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与术的争论、清整道教的目的

道与术的争论、清整道教的目的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内方术的成分日益扩大,首先引起道教内部的不安。而清整道教的目的,一是不再让道徒交租米钱税;二是降低方术的地位,特别是要革除男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把“礼度”放在首位。也有人认为《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出于北朝秦魏之际,其实和汤、陈二先生所说相距不远,本书采纳汤、陈二先生的意见,赞同这三部经的思想大体一致,反映了道教清整内部的要求。这是寇谦之清整道教与此前都不同的地方。

道与术的争论、清整道教的目的

道教内方术的成分日益扩大,首先引起道教内部的不安。最早要求纠正这种倾向的,是北朝寇谦之。《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得道之后,在嵩山上遇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对他说:

天师张陵去世以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

(又)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这段记述说明北朝寇谦之仍然承认老子道教创始人的地位,并且自认是上接张道陵的天师道教。而清整道教的目的,一是不再让道徒交租米钱税;二是降低方术的地位,特别是要革除男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把“礼度”放在首位。

《魏书·释老志》还叙述了寇谦之随仙人成公兴学道的过程。说在最后一关,寇不敢服食那全是“毒虫臭恶之物”的仙药,以至成公兴叹道:“先生未便得仙,正可为帝王师耳。”因此,所谓“专以礼度为首”,也就是要重新把做帝王师当做道教的基本目标。

据汤用彤先生《康复札记》和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现存《老君音诵诫经》、《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女青鬼律》等,当出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为寇谦之所作。也有人认为《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出于北朝秦魏之际,其实和汤、陈二先生所说相距不远,本书采纳汤、陈二先生的意见,赞同这三部经的思想大体一致,反映了道教清整内部的要求。

《老君音诵诫经》严厉批评了道教内部的腐败状况:“后人道官诸祭酒……有三百六十契令,能使长生,鬼神万端,惑乱百姓。授人职契,录取人金银财帛……妄传陵身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老君要求祭酒们要让道民按照教诫实行,严格遵守诫约。他已经命令天下的“土地真官之神”进行监督和监察,奉法有功的,其名载入文昌宫中;自然,不奉法诫的,当会受到处罚。经中描述了后世方术的盛行:“道气百千万重。自从开辟,黄燧之治,门有仙圣。从今以来,人伪道荒,经书舛错。后人诈伪,仙经图书,人人造法,天下经方,百千万亿,草药万种,万药百数。后人乐道长生,循放无效者何?”老君说,就在于他们迷信服药,而不知要成仙,须由仙官接引:“服而得力之者,此则仙人奏表上闻,遣仙人、玉童、玉女来下临。”因此,成仙的基本途径,只有奉行教诫,积德行善,最后被上帝派遣仙官来接引。服药,并不是根本途径。其他方术,其效果也是一样:“服气方法,亦俱等同。”这里的“服气方法”,当是把所有其他方术都概括在“服气”之下,或以服气为代表。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看到:服气,成为所有内修术的代表和总称,和丹药术相对立。

该经对抱朴子持宽容态度。说抱朴子还“不犯改经诈说之罪”,因为他“造经劝仙,功过自保补”。以此推论,其他诸造经者就当犯“改经诈说”之罪。

该经要求人们不要接受伪经,而要读真经。真经之中,最重要的是《老子》:

欲求生道为,可先读《五千文》,最是要者。

《老子》又被尊为道教的最高经典,或者说,是恢复了《老子》最高经典的地位。

《老君音诵诫经》对张道陵并无恶感,似乎还以张氏的继承者自居,“自从系天师道陵升仙以来,唯经有文在世,解者为是何人”,“吾诵诫断改黄赤,更修清异之法”。因此,所谓“三张伪法”,当只是三张法中之伪者,并非三张之法的全部。

《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主要是劝人以积德行善来追求成仙:

真人法天无为,故致神仙。道之无所不为,人能修行,执守教诫,善积行者,功德自辅,身与天通。

天师设教施戒,奉道明诀。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不横夭也。

天道无亲,唯与善人。善人保之,以致神仙,非富贵者求而能得,贫贱者鄙而无与。能专心好乐,精诚思念,修身行善,则与道合。

奉道但当积修功德,谦让行仁义,柔弱行诸善,清正无为,初虽勤苦,终以受福。

……

《太平经》和《抱朴子内篇》都说过,要成仙,必须行善,只有行善之人才可以成仙。但是在《太平经》中,成仙不是个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抱朴子内篇》认为,成仙的基本手段是服食金丹,积善只是前提条件。在这里,积善则是必要且充分的条件。这是寇谦之清整道教与此前都不同的地方。(www.xing528.com)

该经还历数黄帝以来的政治状况:“至于黄帝以来,民多机巧……皆由不信其道,道乃世世为帝王师,而王者不能尊奉……道重人命,以周之末世始出奉,道于琅邪以授干吉……”自认黄老传人、干吉后学,又要改变此后教中的不良现象,重新以做帝王师为主要目标,是《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的宗旨,也是寇谦之的目的。他以“辅助泰平真君”自任,并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魏太武帝开始,北魏的皇帝都要受道教符箓,太武帝将年号改为“泰平真君”,都是寇谦之的成功之处。

