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偏爱贫穷子女:日常生活经济策略

父母偏爱贫穷子女:日常生活经济策略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三个人是亲兄弟,但是罗斯先生发现,父母对他们三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罗斯先生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更加偏爱贫穷的弟弟呢?人们把父母这种行为称为“合理溺爱”。这是否意味着罗斯先生通过自甘堕落、让自己变得贫穷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偏爱呢?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会把自己的遗产平均分给自己的子女。

父母偏爱贫穷子女:日常生活经济策略

罗斯先生有两个兄弟,哥哥很富有,弟弟相对比较贫穷,而罗斯自己既不富有,也不缺衣少食。虽然三个人是亲兄弟,但是罗斯先生发现,父母对他们三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父母更偏爱弟弟(原因是他比较穷),给予他的关心相对较多,有时还会牺牲哥哥(因为他比较富有)的利益来帮助弟弟,以达到某种平衡。由于自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富裕,也不贫穷),父母给予的关注更少。

罗斯先生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更加偏爱贫穷的弟弟呢?父母不是应该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子女都给予同等的爱吗?因此,有时候,他对父母这种明显的偏心的态度十分不满,对自己获得更少的关心愤愤不平。甚至想成为一个生活懒散的失败者,以此来赢得父母的关心,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

看了罗斯先生的事例,我们思考一下,罗斯先生是否应该这样做?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他真的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吗?我们看看经济学家有什么高见。

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和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建立的家庭经济理论中都提到了父母会怎样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在理论中提到的父母,会确保自己所有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效用,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分给相对贫穷的子女。人们把父母这种行为称为“合理溺爱”。从表面上看,不用付出劳动就能有所收获的方式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呢?

这是否意味着罗斯先生通过自甘堕落、让自己变得贫穷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偏爱呢?表面看来,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舒舒服服享受、不必费力拼搏,就能够获得财产,尽管那是父母或者父母要求兄弟接济的。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地来看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产源于生产活动,而资产的增加则需依靠资本的动作。换言之,想要拥有更多的资产,则必须要付出,要么努力从事生产,要么勤奋经营。简单地说,懒散、不事生产,只要减少自己的财产份额。更重要的是,谁能保证罗斯先生的父母就是巴罗和贝克理论中的无私者呢?谁敢断言罗斯先生的父母是因为弟弟贫穷才更加偏爱的呢?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是“无私者”,巴罗和贝克理论中的无私者出现的概率不是100%,而且这个概率有可能并不高,甚至极低。

假如罗斯先生期望自己的父母很天真,疼爱他这个懒散的家伙,毫不犹豫地把财产分给他,这样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会把自己的遗产平均分给自己的子女。如果无法平分,通常会选择留给家里对家庭贡献最大的孩子。假如,一个企业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好吃懒做,整天只知道花钱,小儿子勤奋好学,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从不懈怠。那么,企业家在立遗嘱的时候,必然会把大部分遗产留给对家里贡献最大的小儿子。(www.xing528.com)

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调查了3000多个有两个以上孩子的母亲,问她们是否会把自己的财产平均分给孩子们,其中有99%的人有这种想法,只有1%的人打算不平均分配遗产,原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帮助。因此,我们知道,如果罗斯先生打算偷懒的话,他获得父母关心、得到父母帮助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解决方案

每个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都有特殊的地位,父母给予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均等的,一般不会特别偏爱某个孩子,除非这个孩子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例如智障。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刻意忽略其他的孩子。所以,如果你想通过偷懒的方式得到父母的偏爱,获得父母的帮助,是行不通的。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真正地变得富有。因此,赶紧摒弃你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用偷懒来赢得父母的帮助),做个务实的人吧,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经济学小常识

遗产分配:是指财产所有人死亡后,根据法定继承、遗嘱或者其他法律规定,对其生前拥有的财产进行分配。

遗产分配有以下原则:

第一,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一般应该均等,特殊情况除外。

第二,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可以不均等。特殊情况是指:生活困难,又缺乏劳动力,分配遗产时应给予特殊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的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多分;对被继承人没有尽到抚养义务的,应该不分或者少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