小类;每个小类又可以接这分为若干品种……

我们观察和研究现实事物的目的,就是想确定一些事物发生变化后,哪些事物会相应发生变化及其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如果我们用概念代表事物,并且较准确地找出了概念之间的逻辑树关系,我们就解决了一些事物发生变化后哪些事物会相应发生变化的问题。至于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确定概念之间的数量属性关系来解决,这是第六章的内容。在逻辑树中,不管是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还是概念之间的综合关系,下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就会直接引起其上一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变化,当然也会间接引起更上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变化。如果一个上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必然是其下一层的一个或一些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个上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的变化也会反过来使其他下层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当然,一个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的变化还会同时引起并列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但抽象思维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对这种变化的关注不是重点,这个问题在后面科学具象思维方法里会讲到。

在上面,我们对形成概念和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综合关系分别进行了描述。而实际上人们进行抽象思维时这两个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确定概念间关系的过程,确定概念间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概念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