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金元医学四大家-诗说中国•4:五代宋元卷

中国金元医学四大家-诗说中国•4:五代宋元卷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79章金元医学四大家无题张从正酷嗜医经五十年,野芹曾献紫宸前。金元时期,在唐宋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有创见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大医学流派。他们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金元医学四大家”。刘完素母亲患病时,因家贫,三次请医均不至,延误治疗而死。其学后又下传麻知几、常仲明、张伯全等人,继续得以流传和发展,形成金元医学一大学派“攻下派”。金元四大医学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中国金元医学四大家-诗说中国•4:五代宋元卷

第79章 金元医学四大家

无 题

张从正

酷嗜医经五十年,

野芹曾献紫宸前。

而今憔悴西山下,

更比文章不值钱。

张从正(约1156~1228)金代医学家。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著有《儒门事亲》十四卷。

【注释】

野芹:《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在这里指对人的建议的谦称。

紫宸:宸,封建时代指帝王住的地方。紫宸在这里代指帝王。

金元时期,在唐宋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有创见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大医学流派。刘完素主张寒凉,张从正主攻下,李杲主补土,朱震亨主养阴。他们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金元医学四大家”。(www.xing528.com)

“寒凉派”的创立者——刘完素

刘完素(约1110~1200),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因长年居于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故人称“河间先生”。刘完素母亲患病时,因家贫,三次请医均不至,延误治疗而死。有感于此,刘完素立志学医,云游四方,谋食江湖,遇异人陈先生,以学习医术。刘完素定居河间后,为百姓治病。在刘完素读过的医书中,最令他感兴趣的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尽管《黄帝内经》文字简练,说话隐晦,研究透彻十分困难。但刘完素仍然刻苦钻研,甚至把该书作为自己“终身诵读”之书。正是在这种深入研究,务求弄懂弄通的思想指导下,刘完素领悟到治病贵在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因时因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刘完素所在的北方地区干燥少雨,人们身体强健,喜欢饮酒,因而造成当时流行的疾病以热性病为主。而当时的医生仍墨守成规地用温热药治疗。面对这种情况,刘完素从《黄帝内经》中摘录出“病机十九条”即关于发病机制的经文。其中属“火”“热”致病的有九条,共计十七种大的疾病类型。而属于“风”、“寒”、“湿”等原因致病的仅各有一条,几种类型。这已说明“火”、“热”在病因学上的重要性了,但刘完素仍觉不够,他将火热病的类型从十七种扩充到五十多种,这就是他称为“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二百柒拾柒个字。刘完素对这二百柒柒个字做了两万多字的注释说明,成为他的代表之作,由此构成了刘完素医学思想的核心——火热论。刘完素不但在理论上强调火热论,而且在治疗方面亦突出了这一特点。他认为六气都从火化,故行医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为主,故刘完素的学说也称“寒凉派”。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粗要宣明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攻下派”张从正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四大名医之首,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中年时代成为一方名医。医学思想形成之时,正值刘完素“寒凉”理论兴起。张从正基于刘完素的基本思想,力矫世医好用温补之时弊,宗《内经》《难经》之旨,及仲景汗、吐、下三法,创立了以“攻下论”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徐州开封,归德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张从正的创新理论诞生以后,为后来“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学后又下传麻知几、常仲明、张伯全等人,继续得以流传和发展,形成金元医学一大学派“攻下派”。

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杲

李杲(约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朝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人。他自幼好医药,20多岁时因其母王氏患病死于庸医之手,立志学医。不惜千金,师从张元素,尽得其传。不久即以高超医术闻名于世,尤善治伤寒、痈疽、眼病等疾。曾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元壬寅三年(1244)归里。其师张元素治病主张不用古方,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创古今之异轨之说,用药方法为之一变。李杲师承其说,极论寒凉之害,主张以脾土为主,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说,用药与张元素相同,称“补土派”。他的理论学说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李杲的著述主要有《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以及经罗天益整理后的《东垣试效方》九卷等。

“滋阳派”的创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婺州义乌人,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金元四大医学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学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曾拜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为师,知悌授以刘完善、张从正、李杲诸书。他研求三家学说,推衍其义,终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主张“因病以制方”,认为刘、张、李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兼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阳派”的创始人。丹溪是南方人,南方人身体较弱,好食者多,所有用清滋之品颇能见效,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他晚年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写成许多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题》《从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