自然,道教面貌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寇谦之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也不能立即改变道教面貌。但是他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工作,对以后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寇谦之以后,南朝顾欢著《夷夏论》,旨在与佛教争高低。从他的《夷夏论》以及围绕该论的争辩,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道教的看法。

《夷夏论》认为“五帝三皇,莫不有师。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这是说释迦乃是老子投胎,因此“道即是佛”。但这番论述却表明,在顾欢看来,道和儒一样,其主要的事业就是为帝王师。不过成仙也被他接受下来,和做师具有同等的意义:“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顾欢认为神仙是不死的,但神仙究竟是什么?如何成仙?他只说:“神仙有死,权变之说。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至名无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关于这段话的讨论可以放在后面,重要的是,顾欢认为服食茹芝者非神仙之流,也就是说,它们不是道教的本业:“若服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南齐书·顾欢传》)

南朝刘宋司徒袁粲,托为僧人通公反驳顾欢:“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南齐书·顾欢传》)在袁粲看来,孔老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治世”。而这里说的“老”,就是道教。

顾欢挑起的争论吸引了许多士大夫讨论佛、道问题。道士孟景翼著《正一论》,认为“老释未始于甞分”。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作《门律》,认为“道之与佛,逗极无二”。这里的佛与释同义,道与老同义。他们主张佛道合一,其前提是不把方术当做道教的主流和本质。明僧绍著《正二教论》,说:“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家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老庄立言本理。”(以上均见《南齐书·顾欢传》)意即当时的方术道教,是违背道教根本宗旨的。明僧绍认为:“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而非前说之证。”(《正二教论》)这就是说,在佛教僧人的眼里,“为帝王师”,才是老庄的立言本理。顾欢说:“泥洹仙化,各是一术。”明僧绍则强调“侯王得一为天下贞,莫议仙化;死而不亡者寿,不论无死”(《正二教论》),也就是说,长生不死不是老庄的宗旨,“侯王得一”之类才是他们的本意。今日学者或许会认为这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实则明僧绍是在和“事黄老道”(《南齐书·顾欢传》)的顾欢争论,他所说的“老庄”就是道教。

这场争论的文献还使我们了解到,经过魏晋时代,“老庄”和“黄老”一样,成为道教的代称。

数十年后,北朝道安发表《二教论》。这里的“二教”,是指佛教和儒教,其宗旨也是阐明佛、儒的异同,但文中也多次论及道教。依道安说,道教不过是儒教的一支,“若派而别之,则应有九教;若总而合之,则同属儒宗”,“道属儒宗,已彰前简”。这个教,其教主是君,不是孔,也不是老。《二教论》第三章,即是《君为教主》,其章题下注道:“世谓孔、老为弘教之人,访之典谟,则君为教主。”在章文内说道:“孔老何人,得为教主?”原因是孔子“无位”,老子西出,“无闻诸侯”。《二教论》自设宾主道:

问:……且道家之极,极在长生,呼吸太一,吐故纳新。子欲劣之,其可得乎?

答曰:老氏之旨,盖虚无为本,柔弱为用……此学者之所以询仰余流,其道若存者也。若乃练服金丹,餐霞饵玉,灵升羽脱,尸解仙化,斯皆尤乖老庄立言本理,其致流渐,非道之俦。虽记奇者有之,而言道者莫取。昔汉武好方技,遂有栾大之妖;光武信谶书,致有桓谭之议。书为方技,不入坟流;入为方士,何关雅正?

也就是说,行长生术者,乃是方士,是方伎,不是道教。道安这个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道安看来,张陵、张角等也不过是假托老子:“三张符箓,诡托老子”。这不过是因为张角等“挟道作乱”,而他的文章是要送给后周武帝看的。他甚至把寇谦之也视为外道:“至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号,私易祭酒之名。”他所承认的,只是最初讲清静无为,堪为帝王师的道教。

他自设的宾方问道:“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猒。”这是当时道教的实况,也是当时对道教的一般看法。然而这三品,也代表着道教发展的三个阶段:老子到汉初的黄老无为,东汉末年的张角、张鲁,张角、张鲁之后的神仙长生术。而当时的道教,不仅承认这三品都是道教内容,而且还把后来者置于上位:

问:《老经》五千,最为浅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且《灵宝》尊经,天文玉字,超九流,越百氏。儒统道家,岂及此乎?

这正是周武帝纂修《无上秘要》的时期,南方的道教已经传入北方,新造的三洞经书被认为是道教的主流和代表。老子的地位降低了。但是道安不能同意这样的意见。他说:

《老子》道经,朴素可崇;庄生《内篇》,宗师可领。暨兹以外,制自凡情。《黄庭》、《元阳》,采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以上均见《二教论》)

道安之所以要坚决维护老子在道教中的基础地位,也是因为他不愿与方士之流为伍。而佛教方面对道教的批评和指责,也的确揭示了道教的真相。虽然被人批评不免难过,但也可由此发人深思,思考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对道教的批评,实在是道教此后发展中的一剂良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