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水系消失的现状及影响

中国城市水系消失的现状及影响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是养育城市的母亲的乳汁。我国古代城市从择地、选址,到城池建设、街道布局都有明确的思想作指导,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市的水系思想。中国古代大城市都有水系。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地质水文受到极大的破坏。于是城市中河流消失了、水系消失了,改埋给排水管网,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给排水系统”。

中国城市水系消失的现状及影响

十、消失的城市水系

这已经与西部、与黑河无关了。

但相似的悲歌与颂歌,仍在不少河流上重复着——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水源,城镇选址“得水为上”,问水知山,“以水证龙”。除水形、水势外,还要注意水质的优选。因此,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是养育城市的母亲的乳汁。

2003年夏天,一场大雨扫过古城南京。

数千居民家中受淹,不少路段受阻。在各媒体上出现了汽车在河面似的街道上像船一样行驶,行人在没膝深的水中艰难行路的画面和图片——为了突出视觉效果,有的图片还选择了雨中的孩子,水没到了大腿根。

大雨如注,这是肯定的,24小时下了差不多200毫米,降水强度大。至于报道中说“雨量创历史之最”,还缺乏有效的量上参照系。谁能知道几百年前的一场暴雨降水量呢?其实,南京这次大雨,只是局部地区强降雨,比如说浦口区,雨量更大一些,而不是长江或南京地区流域性的连续大暴雨

“市委、市政府紧急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加大排水力度,确保市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街上积水盈尺,说明城市的排水不畅。不知道采取了哪些措施,我想无非是抽水排或开沟挖渠。

南京城市有两千年多的历史,期间遭遇的强降雨一定不在少数。似乎很少因一场局部大雨,全城就排水不畅,街巷成河的。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地理环境优越,山环水抱,为天然佳地,称之为“虎踞龙盘”。现在南京旧城是明初形成的,当时修筑的城池,达30公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在世界古城中也是比较大的。全城的形状不规整,可以说是最不整齐的城池的代表作。但这并不妨碍它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水系,河流湖泊水位调节管理系统。

南京城市的建设格局与玄武湖秦淮河、燕雀湖等湖泊河流密切相关。紫金山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山色湖光,成了南京的佳绝之处。南京城内河道纵横,有秦淮河、运河、城壕、御河、珍珠河等,均互相连通。其中秦淮河分作两支,一股经由通济、聚宝、三山、石城各个城门绕城而过,到石头城流入长江。另一支亦称内秦淮河,从通济水门入城,流入大中桥与吴城壕汇合,往西至望仙桥出城。为了调节水位,在城墙下部建有通水沟、管道等。我曾前往通济水门考察,这一带游人罕至,从宾馆乘车出来,多次打听才找到水关遗址。这里就是今日繁华的秦淮河入城处。城墙高耸,水关上古藏兵洞历历在目,绿水萦迥,芳草依依。只是如今城内外河流已不成水网,也无航运功能,河面空阔,帆影杳然,只有数人在河边垂钓。

城内多河流湖泊,水多又鲜有水患。古代的城市“规划者”有很大的气魄,敢于把天然的湖泊和河流系统与城市的平面设计结合起来,不仅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手法,而且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也是极有远见的。

中国有5 000年的文明史。自公元前841年起,有文字记载的编年史就没有间断过,这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像西亚耶利哥那种已有石围墙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聚落,西方学者有时用镇(town)来表示——这就是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如果我们从更大的空间研究这些古代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发现许许多多河流。

我国古代城市从择地、选址,到城池建设、街道布局都有明确的思想作指导,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市的水系思想。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水,临水是建城的原则。(www.xing528.com)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以河流为坐标,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演绎了北京的悠久历史。伊水和洛河,哺育了洛阳的繁华,河出图、洛出书——中国文化源头的“河洛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

杭州地处西子湖畔、钱塘江边,是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之间的结合部。不仅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水陆交通也很便利,可以说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血脉——如何引水入城,怎样贯通,如何运用支流建筑各种桥梁,种草植树,以致形成园林景观,都有一整套学问。唐代是个温暖湿润的时代,水灾十分频繁。我国南方多数古城,在唐代经历过多次大水,疏浚河道,修建水闸,加固堤坝,通过治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系。

古代我国城池大大小小不下数千座,每个城市的建设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划,十分重视城镇与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伴相生”、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大城市都有水系。

战国时的秦都咸阳城,北魏洛阳城,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的迁址与建设,均使城市靠近大河或紧临河、湖。有的城市将大河引入城中,在作规划时,使河水穿城而过,水过城时,建水门。北宋时东京城有5条水系进入城中,仅汴河上架的桥就有几十座。元明清时期北京城更有很大的水系。车水马龙,则形容城市水陆交通的繁忙。

江南地区城镇基本上都有水网,河街水巷。如苏州和绍兴城,每一条巷几乎都与河相伴,构成水网系。每一条河道路过街口,上面都要架桥。桥的式样很多,使得城镇风光秀美。如唐代扬州城里就有十几座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景色很美、如画如诗。

历史上,很多城市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经历过兴衰,城址也有所变迁,如金、元和明清各代,北京市中心的方位都不相同——这也与永定河及运河水系的变化有关。而苏州是少数几座一直没有迁移过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恰恰在城内有十数条大河,东西南北还有许多水巷,四通八达,全城有桥26多座,而且多是石桥。历史上从未有“水漫苏州”之说。可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水系、乃至水网,对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地质水文受到极大的破坏。现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几乎见不到河流了。一是道路拓宽,首先想到的是填塞河流。二是污染严重,河流首当其冲,河水发臭,不去加强治理,采取的办法,便是一填了之。于是城市中河流消失了、水系消失了,改埋给排水管网,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给排水系统”。

现在,大雨经常造成我国很多城镇的水灾。

我的故乡黄岩,是一座水乡城镇。城中原有的水系是唐宋以来修整疏浚形成的,城内有五条河流,称“五支河”,水巷密布,城内街道地名多以河道或桥梁命名。内河与外江相连,由数座下水闸控制。大雨来临前,必先放水入江,以降低河道水位。所以自明清以来,城内从未发生过大水。而近几十年来,城市改建扩建,城中河道水系已荡然无存,原有城外西江、澄江等江河也都萎缩。再加上原有的石板路石子路青砖路,全部变为水泥路,降水无法及时转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偶有大雨或台风过境,地势稍低的地方,必定积水数尺,行人如涉河中。

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一场暴雨,即水淹南京,这与南京城市水系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球的表层。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尤大。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由生物圈、大气圈、地圈和水圈共同组成。水患的频发乃与严重缺水,与城市水系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如何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态系统——而不仅仅限于保护“饮用水源”——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