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大众化之路:科学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哲学大众化之路:科学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哲学走向大众”李彦龙作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在中国成功开辟了哲学回归生活、走向大众的道路,其“让哲学走向大众”的方法和立场,对于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艾思奇哲学中,“让哲学走向大众”,既是方法论,又是群众史观;既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哲学大众化之路:科学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让哲学走向大众”

李彦龙

作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在中国成功开辟了哲学回归生活、走向大众的道路,其“让哲学走向大众”的方法和立场,对于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让哲学走向大众”的方法

艾思奇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大众实际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表达到事例列举,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大众。这一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集中体现在《大众哲学》中。

(一)语言通俗化

在语言表达上,《大众哲学》不是运用古语或专业术语,而是采用平民大众熟悉的语言来说明深奥的哲学道理,尽量做到了通俗化、大众化,如“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天晓得”等等,易于平民大众理解。“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是贯彻《大众哲学》始终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平民大众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选择了两个路径,即“故意写得幼稚”、“故意不加剪裁,不怕重复。”这样,易于平民大众接受,况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哲学,而“新哲学本来是大众的哲学”,使平民大众易于接受,是在语言上贴近了平民大众。

(二)事例大众化

在《大众哲学》中,艾思奇是立足于读者,即平民大众的理解水平来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如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列举事例的大众化,篇幅的简短直白化等等。并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哲学道理,甚至每一句理论“都要伴随着一句事例的解释”。《大众哲学》成功地运用的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深奥而又枯燥的哲学理论,而这些事例都取材于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媒体人物,或取材于流传于平民大众间的民间故事。如,用“无风不起浪”来阐述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用“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阐明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等等,总之,都是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事例,使平民大众乐于接受,是在事例上贴近了平民大众。

(三)内容革命化

《大众哲学》宣传的是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平民大众救亡图存、改变自身及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称之为“真正是通俗而又有价值的书”;李公朴认为,《大众哲学》“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们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蒋介石则十分恼火,认为“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思想防线”。艾思奇《大众哲学》追求和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平民大众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真理,而真理天生就倾向于平民大众,是平民大众愿意接受的,在利益、前途上贴近了平民大众。

(四)形式简练化

《大众哲学》的章节安排,乃至段落的内容,艾思奇“很用了些心力”,使《大众哲学》的外形不像一般的哲学书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如在《绪论》中,他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真正目的”为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对于平民大众来说,这种简短、简洁、精练的外形,再加上通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事例、革命化的内容,增强了平民大众的阅读兴趣,使平民大众便于阅读,是在外形上贴近了平民大众。

二、“让哲学走向大众”的立场

“让哲学走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艾思奇哲学中,“让哲学走向大众”,既是方法论,又是群众史观;既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一)大众需要

“让哲学走向大众”是时代的需要,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更是大众的需要。以《大众哲学》为例,20世纪30年代,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国家贫弱,平民大众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让哲学走向大众”,一是大众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需要,二是大众渴求救亡图存和解决中华民族危机的需要,三是大众探求精神武器的需要。

(二)哲学回归生活的需要(www.xing528.com)

哲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回归生活、回归实践是哲学应有之意。艾思奇从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开始,提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里”等观点,驱除了平民大众对哲学的恐惧心理,把“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使哲学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三)哲学走向大众的需要

哲学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与哲学走向大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生活、实践的主体就是人民大众。艾思奇指出:“哲学要能担负起改革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革命的实际行动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观点,必须‘把握大众,成为物质的力量’。”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倾向于大众的,因此,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大众看成是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大众把哲学看成是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只有回归实践,走向大众,为大众所把握,才能显示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威力。

(四)方法和立场统一的需要

“让哲学走向大众”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的辩证统一,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从《大众哲学》到《哲学与生活》,艾思奇集中阐明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论述了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提炼和升华。这样,艾思奇把神秘、高深的哲学理论,从天上拉到人间,使哲学回归生活。哲学走向大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立场

(一)创新宣传方法

今天,“让哲学重新走向大众”,首先要在宣传方法上有所创新。艾思奇之所以被誉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在于他是中国哲学史上使“新哲学”回归生活、走向大众最成功的一位哲学家。艾思奇“让哲学走向大众”的方法,如语言通俗化、事例大众化、内容革命化、形式简约化等等,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所谓方法创新,就是要联系时代特征和人民大众思想观念的新变化,赋予宣传形式和方式方法以新的时代内涵,反映大众的新需求新期盼,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大众。

(二)激活大众需求

尽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也反复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但哲学无用论、哲学被边缘化、哲学贫困等现象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世纪30~40年代,大众渴求哲学,需要哲学。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大众和领导干部应该更需要辩证思维分析形势,更需要唯物史观把握立场。总之一句话,应该更需要哲学。

(三)重新回归生活

为实现哲学大众化,让哲学走向大众,艾思奇始终关注和回答大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大众的哲学。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结合群众,是《大众哲学》的一个突出亮点和优点,也是“让哲学走向大众”的最成功之处。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变化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去理解去领会去把握;放在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去理解去领会去把握;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去理解去领会去把握。

(四)重新走向大众

艾思奇注重把哲学道理同民族存亡、大众疾苦、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谈起来,使哲学更容易走向大众。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解决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能反映人民大众的要求,解决人民大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重新走向大众。

在21世纪的今天,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新掌握人民大众。让我们时刻牢记马克思的教导,“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创新宣传普及方法,坚定人民大众立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回归生活、重新走向大众,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