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同属素质教育的范畴,自然遵循以上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

雷晓青

(西安工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是两种不同内容、作用、培养途径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他们同属素质教育范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大学生人文素质以人的品质为根本内涵,它优化了创新的社会环境,优化创新者的思想道德和思维方式,为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获得和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 科技创新能力 价值 培养 途径

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内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社会需求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重点在于掌握在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内获取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二者各行其是,并行不悖。然而看似内容、作用、培养途径完全不同的两种素质与能力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人文素质以人的品质为根本内涵

现代教育讲“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周远清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强调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够,还要有一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做人就是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人文素质是各种素质的基础,它强调的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更注重它们的“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在人的行为上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做人的高尚品格。正如传统概念中将“有文化”与“高素质”等同一样,人文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就等同于“高尚品质”。培养人文素质所着重解决的就是人本身的问题,是使受教育者获得高尚的品质,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依靠自身力量发挥主体能动性,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二、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素质

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于民族的创新能力。我国“教育兴国”战略的提出,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上,就是希望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国家在未来世界的实力。创新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包括掌握一般科学创新所需的思维与实践方法,能结合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等具体内容。但这些都是以人的创造活力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愿望和创新动机,没有科学而富有激情的思维方式,单纯依赖专业知识而进行的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种意识与思维来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自人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层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素质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价值

人文素质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保障。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人文素质优化了创新的社会环境

我国古籍《易贲》中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构成和延续了社会本身。历史上无数的先哲、学者以及能工巧匠们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具有民族特质的思维方式,造就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创造是我们的人文传统,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同时,创新精神所要求的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坚持真理、善于继承、善于合作等态度和精神,更是人文素质的宝贵内涵。整个社会的人文氛围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人文素质优化创新者的思想道德

个体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很优秀的创新人才,具备个体优势和潜能,但他未必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个体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最终决定他的优势和潜能发挥的目的、程度和效应,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强烈好奇和不竭探索的渴望,是出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仅仅出于个人的功利目的?应该说,大多数成果卓著的科学家都兼有前两种目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引创新人才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核心因素。人文素质解决信仰问题,它决定了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决定了创新的成果为谁所用,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怎样的作用。

(三)人文素质优化创新者的思维方式

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能够训练和提高创新者的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行为学家认为个体的思维方式的演化恰如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从直观综合到形而上学再到辩证思维的过程,不经过系统训练就很难达到辩证思维的高度。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哲学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它能够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着手的路线中选择一条。”另外,人文素质可以使个体眼界开阔,思想解放,产生灵感。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不是常规的逻辑推理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某种灵感或者顿悟。事实上,很多大的科学家都是多面手,对文学、艺术、音乐都有执著的爱好,成为他们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四、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异同

教育强调的是“育”,而不是教,它提倡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指导模式,而不是具体的教育模式和类型,没有一种抽象的被称为“素质”和“能力”的东西可供传授或培训。培养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同属素质教育的范畴,自然遵循以上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培养“人文素质”还是“创新能力”,都首先需要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培养人文素质要求将培养目标和内容在日常各种教育环节中逐步渗透,形成一定人文氛围。首先可以通过现有的人文课程进行,包括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及在全体学生中开设的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目前教育部还推出通识教育,正是为淡化学科知识界限,使理工科学生增加人文素质,使文科学生增强科学精神的一条新的系统的素质教育途径。

培养人文素质的另一个有效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奠定校园人文氛围,活动伸展学生技能,活动使参与者转变观念。培养人文素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教师的品行效应,或者叫人格效应,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师德和人格影响着无数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和做人的准则。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要采取专门的教育手段、渠道、形式、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和技能。适宜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将专业内容融合进教学单元,和每一门课程结合,如科技史、创业史、创造学、科技创新方法等,以弥补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启发,激起他们强烈的创新和探索的愿望,领会现存科学成果的精髓,辩证地审视甚至批判旧的思维,提出新的学说。其次,在课程之外注重实践环节培训与锻炼,只有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科学自身无法解决人文问题,因为它的任务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却对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人文素质内化于创新者的头脑之中,为个体提供创新的动力和思维,人文素质内化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人文素质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获得和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